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群众体育软实力与提升路径研究*

2015-03-28刘林箭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实力民族

刘林箭,张 毅

(湖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0 引言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体育不仅是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体育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硬实力、软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有识之士也已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体育的软实力发展,特别是群众体育软实力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离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相当大;人口基数大,农民占大多数,群众体育意识、行为较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艰巨;社会体育资源稀缺,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理论创新,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文化、制度、观念、行为方面进行亲和力、竞争力、执行力、创造力、文化力等软实力的研究,以促进群众体育整体实力的提升.

1 软实力群众体育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2].《南方》杂志编辑部对软实力的总结和归纳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2]近年来,软实力风靡国际关系领域,成为最流行的关键词之一,已越来越成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受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成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考量因素.十八大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12次集体学习.可见,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从有关对软实力的认知得出,群众体育软实力是指在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社会人与组织所表现出或所需要的人文化成力的总称.

2 我国群众体育软实力分析

群众体育软实力主要包含在群众体育的文化、制度、社会和价值观等要素中.研究和发展我国群众体育软实力,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入手;构建具有普世性的、先进的民族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供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们接受、仿效和追随,转换成他们的价值意识与行为,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1 增强人民体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民、亲民执政力、亲和力的重要体现

1952年,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掀起了群众体育的高潮,使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中国体育主要是群众体育,体育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江泽民同志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可见,群众体育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民的执政力、亲和力.表明了我国开展体育工作本质是增强人民体质.党和国家兴办体育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2 国家法律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力

我国《宪法》第21条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彼此间应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发展.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意,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未能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体育的宗旨,没能充分发挥国家管理体制的功能,使我国群众体育严重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

2.3 日趋旺盛的体育需求力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调查结果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主要是增加体力活动、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减压、放松、减肥、健美、社交、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简易、方便、多元、就近、亲情为主”;“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主要以单位、住宅小区体育场所、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所、公路旁、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园、自然区域等,锻炼地点离住地2000米以内为主,大约10~15分路程范围内”;“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以‘健身走、跑步’为主,占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的62.0%,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篮、排、足、健身操、骑车、武术、游泳、登山、跳绳、踢毽、气功等”;“体育锻炼的形式与朋友、同事一起参加的占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的49.2%,其次是独自和家人一起进行锻炼”[4].由上述几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群体在项目的选择上,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较大的比例;场所选择是以就近、方便和公共自然环境,以及住宅内为主;形式上以单位、朋友、家庭亲情为主.这些结果反映出我国群众的体育需求力巨大,而且呈多元性,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需要快速发展的社会动力和精神需求力,也是当前政府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的资源投入,以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

2.4 民族传统体育彰显深厚的文化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数千年历史,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共挖掘整理出了1 00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有700多个来源于55个少数民族.”[5]中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在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民族文化理念的支撑下形成的,它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健身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也折射出它强大的普世性价值.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即使在今天都在广泛流传,充分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与文化力,对国人、世人都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积极发展,它是破解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从低碳环保的生态体育理念角度讲,我国应该建立优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创新机制,以利于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利于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丰富.

2.5 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力较大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执行力弱化.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6年正式全面主管国家体育工作[6].从1952年推行《劳卫制》到1982年出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再到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和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国家从体育管理的体制机制上非常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办体育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在实际的近些年,在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上,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把统筹的重心放在了国际体育的竞争上,对群众体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显得统筹力不够.

我国群众体育需求力大,社会体育资源稀缺,供给力不足,均衡难度大.有资料显示,“国家土地形势非常严峻,从2007年到2020年,每年以保住18亿亩耕地为前提条件,到2020年底,未来14年中国只有2700万亩耕地可以占用,而这些年占地平均每年在300万亩以上,要承担保护土地的责任,不可能超出国力的需要重复建设一些公共设施.”[7]可见,大规模建设现代竞技体育场地设施是不符合国情的.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社会承二元结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文化习俗承多元.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力不断提升,包括体育需求.从我国人口、社会结构、自然地理资源、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来讲,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因此应另辟蹊径,在发展软实力上预研究想对策,破解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难题.

3 提升路径

加强群众体育软实力的开发、建设与发展能有效的破解目前困扰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方面提供好的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县域体育工作机制建设,提升县域体育软实力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强.我国现有2859个县(市、区)[8].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先后有近20个省区推行了以“扩权强县”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改革.建议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加强县域体育工作研究,制定国家促进县域体育的发展战略与工作机制.积极促进国家“省管县”的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国家体育管理工作效率和宏观管理力度;有助于县域体育的竞争力、影响力、文化力等体育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有助于县域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区域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县域强则省强、省强则国强的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体育强国、强省、强县建设.

3.2 共建“给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历次群众体育调查都显示,群众体育锻炼的意识、行为与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农村、企业工薪阶层等社会群体体育锻炼能力低.根据群众体育的发展国情,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行为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农民与工人的体育锻炼能力培训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给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建议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以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为抓手,将体育彩票的大部分公益金投入到对民众体育锻炼能力的培训扶持工作中;或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办班、组织群众体育精英下基层、支助基层体育骨干办体育辅导站、支助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下基层蹲点、支助社会体育自愿者、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送民众、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对民众体育意识行为的宣传教育等共建“给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大力践行,将有效破解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与障碍,促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3.3 做大做强民族传统体育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软实力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激发民族传统体育强大的创造力与文化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养生的内容与方法,积极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推广践行,为民服务,不断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影响力;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体育文化,展示民族体育文化形象,为世界体育作贡献.积极制定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大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创意产业与市场,拓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世界的吸引力、需求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力.

3.4 积极创新群众体育工作新机制 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工作执行力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建立健全群众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评价体系、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体育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各级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共同管理参与群众体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群众体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快速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社团、协会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事业服务体系,共同提高各级体育组织的执行力、公信力.

3.5 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再创群众体育辉煌

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前30年使中华民族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改革开放后体育的3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举全国之力终于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夺的金牌总数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相信再用30年时间,各级政府体育组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和谐体育、和谐运动的生态体育观,全面建设以民族体育为基础的公共体育事业服务体系,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大发展,建设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在破解社会体育资源稀缺方面: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树立民族传统体育优先的发展观;在场地设施建设上,树立依山畔水、就近、小型多样、以利于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生态体育建设观;在运动形式上,树立以单位、家庭为主开展的亲情观;在活动的性质与规模上,树立简单、易行、便民、益民、因地制宜的实用观;在个人行为上,树立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健康体育的价值观.全民共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事业服务体系.

3.6 确立明确的群众体育发展目标

根据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终极目标应定为:培养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充满活力的中国人.管理目标为:建设面向全社会均等化的公共体育事业服务体系.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应树立:优先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共享世界体育的指导思想,统筹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观念上全面树立和谐体育、和谐运动的生态体育发展观、价值观.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日益增强,为了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社会人力资源质量,应该重视我国群众体育的文化、制度、社会和价值观等软实力的研究.从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入手,构建具有普及性的、先进的民族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践行我国群众体育软实力.它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2]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课题组.2007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N].中国体育报,2008,12(19):6-7.

[5]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民族体育[EB/OL].(2005-07-28).Http//www.gov.cn.

[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藉出版社,1999.

[7]林家彬.场馆开放利国利民[N].中国体育报,2008-03-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2008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实力民族
我们的民族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实力抢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多元民族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