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市景观文脉的探索与思考
2015-03-28罗中霞
罗中霞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一、城市文脉在安庆古城景观营造中的重要性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景观的血脉和灵魂,它赋予了这个城市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许多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如北京的帝都文化景观、上海的海派文化景观、西安的汉唐文化景观、曲阜的孔子文化景观、桂林的山水文化景观等。[1]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空间规模的扩大,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呈现出同质化和平庸化的趋势,传统的城市文脉缺失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面对现有城市景观缺少对城市内涵、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表现力,缺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表述功能等现实的问题,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就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的首要任务。
贝聿铭曾经指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2]而城市的文化环境和形象特色营造是需要长期的建设,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安庆拥有得天独厚的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受吴、楚文化影响,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历经近800余年的城市发展造就了安庆丰富的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庆皖江文化景观特色。安庆素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称。[3]走遍安庆的大街小巷,寻找辛亥革命的印记,历史久远的私家花园,别样风情的黄梅雕塑,蜿蜒起伏的龙山路,商户云集的吕八街,九头十三坡,棋盘山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孝肃路上的“墨苑”碑林,明代古牌坊钱牌楼,听诉老城的那些井事……你就能够感受到安庆的历史,见证安庆的发展。
城市景观不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现自己的窗口,还肩负着提升城市形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责。如今,安庆这座古城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景观环境,如何立足于本体,利用好这份丰厚的资源,将山水人格、佛教文化,皖江文化、戏曲艺术融入其内,彰显其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又让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融入时代特色,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安庆古城营城造景的思想内涵
安庆古城的营城造景受到了礼制的《周礼·考工记》、注重环境求实用的《管子》、追求天地合一的自然山水观、风水学等思想的影响。
1、遵循礼制。安庆古城格局遵循《管子·乘马》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呈现山城错综的韵味和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北部大龙山脉,横贯东西,蜿蜒似龙,形成城市人际线的大背景。长江、皖河在古城西侧蜿蜒交汇,菱湖、莲湖、东湖、西湖在东北侧与古城密切相连,形成水际线。[4]内部格局体现《周礼·考工记》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思想,城市空间结构严谨,整体性强。
2、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城市选址注重自然山水观,利用自然山水形势,占据有利防守位置作为军事防御。安庆作为上控武汉下控金陵的军事重地,把城构建在依山、傍原、临水的自然格局中,有“万里长江此封侯,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3、讲究风水。安庆风光秀美,背山面江襟湖,有“半是山城半水城”、“龙山凤水”之称。一看山脉,大别山东(东南)麓断层线条平直,汇聚先天之气;龙山周围小山呈“上八字开,下八字合”的基础格局,两条小龙脉砂山汇聚至宜城把宜城渡口环抱起来,呈“双龙戏珠”之势。二观水脉,长江是中华之龙脉,灵气充沛滋养丰厚,安庆靠真龙而生,面神龙而立;皖河,皖河水口的天门地户,皖河的天门就是大别山断层,地户收于皖河口,在汇入长江之前,形成了七里湖,收闭前汇聚,地户大吉。纵观安庆的水流脉络,描绘了多重阴阳水鱼的形象,有气脉流转生生不息之意。[5]
三、安庆城市景观文脉构成
(一)私家花园 安庆,有着悠久的园林历史,从官宦、富人的私家花园,到惠及大众的公园,到如今遍布街头和小区的花园。安庆的私家园林主要以江南传统的园林风格为主,最早的私家园林是万历庚戌(1610)科进士户部主事任国祯的寄园,相继还建造的成园、惺园等私家园林。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原名“遂园”,湘军攻克安庆后在此设外江军需局,在解放后成为安庆报社办公之地。现在作为故居保护起来。
建国以后,安庆政府接管胡子穆私人花园,作为恢复菱湖公园的基地,如今菱湖公园已经成为市区唯一的综合性公园。1983年,市政府建设狮子山公园,1985年兴建了莲湖公园,将一块块的废水荒地建成风景秀丽的现代园林。安庆市区现已拥有市级公园4个,另外还有独秀园、迎江寺等专题公园。而其中的菱湖公园、莲湖公园和皖江公园连成一体,成片状风景带,自然景观、人工造景和人交辉呼应,成为安庆古城的“新地标”。
(二)城市广场 老安庆人都记得,只要有大型聚会,就一定会在老体育场,那是安庆唯一的大型广场。老体育场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安徽省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体育场。到后来,慢慢有了菱湖风景区的科技广场、皖江公园广场和文化广场,安庆最繁华的人民路上的龙山石勒、人民路广场、钟楼广场三座小型景观广场,城市防洪景观带的沿江广场。
(三)城市雕塑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安庆城市雕塑作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叙述着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辛亥革命见证地、安徽百年首府、中国黄梅戏之乡的历史和未来。
