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一

2015-03-28郑通涛陈荣岚方环海

海外华文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华语华文华侨

郑通涛 陈荣岚 方环海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 厦门361102;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 厦门361005)

壹、引言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特色和支撑,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今的中国和中华文化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大力发展华文教育,进一步增强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华语华文和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推广,已成为广大华侨华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也使得华文教育日益被视为海外华侨华人的“留根工程”和提高民族素质、参与时代竞争的“希望工程”和“民生工程”。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加强海峡两岸华文教育的交流合作,共同襄助海外华侨华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已成为两岸侨务部门和华教界同仁的共同心愿。搭建两岸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平台,将更好汇聚两岸本领域的创新人才和资源,携手共促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并以此为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基础上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与感情交融,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相互认知,进而带动两岸在文教其他各领域的广泛交流与融合,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1]

华文教育的深厚根基是民族文化认同,“无论是从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考虑,还是从我们骨肉同胞的亲情考虑,支持海外华人社会开展华文教育,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开展两岸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协同创新,有利于两岸同胞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超越政治分歧,聚同化异,增进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也有利于发挥各自所长,凝聚双方力量,增添新的活力,共同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融合和创新,共同为海外侨胞开展华文教育和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供更强有力和实质性的支撑和服务,同心培育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将全世界的华侨华人与海峡两岸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局面。

本研究报告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台湾华文教育之综述与评析,在收集整理台湾开展华文教育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台湾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分析台湾侨务侨教政策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对台湾华文教育的影响,侧重从组织管理、政策法规、教学与学术、学习平台、检测认证、资金支撑、海外运作等七个方面分析研究台湾华文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二是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可行性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分析对比两岸华文教育理念与措施之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从历史机遇、现实基础、民族文化认同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前景,预测分析可能遇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化解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三是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之实证案例及评析。主要是以近年来两岸在华文教育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中所开展的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为实证案例,分析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舆情民意,总结其中的成效和经验;四是探讨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工作方针和措施建议。

贰、台湾华文教育之综述与评析

一、台湾华文教育之综述

从20 世纪50年代起,台湾就开始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期间经历了开创、拓展、转型,再到近年来的两岸携手合作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台湾地区一直以来把侨务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十分重视华侨、华文教育,并把侨教“列入政府的重要施政方针”,强调“华侨为革命之母”、“凡中华儿女均应有就学的机会”、“无侨教即无侨务”等理念,积极推进岛内侨生教育,大力扶植海外华侨、华文教育。

台湾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华文教育进行支持,一是对海外华文中小学、中文补习班在经费、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资助;二是对华侨华人教育的重视和帮助,包括在海外设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开展函授远程教育、吸纳华裔青年到台湾深造、面向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开展各种中华文化推广活动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等。

60 多年来,台湾地区的华文教育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海外环境的变迁以及华侨华人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不同时期的华教工作重点,不断拓展华文教育的领域。

台湾在华文教育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一是由初期对海外侨教的管理和控制转变为扶植和辅助;二是由重视华侨华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转变到着重于华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三是由以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区域扩大到北美地区及世界各地;四是由以华侨青年回台升学和函授教育为主发展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拓展海外华教领域;五是从海外多元语言文化背景和华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华裔子弟的母族语言文化教育到兼顾华裔与非华裔的华语第二语言教学。

可以说,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东南亚大规模排华时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且由那时起逐渐发展起来。[3]那一时期,台湾海外华侨、华文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海外华侨扫除文盲、培训生活技能,帮助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解决华侨华人面临的迫切问题,促进华侨经济和华侨教育的发展,而这些正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加之后来当台湾不断加大力度扶植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时候,正是大陆侨务侨教工作因受“文革”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削弱的时期,因而那一时期台湾华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就较能获得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支持与响应,也为其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4]

