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5-03-28李丹丹赵振刘娜
李丹丹,赵振,刘娜
(辽宁大学,沈阳 110136)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道德教育是基础。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礼记 中庸》已记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可见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仍是值得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就使得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因此,加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人本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已经体现了出来。例如“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目标。庄子提出“人与天一也。”。董仲舒说:“以类和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朱熹说:“天即人, 人即天。人之始生, 得之于人也; 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1]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阐述了天、人、地三者的和谐统一,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传播,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大学生主体的道德意识得到增强,中国先哲的人本道德对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与之相伴的却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的枯竭这一系列生态危机要求我们重视生态环境。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国儒家思想包含着广泛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例如:“节用裕民”思想。“节用裕民”思想是荀子提出的,之后张居正将其进一步阐释“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 意思是说:“索取有节制,使用有节制,财富就会很充裕;反之,毫无节制地索取,财富就会匮乏。”[2]这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有节制的运用资源,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儒家的这种思想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引领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道德规范,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中对这些观点也有所阐述。例如:
1.爱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良品质。《诗经》中就提出“夙夜在公”的观点;《礼记》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西汉的贾谊在《治国策》中强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等都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主张个性化的今天,爱国仍然是当今高校学生不容忽视的主题,甚至爱国成为一种时尚,追逐古代的先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爱国的激情。
2.敬业。儒家的许多思想里含有敬业观,“忠勤”构成了其敬业观的核心内容,“忠”指的是对所从事事业的忠诚无私、崇敬热爱,《论语》记载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经》“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朱熹的“竭尽自己之心”“勤则不匾”(《左传·宜公十二年》)。[4]其中都是阐述古人关于敬业的看法。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敬业已有明确的表述,联系中国现代的实际,高校学生更应该认真领会敬业精神。
3.诚信。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礼记、大学》中提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颜元在言行录《不为》中说:“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矣,此孔孟所以恶乡原也”朱熹提出诚“须是表里铃实,无一毫之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明儒学案》中说:“凡为善,畏人非笑而止者只是为善之心未诚,若诚,自止不得。”[5]古代对于诚信的要求如此之高,其中任何一种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在现代传媒发达的今天,在匿名的网络世界中能否做到诚信,需要主体自我诚信意识的提高,当诚信意识已经内化进我们的思想中,诚信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外化为我们的行动。
4.友善。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中庸》中说“仁者,人也。”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这种友善的思想能有效地帮助高校学生简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淡化。“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友爱是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无疑起着重要作用。”[6]用中国古代优秀的仁爱观点来解决现代人际关系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方向指南。
二 网络文化背景下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中疏离的现状分析及原因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中疏离的现状分析
1.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首先,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大学生习惯被动的接受知识,主动对一种文化加以了解的积极性并不高。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但是内容确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有选择的吸收网络信息内容。其次,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多优先选择社会需求大的、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选择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明确的加以规定和要求。
2.部分学生传统道德意识淡薄。现在大学生多数是90后,这一代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征。尤其网络的发展,促使全球形成网上“地球村”。这种现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道德文化被淹没在多种多样的文化之中,大学生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的时间和空间都在缩小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
3.对传统道德的认知与践行脱节。很多学生对传统道德有一定的认知,却没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往往是认知与践行完全脱节。例如《中庸》中说:“仁者,人也。”,孔子说:“仁者,爱人”。[7]其中的仁爱思想大学生都了解,但是往往体现在行动上却与之相悖。如坐公交车不让座、对父母兄弟不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知与行不一致说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真正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中疏离的原因
1.当代大学生的特有心理。首先,百年屈辱史造成的自卑心理使有些同学提到中国过去时,总是想起中国的屈辱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概淹没在历史中。这种自卑心理造成主观上的排斥,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其次,崇洋媚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中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国外的才是优秀的,认为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落伍的,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模糊,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心理与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滞后有关,也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识有关。
2.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报刊、影视。在这些现代传媒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也日益发展,这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了学习空间,但是也给一些非主流意识以可乘之机。我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并存的情况,“思想道德领域的多元并存现象是一元主导的前提。它主要取决于经济基础,寓于深刻的阶级阶层利益之中。社会上有多少经济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阶层,便有多少思想道德,而占主导地位的、起主导作用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但是,在现代传媒发达的今天,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期,大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文化的分析视角》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本无可厚非,但是,对各种思潮缺乏辨别力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导致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3、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式微。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教育部门迫于就业等一系列压力,往往优先发展经济、计算机等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从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的学科发展导向直接影响着高校课程的设置与大学生知识储备的选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需要教育部门体制的倾斜。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因为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现代性的特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凝聚出来的精华,它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加强并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工程。