1.以戏曲为主题。安庆市中国京剧起源地,黄梅戏故乡,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是安庆文化品牌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象,这一点在城市雕塑中充分得以体现。莲湖公园内的程长庚雕塑、安庆宜城路上的七仙女雕塑、菱湖公园中的严凤英雕塑、黄梅戏博物馆前的汉白玉雕塑,向人们展示了安庆戏曲之乡的风采。
2.以历史名人为主题。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为了纪念历史名人,在城区多处建立了纪念碑或塑像,如坐落于安庆科技广场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雕塑、人民路西侧的辛亥志士徐锡麟雕塑、玉琳路上的黄花岗烈士宋玉琳雕塑等。
3.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安庆把长江防洪墙创造性地变成安庆文化墙,文化墙上表现有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程长庚与徽班进京、安庆渡江战役、在安庆开展的新文化运动等六个段落的雕塑作品。振风塔向东到安庆长江大桥处,开辟了滨江景观带,里面设有表现安庆第一座军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的雕塑《萌动·觉醒》,我国第一台蒸汽机于1862年在安庆诞生的雕塑《动力·奋发》,安徽第一座大学堂——敬敷书院1652年在安庆建立的雕塑《文明·博学》,安徽第一个电报局于1875年在安庆成立的雕塑《信息·开放》,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的机械动力船于1862年在安庆建造下水试航的雕塑作品《启航·远征》等。
4.以狮子为主题。安庆雕刻狮子历史悠久,宋嘉庆年间安庆建城时,就有雕镂石狮子。安庆及怀宁、宿松等县盛产石雕原料汉白玉,这也使得狮子雕刻在安庆盛行。安庆现存的狮子雕刻数量和种类较多,如安庆谯楼前、菱湖石牌楼以及众多银行门前都有狮子雕刻,特别是倒扒狮是安庆的一大特色石狮子,这是以它命名的商业步行街,在安庆老城区非常有名。
5.以展示设计魅力为主题。安庆的雕塑铭记历史与文化。如人民路与宜城路交叉广场中心的体现了安庆大鹏展翅的风貌的“风韵”雕塑,坐落于集贤路西侧的由字母“AQSH”组成的安庆石化企业雕塑等。
(四)城市街头 安庆城区地处丘陵地带,老街巷弯曲崎岖,高低起伏,错落有序,有山就有头,有头就是坡,共有十三坡,加上九头,俗称“九头十三坡”。然而随着城区环境的不断改造,过去的“九头十三坡”早已名存实亡。如今,大家比较熟悉的估计只有高井头、大拐角头、卫山头、县下坡、司下坡了。
安庆市区有很多街道都是以辛亥先烈的名字命名的,如西门的玉琳路、德宽路、程良路,二中后面的锡麟街,繁华地段吴越街。在安庆的传统风貌小街中,保存比较完整的老街——玉虹街,它静卧在四方城下,沿途民居高低错落,大多属清代早中期建筑。对于研究和了解明清历史和建筑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少老屋已荡然无存。
四、安庆古城景观文脉的思考与探讨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安庆建城至今留下了独特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文及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安庆现代城市开始建设以来,城市建筑、景观、设施、小品等从它们的材料、结构、工艺、风格等似乎找不到与安庆历史文化的联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缺乏文化内涵。近年来,安庆实施“东进为主,加速北扩,拓展西部,跨江协作”的整体发展思路,建成了很多的景观大道、城市游园、滨水绿地等,单从功能、视角、空间及生态等方面看确实不错,但从安庆城市整体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来看,缺乏意境,缺少灵魂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山水写景写意,人视觉的美感,人心灵的启迪。要将安庆建成有特色的旅游城市与国家级园林城市,就需要以安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大量珍贵文物与文化遗址作后盾,[6]找寻“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2)缺乏明确的主线引导和辅线串联。在安庆众多的历史文化中,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线引导和辅线串联,使得遍及安庆古城各处的文化景观显得零碎、分散。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黄梅文化主线,借助于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展演周等活动,以遍及全城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崭新的语言去诠释历史文化,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做到反映时代,传承历史,面向未来。
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庆城市景观环境要发展,一要尊重和延续安庆传统历史文脉;二要与周边区域环境和谐共生;三要有艺术性与可持续性。在重历史、重文化、重特色、重保护的前提下,更新观念,注重把安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山水文化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安庆自身特点的城市景观营建模式,实现“活力安庆”、“和谐安庆”和文化强市的目标,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活力与传统风格的园林景观城市。
城市文脉的发展是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的根源。安庆古城要想真正地成为个性鲜明、有魅力、有吸引力、有归属感、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上保护和延续安庆古城文脉,在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塑造城市景观,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叶蔡翔.杭州的景观特色与历史文脉[J].浙江建筑,2006,(12).
[2] 陈振华,陈姗姗.灾后重建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以四川茂县为例[J].中国名城,2012,(9).
[3] 方晓珍.皖江名人资源开发与安庆旅游产业发展[J].江淮论坛,2009,(04).
[4] 张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 浅谈安庆风水[EB/OL].振风论坛.(2013-6-9)http://www.i0556. com/forum. php? mod =viewthread&tid=280&highlight=%B7%E7%CB%AE.
[6] 查道来.谈安庆园林建设及其发展方向[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