长期以来,台湾的华文教育一方面既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母族语言文化教育,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主要是台湾当局过去一直将“侨务”政策作为“对外交流”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加以发展,为了扩大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极力把华文教育纳入其“弹性务实对外交流”的政治轨道,尤其是民进党执政时期,“台独”分裂活动甚嚣尘上,在历史和语文教育上推行“去中国化”、制造“一中一台”,并利用其资金优势,在一些同大陆展开华文教育阵地的争夺,给海外华教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岛内的“台独”分裂活动也波及到台湾的海外华教工作,它使原有亲台的海外侨社与华教机构团体发生了分裂,加之台湾当局在海外华文教育推广中着力突出台湾本土文化,企图割裂台湾文化与其母体中华文化的关系,也引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反感和不满,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台湾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问题的弱化,海外侨务侨教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当代世界进一步得到彰显,使得大陆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深入侨心,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上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强。鉴于华文教育是与传播中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民进党“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开始呈现式微衰落之势。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湾以来,随着两岸的良性互动和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发展方向发展,两岸的经济及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也为台湾华文教育的新发展和两岸华文教育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继续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与包括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在内的台湾各界携手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在合作共赢中共同谱写华文教育的时代新篇章。

二、台湾侨务侨教政策之综述

台湾的侨务侨教政策既有其历史沿革的渊源,又随着岛内政权的变迁及海外侨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华文教育的发展进程。台湾的侨务侨教政策大体经历了如下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0 -1960年代末)

国民党退迁台湾初期,百废待兴,其侨务侨教政策在延续民国时期侨民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利用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华侨社会阵地,为台湾政治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服务。当时的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争取海外华侨,并把侨胞看作是和大陆对抗的重要力量。“侨务委员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台湾当局一个重要的海外统战机构,在当时有所谓“第二外交部”之称。

这一时期台湾侨务侨教工作重点是:在政治上,以“反攻大陆”为口号,集合岛内外反共势力抗拒大陆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在侨民教育上,鼓励和吸引侨生回台升学,协助海外侨校办学,扶植华侨华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能力,争取华侨华人对台湾的拥护与支持;在经济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侨资参与岛内经济建设,加强与华侨社会的经贸往来。在侨务工作方面,召开了第一次“全球性侨务会议”,并成立了“台湾侨联总会”。

首任台湾“侨委会”主任郑彦芬提出“非以役侨乃役于侨”、“用侨胞的力量解决侨胞的困难”、“扩大组织基础提高政治警觉”、“适应侨情因地制宜”等服务海外侨民的方针措施,其中“无侨教即无侨务”后来则成为台湾华文教育界的名言。1958年,郑彦芬在谈到华文教育时说,“海外华侨文教事业是华侨谋生的根本要求”,同时还提出“华侨教育与华侨经济并重”,希冀“通过教育之实施以提高华侨经济技能,改善侨胞经济情况,以侨胞经济力充实教育设备”。

1962年底,曾任台湾“教育部次长”、时任逢甲学院院长高信上任“侨委会委员长”,提出“利用科学智能来发展华人经济,发扬中华文化来绵延华人社会”。当时台湾采取了以职业教育发展华侨经济,扩大招收侨生到岛内升学,辅助海外华文学校培养师资,办理中华函授学校等一系列侨务侨教措施。

这一时期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中着重推行职业教育,有助于华侨在异国他乡的谋生和华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进而引导华侨华人投资台湾。自1965年“美援”中断后,侨资就成为台湾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部分,并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阶段(1970 -1980年代末)

随着1971年中国大陆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1979年中美建交后,台湾的地位日见衰落,在国际社会中更加走向了孤立化,海外侨社更被台湾当局视为拓展“国际空间”的重要资源。时任“侨委会委员长”毛松年强调侨务工作的原则是“以服务代替指导”,并提出“华侨力量是自由正义的支柱”,“面对当前形势发挥华侨力量”、“加速激发华侨力量的成长”,“稳定侨界民心、吸引侨生到台湾就学”等方针措施。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弹性的侨务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各居住国的侨民联系。一方面继续扩大台湾与海外华商的经贸往来,促进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重点实施“传输中华文化”、“争取侨心认同”的策略,运用其财力优势,扩大海外台湾侨团组织的范围及功能,积极扶植华侨华文教育,以进一步争取华侨华人对台湾的认同,突破政治孤立的困境。这一时期,台湾当局每年都吸纳大量华人青年回台湾岛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侨委会”也经常派官员到海外侨界,举办“认识台湾”活动。每年“双十节”,“侨委会”还发动世界各地的华侨组织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以“增强对海外侨胞的凝聚力”。

1979年台“行政院”在《当前侨生教育改进措施》中提到,对回台侨生的教育“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于海外,提高侨胞对自由祖国的向心力,培植侨社后继人才,协助侨居地建设”。