三 网络文化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的发展也使交往模式发生着改变。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在社会技术的发展上,我们已经达到了辩证转变的关头了,技术决不会限制我们的个性,却会大大增加我们的选择余地,也就是大大增加我们的自由。至于人们是否有准备足以应付在物质和精神产品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进行选择, 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因为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任凭选择, 有时不但无补于个人获得自由,反倒因为过于复杂、困难,代价太高,以致走向它的反面。简言之,当选择成了不胜选择之时,自由也就沦为不甚自由了”。这种交往模式的转变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社会是现实的写照,网络社会也离不开网络道德。国家关于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例如隐蔽性、开放性等也使得传统的一些道德范式难以在网络社会中执行,这就需要网络运用主体自觉的提高网络道德感、自觉地提高网络道德习惯,维护好网络的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的错综复杂,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要以批判的精神对待海量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只是灌输学生理念,更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面对网络多元文化的交融、多样的文化资源,面对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各种观念的汇集,以及网上无过滤的原始信息文化,培养他们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良好的网络习惯,使他们恪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自律基础上才能他律,要增强网络主体的自律和自觉,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应用慕课课堂教学法弘扬传统道德文化
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Coursera 的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你也可以免费学习有这个服务的课程,并得到证书。”[8]慕课的学习者在中国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城市,其中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网上在线学习方式的发展,为弘扬传统道德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对于慕课热我们也应冷静的思考,找到适合中国课程发展的教育方式。中国高校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共建中国“慕课”。同时,50多所地方大学也在打造自己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无论是中国名校的“慕课”,还是中国地方高校的“优课”,都是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网上在线课堂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优秀道德赋予时代的元素,使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传统道德文化的途径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应用微文化等新兴网络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文化
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微文化的影响,提高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首先,加强高校教师对微文化的认识。应用微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文化首要的要求是高校教师应当对微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利用它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手段已不分时间、地点,时时刻刻都可以应用它来获取知识,这无疑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前提就是教育者要对微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需要了解微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特点,接受群体的反应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微文化进行扩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提高微文化传播者的素质。所谓微文化的素质,就是指适应微文化环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精神;二是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精神;三是网络知识、技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四是媒介素养和批判精神。”[9]微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往往很快通过微文化进行传播,这就需要教育者马上做出反应并加以应对;再次,网络的虚拟性并没有在微文化环境下造成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反而提高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价值的探析。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教育者能够与时俱进。技术的更新速度在网络中是超乎想象的,与传统的技术不同,网络技术的更新是以秒来计算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紧跟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技术水平。最后,微文化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地日新月异的,其中的网络文化内容也是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面对微文化的高速传播的特点,一定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时刻坚定正确的三观,保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为不良信息所左右,引导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学会快速分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高效的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且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应对能力。
(四)提高教育者的网络敏锐度
网络的飞速发展,首先,要求教育者拥有正确的网络意识,不能一提及网络就只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发展为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手段,充分的认识到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主动地开发网络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方法,并且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以适应网络的高速发展。其次,转变工作方式,能够利用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由于网络中新鲜事物的更迭比较快,要跟上学生的运用网络的步伐,运用新的通讯工具与大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再次,转变工作思想。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网络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显性和隐形相结合的模式,带动工作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转变工作的思维、方式、提高网络教育意识。[10]最后,要具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能力。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教育者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守护自己的信念,不被不良信息所蛊惑,不被负面信息所影响。另外,教育者要具备全球意识,网络打破了区域的划分,地球村在网络上得以体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首先教育者要具备这样的意识。网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碰撞而形成的独特的网络文化。因此必须进行国际化教育,要具有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和包容,对不同文化的吸收和接纳。但同时更要加强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培养,要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多国文化,既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保持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处理好民族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将教育者的思想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才能在动态的现代教育中实现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有效功能。
[1]杜帮云.略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的继承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黄国波.从儒家生态观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邹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前沿,2012(14).
[5]谢晓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文化的分析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6]许艳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4).
[7]百度百科.慕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9886.htm?fr=aladdin
[8]李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李丹丹.现代传媒视野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C]//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论文选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10]李丹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