APP下载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及核心内容分析

2015-03-28丁桂兰

关键词:接班人建设者理想信念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5) 05-0095-04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5.05.021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研究》(湖师发[2015]3号2014SZA02)

[收稿日期]2015—01—07

[作者简介]丁桂兰,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学院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副教授。

在第二十二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指出,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第一教育。这两个第一的提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从党委和政府的角度重申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党建工作者的深思和警醒。

一、第一任务与第一教育的内涵分析

所谓“第一”顾名思义,就是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也被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李鸿忠书记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和“理想信念教育”分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和“第一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现实内涵。

(一)第一任务定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序列的最高层次,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核心词汇,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培养“劳动者”的概念,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概念,指出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在“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前加入限定语“社会主义事业”,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加入两个限定语“合格”和“可靠”,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由此而可,李鸿忠书记提出的“第一任务”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是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富有时代精神和国情特点的全面概括和准确表述,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其内在涵义:第一,“中国特色”是时空定位,是“中国的”不是外国的,是“当下和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的”不是传统中国的,具体而不抽象。第二,“社会主义事业”是性质定位,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封建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既不能复古也不能西化。第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则是目标定位,是从不同角度表述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既着眼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体现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目标的意志和倾向性;它们是两个相互交叉并列的概念,是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劳动者和政党领导者的区别,尤其不能狭义地理解“接班人”含义,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人是“接班人”,成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同样是“接班人”。

(二)第一教育界定了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德育首位之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则从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层次等方面界定了其内在要求。第一,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谱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这种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确保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而不会发生致命的方向性偏差。

第二,基本内容的丰富全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又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还包括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这些基本内容涵盖党情、国情、世情,既有一百年不动摇的固定内容,又有瞬息万变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第三,教育目的的清楚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目的明确的教育,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能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功能定位。

第四,教育目标的层次分明。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普遍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不难看出,李鸿忠书记提出的“第一教育”是对“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历史传承,是基于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地位的价值表达。

当然,对于“第一任务”和“第一教育”的内涵解读,还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强调“第一任务”并不排斥高等教育所担负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能,强调“第一教育”也不能否定或放松其它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第一“只是从政治上或当下语境重申其重要性,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清醒认识而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和时代担当。

二、第一任务与第一教育的关系探讨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属于人才培养目标范畴;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前者决定后者的内容构建,后者则影响前者的目标实现,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制约。

(一)第一任务决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构建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它服从且服务于高校第一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其内容构建应遵循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性,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构建要体现政治性。当今信息高速公路已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世界范围内的价值观较量和思想意识碰撞日益频繁和激烈,坚持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事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各项社会活动中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构建要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确定。因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主客体,以内容、手段、方法等为中介,传播教育内容的过程。强调针对性,是着眼于教育效果,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整个理想信念教育的子系统,而内容本身又是一个包含诸多组成部分的独立系统。前者要求基于整个大系统考虑内容在其中的地位及内在关联,以防弱化教育功能;后者要求基于内容本身的系统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教育内容,以便相互支撑。

第四,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构建,要有继承和发展,要能推陈出新,要结合形势的发展及时有效地吸收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的陈旧过时内容,确保在青年学生中足够的话语权、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第一教育影响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目标实现

理想信念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目标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

毫无疑问,大学生始终是青年群体中最优秀的分子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都有清醒的认识并做过深刻阐述。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集中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和社会行为的选择作用。没有理想信念,一个民族就没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政党就没有希望和未来。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全国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从信仰动摇到思想混乱再到组织涣散就是苏联解体、苏共瓦解的内在逻辑和前车之鉴。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大学生不仅难以成为“合格建设者”或“可靠接班人”,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毁灭者和掘墓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第一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三、创新第一教育,实现第一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答惑、提振信心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第一任务的迫切要求。

(一)创新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命题,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则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段历史脉络,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贵在知行统一。首先,持续的灌输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者要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次,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引导大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和文明进步的推动者。第三,形成教育合力,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是必要的保障,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不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管理工作者,从期初到期末、从入学到毕业,人人都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鞭策和激励。

(二)创新教育载体,打造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平台

网络自1969年诞生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基于网络普及和依赖的“低头族”、“拇指族”随处可见。高等学校更是全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越来越多地铭刻网络的烙印,西方敌对势力也热衷于利用网络分化、西化、引诱、争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及时抢占网络教育制高点,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的必然选择。

打造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要双管齐下。首先,要加强网站建设,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要特别重视网上党校、团校等红色网站及其它各类专题网站建设,内容涉及理论学习、时事政治、“两课辅导”、生活答疑等并适时更新,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交互性于一体,寓教育于无形。其次,要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的立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如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群、BBS、网络社区、论坛等,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第三,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亲和力、专业教师的影响力、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因势利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第四,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有效防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渗透,引导大学生远离信息垃圾,摒弃粗鄙和低俗,预防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保持身心健康和理性思维。

猜你喜欢

接班人建设者理想信念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设者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福照到家!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