1984年曾广顺上任“侨委会委员长”后,提出“侨务就是为华侨服务”、“新旧一体,侨学兼顾,尊重前辈,培植后进”、“辅助华侨发展经济事业”等主张,并在其前辈郑彦芬“无侨教即无侨务”基础上,进而提出“无侨教将无华侨”之口号。1986年,他又在《当前华侨教育的处境与措施》的报告中提出:“海外华侨教育,对于宣传中华文化,启发华侨青年之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培植经社人才与反共爱国力量,无论在文化上和政治上,均有深远的意义。”[5]

这一时期出版的《台湾教育年鉴》在谈到华侨教育时指出:“海外华侨教育工作方针是使海外中华儿女,一方面能适应侨居地生活环境,谋求生存发展;一方面在海外又能绵延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兼收贡献当地与报效宗邦之功”。[6]

第三阶段(1990年代)

随着海外侨情的变迁,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迫使台湾当局的侨务侨教政策转向务实化,逐步向政治、对外交流、经济等多元化的方向倾斜。

李登辉当政前期,把“侨委会”及广泛的海外华人网络作为推动“务实对外交流”的工具。后期则利用“台湾意识”在岛内搞族群对抗,加快“去中国化”和实现台湾“本土化”。这一时期侨务侨教强调的是“海外台湾人”,工作重心从过去传统的老侨转向以台籍侨团为主。章孝严、焦仁和任“侨委会委员长”期间,委托专业机构对海外侨情和侨教进行大规模、深入的调查,同时以免费提供教材、创办更多文教中心及台北学校的模式,推广海外侨教政策,并提出“外交侨务一体”,扶植海外华文教育成了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重要工作内容。[7]

这一时期台湾的侨务侨教政策可概括为“以培植台籍侨团为核心”。当局通过“侨委会”对台籍侨团进行补助,企图藉此来培植海外“台独势力”,并通过华文教育推广为其“务实外交”服务。然而物极必反,自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立即遭到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强烈反对与谴责,台湾的侨务侨教工作因此受到重创。各国华侨华人纷纷自发组织“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召开地区性乃至全球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运动。

第四阶段(2000 -2008年)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台湾侨务政策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大陆新移民的大幅增加,积极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和参政议政,提高了国际社会影响力,并在“反独促统”斗争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遏制了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图谋。同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海外华人社团的结构、人员组成和分布状况也发生深刻变化。为此,台湾当局对侨务侨教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实行以侨务侨教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以经济利益促进海外台商、华商与台湾经济合作的政策,旨在增强岛内经济实力、扩大“外交活动”空间,提高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台湾侨务侨教政策是与陈水扁当局“台独”分裂活动相互配合的。在台湾当局的牵头下,2002年1月在台北发起成立“全球民主和平同盟”,通过侨务渠道,在全球各地成立100 多个“全球民主和平同盟”支盟,并藉此更新海外台籍侨团,旨在培植海外台独势力。

与此同时,台“侨委会”还开设了“全球华商资讯网”和“海外华人服务网”,提供给海外华商来台投资参考,并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成立“台湾商会联合总会”。每年举办“海外高科技华人回台投资参访”活动,着力促成海外高科技华人回流。

台“侨委会”还进一步加强了海外侨情的调研,编辑出版了《各国华人人口专辑》和《台湾地区移居海外侨民概况调查报告》等调研报告。据称,其调研的内容系统而周全。以美国为例,对台湾籍华人在整个美国华人中所占的比例、年龄、性别、婚姻、与异族混血状况、学历教育程度、归化与融合情况,汉语程度及学习使用情况等,对台湾居民移居美国的原因以及台胞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了从业人员人口、职业、身份、工薪收入、求学人口比例等等都作为调查项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配合台湾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而开展侨务工作,并借助对华文教育的扶植而推广“台湾文化”,图谋为“去中国化”推波助澜。

台湾侨务机构还通过对全球华文学校进行普查,形成了包括4000 所海外华校在内的联谊计划和部分联谊机构。通过侨务经费等方式推动重点地区的华文教育,拓展侨民文化及社教活动,广泛宣扬所谓的“台湾经验”。

张富美接任“侨委会委员长”后,提出“侨务要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实益”,“凝聚侨胞向心,厚植友我力量”,具体办法是“整合运用政府与民间的资源,强化海外侨民服务工作,协助解决海外发展困难”、“加强宣扬台湾多元文化”、“鼓励海外侨胞落地生根,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透过联系沟通凝聚侨心,进而结合海内外力量,协助政府维护安全与永续发展”。这一时期台湾配合华文教育所开展的工作的重点是:(1)发挥跨部会组织功能,共同推动华文教育;(2)有效结合海内外教育资源,扩大师资培训效益;(3)发展电于教材数据库,提升侨民数字知能;(4)加强推广认识台湾教材,提高台湾能见度。教材内容包括语言、文学、历史等共70 种教材,另制作四类近百种“认识台湾”之网络教材,并采购“文建会”制作之“台湾文化百宝”,分送海外侨教中心;(5)推展侨社艺文体育活动,展现多元文化之美;(6)创新华裔青年交流活动,协助拓展国际视野;(6)辅助海外华文媒体,强化海外文宣力量:(7)提升函授教育品质,辅助侨胞学习新知。

本身曾是侨民的张富美定居美国长达30 多年,是岛外“台独”言论的鼓吹者之一。她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采访时,公开宣称把侨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从台湾走出去的“新台湾人”;第二等是曾在台湾读过书的“侨生”,第三等是“老侨”,即1949年以前移居海外的华人及亲属等。她说:“海外侨民要区别对待,将优先照顾‘新台湾人’,有多余的力量时,才轮到第二类及第三类侨民”。

在“华侨三等论”的主导下,台湾当局削减海外华教经费,缩小海外华教范围,重点扶植台侨社团,废除原有一些扶植海外华文教育的政策法规,还一度拟将“侨委会”并入“外交部”,引起海外一些亲台侨团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向海外华侨华人敞开着大门,热情欢迎他们返乡探亲或与大陆进行经贸往来。两种态度的对比使一些亲台华人社团也发生了剧变。原有一些亲台人士开始转变立场,认为“盲目效忠台湾而忽视大陆是不现实的”,“归根结底搞两个中国没有意义”。[8]据悉,民进党执政台湾八年,向台湾当局登记的华侨社团从原本的9000 多个减少到4000 多个,几乎流失一半。另外,侨民回台投资,也从原来的两三亿美元,减少到2000 万美元。[9]

当局侨务政策的变化也波及到台湾海外华文教育的开展。由于用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经费被大削减,一些文教中心因此而关闭,如2001年圣易路等一些侨教中心被迫关闭。[10]从2002年起,又停止了实施几十年的对海外华文学校资深教师的资金奖励制度。[11]

就在台湾大幅度削减海外华文教育经费之时,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为了更好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求,大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的诸多工作,并将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和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结合起来,共同营造了学习华文华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社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世界各地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一抑一扬就使台湾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扶植工作相形见绌,以致有台湾媒体指出,台湾几十年来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成果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让给大陆了。[12]

第五阶段(2008年以来)

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外交休兵”到“侨务休兵”,[13]也促进了两岸间侨务侨教上的互动交流,进而为台湾华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马英九上任后已表示“侨委会”和“外交部”合并暂缓,[14]但台湾目前的侨务侨教工作仍是台湾当局“活路外交”的重要一环,并在华文教育推广中宣称“只有台湾保存最完整中华文化,在台湾才能学到最正统的中华文化。”[15]台湾当局力图在世界各地设“台湾书院”,也被海内外一些媒体质疑为是“抗衡大陆的孔子学院”、“争取台湾国际话语权”之举。[16]就此,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文化不存在竞争的问题,两岸应该携手向国际社会宣传、弘扬、光大我们的中华文化。[17]

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之间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与交流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两岸华文教育界积极探索双方合作交流的方式与渠道,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些都为今后深化两岸在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传播领域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总之,六十多年来,台湾当局一直将侨务侨教作为“外交力量”的延伸。无论是国民党时期,还是民进党时期,乃至马英九当政的这几年,台湾海外侨团及华文教育推广都是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空间”所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当前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看,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前景最终将取决于与大陆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融合和创新,实现两岸华文教育合作交流的互利双赢。

我们应充分认识台湾当局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上的双重性。一方面既要看到其力图通过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某些政治对外交流之目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肯定台湾在推广华文教育和传播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经过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台湾在华文教育体系的搭建上以及推广华文教育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有其独到之处,积累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台湾地区的华语文工作者长期以来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开展付出了诸多努力,在海外华语文函授远程教学,为海外华校编印、寄赠华文教材和图书资料,帮助海外华校改善办学条件,招收华裔学生到台湾学习深造,为海外华校培养师资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很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为更好地迎合时代潮流与海外的需求,台湾地区的侨务和华教部门,致力于将华文教育与资讯科技相结合,大力推动海外华教的数字化、网络化,积极发展华文教育的数字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海外华语文数字教学体系已成为台湾华文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纵观海峡两岸的华文教育,在帮助华侨华人更好地在海外生存、发展,推动和促进汉语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问题上,两岸华教同仁都有许多共识,所做的工作也有很多共性,特别是近年来两岸华文教育界积极探索双方合作交流的方式与渠道,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应认真进行总结并加以拓展深化,以更好为今后实质性地搭建起两岸华文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并形成其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三、台湾华文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一)组织管理体系

在华教的组织管理体系上,台湾在华文教育事业组织管理方面是采取多头齐抓共管的模式。“侨务委员会”一直以来是华教事业的主管部门,同时教育部门、“外交部”乃至“行政院”也设有相关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海外华侨、华文中小学,华文函授、广播教育由“侨委会”主管,教育部门协办;岛内侨生教育和海外华侨大专院校由教育部门主管,“侨委会”协办,形成了“侨委会”、教育部门共同主管和驻外单位协同负责的侨教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台湾华文教育的发展。

台湾“侨委会”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弟的学习需要组织编写华语文教材、培训及遴选华语文师资、协助筹备设立海外华语文学校等。

早在1950年代,为适应海外需要,台湾“侨委会”策划设立了“中华函授学校”,利用广播(空中书院)及邮寄华语文教材,为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弟学习华语和研习中华文化提供方便。据统计,迄今历年入学人数已逾四十多万人。为配合时代之演进及研习需要,“侨委会”还每年更新课程内容及充实教学教材,定期编印《函校通讯》寄供函授学员阅读,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并定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中华函授学校”还专门制作配合自学需要的《华语会话》录音带、录像带,提供广播电台播放和海外面授班及各地同学会协助推广,使选修空教(广播)课程学员能就地清晰收听。为弥补函授及广播教学之不足,“侨委会”还在海外一些和地区共设置了数十个面授点,辅导当地学员学习函校课程。同时还积极推动海外函授学员成立各地校友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当地侨社服务及联谊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侨委会”还积极规划将中华函授学校的一些课程教材上网,为海外学员提供迅速便捷的网络学习机会。

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台湾的远距离华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全球资讯网、视频课件等方式进行华语文教学与师资培训。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外华语文教学的开展,“侨委会”于1998年组建了“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其目标是将原有的华语文教材电脑化,并设立教材展示中心、光盘图书馆等,以使“海外华语文教育迈向一个更新的学习境界”。[20]

随着海外华教事业的不断发展,除了教育部门原设有的“侨民教育委员会”之外,台湾还专门成立了由教育部门主导的、跨部会的“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委员会”(2002年12月设立)以及“华语测验推动工作委员会”(2005年设立于台湾师大)等机构,与“侨委会”一起共同推动海外华教事业的发展。

教育部门的“侨民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办理台湾海外侨校的办学以及侨生回台升学等事宜。《侨民教育委员会组织规程》中确定该委员会的十项任务为:(1)侨民教育之计划及研究推行事项;(2)协助侨民学校课程教材之编审事项;(3)协助侨民学校师资培养之计划事项;(4)侨生增班设校及经费筹划事项;(5)协助本部各司办理侨生就读分发事项;(6)就读境内各级学校侨生统计事项;(7)回台升学侨生之辅导与奖助事项;(8)回台访问侨教团体之接待及海外侨生假期回台参加临时活动之指导事项;(9)协助本部各主管单位办理关于侨民中小学备案与侨民专科以上学校立案及辅导事项;(10)关于访问境内收容侨生之各级学校及海外侨校事项。

“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委员会”是具有统筹协调职能的华语文教学专责机构,由教育部门的部长担任主委,“侨委会”副委员长担任副主委、“外交部”、“文建会”、“新闻局”、“经建会”、“国科会”等部会副首长担任委员,以达到跨部会的统合功能。教育部门内部的三个相关单位,包括“国际文教处”、“侨教会”及“国语会”的主管也都在其中,以达到部内统合功能。《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委员会设置要点》中确定该委员会的十项任务为:(1)规划及推动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2)规划及编辑对外华语文教材事项;(3)规划及推动对外华语文检测、教学评鉴事项;(4)规划及推动对外华语文师资培训、输出事项;(5)规划及推动对外华语文网络学习之建置及整合事项;(6)规划及推动华语文数据库查询系统事项;(7)规划及推动相关学术文化交流事项;(8)结合相关学术机构及民间团体资源,办理对外华语文教育工作;(9)规划及推动福台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之对外教学及文化相关事项;(10)其它有关华语文教育事项。

由此可见,该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更好适应世界“汉语热”、“华文热”,统筹整合全台湾的华语文资源,推动海外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表明台湾的华文教育从华侨华人教育进一步向华裔与非华裔教育相结合、从母语教学向第二语言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

“华语测验推动工作委员会”(简称华测会)系由台湾教育部门项目经费所成立的组织,为研发与推广“华语文能力测验”的专责单位,旨在研发及推广台湾对外华语文相关测验,以因应世界各地华语学习之热潮。“华测会”主要任务为:(1)规划华语文能力测验内容;(2)发展华语文能力测验题库;(3)开发华语文计算机测验系统;(4)推广台湾对外华语文能力测验;(5)拓展全球华语文能力测验之合作交流。[21]

据台湾“教育部国际文化处”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台湾现阶段对外华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推动华语文教育的策略,包括资源整合与校际合作、拓展政府间合作、设置师资学程、加强国际文宣、针对市场特性研发华语教材、教学资源数字化;(2)提升华语文教学质量、品牌及国际竞争力,包括海内外校际合作平台、整合产官学界资源共同发展对外华语文教育、加强与国外合作研发适合当地特质的教材、推动数位华语文教育;(3)师资培育建构配套模式,包括选送专业教学人员赴海外任教、多元化培育华语师资、推广华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建立华语能力测验与机制;(4)扩大招生经营全球市场,包括提供各类语文奖学金、鼓励外国学生组团来台学习华语或攻读学位、境外华语专班或教育、安排外籍生来台旅行教育;(5)对外华语文教师应具备之挑战,包括国际化要求(双语教学能力、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教学能力、海外华语教学能力)、专业化要求(华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知识内容及语言技能、针对非以华语为母语者的华语教材研发、教学方法研究及课程设计能力)、多元化要求(解海外不同语系的华文教学发展、结合数字科技的辅助教学方法、融合市场需求及台湾文化的教学内涵)。[22]

11月17日,为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郑州先科实业有限公司在新乡企业生产基地成功召开了以“匠心30年,先科先赋能”为主题的30周年庆典活动。郑州先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路德政携领导班子成员与来自全国的千余名经销商一同出席了庆典大会。

为推动海外华语文教学及正体字(繁体字)等相关工作,台湾“行政院”于2006年设立了“海外华语文教育及正体字推动小组”。该小组负责人由“行政院”指定之政务委员兼任,委员由各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兼任。《海外华语文教育及正体字推动小组设置要点》确定该小组十项任务为:(1)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及正体字政策;(2)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教学及教材事项;(3)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检测及教学评鉴事项;(4)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师资培训及输出事项;(5)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教育工作与相关学术机构及民间团体资源之整合事项;(6)规划与推动海外华语文网络学习之建置及整合事项;(7)规划及推动华语文数据库查询系统事项;(8)规划及推动华语文相关学术文化交流事项;(9)规划与推动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之海外教学及文化相关事项;(10)其他有关海外华语文教育及正体字推动事项。

另外,台湾还有些民间机构也介入侨务侨教工作,主要有“台湾华侨协会总会”、“台湾华侨救国联合总会”等。“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的前身是1942年在重庆创立的“南洋华侨协会”,迁台后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海外服务与联系侨胞据点;加强与返台就学侨生、归侨及世界各地分会的联系;拓展两岸交流,近年来该会积极组织会员赴祖国大陆访问,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开展对华侨问题的研究,编辑出版《侨协杂志》会刊;出版了《华侨大辞典》、《美国华侨社会之发展》、《华侨史论集》等学术著作,举办了“华侨与抗日战争”“台湾人在纽约现状”等学术研讨会。该协会在海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地成立22 个分会;[23]“台湾华侨救国联合总会”(简称侨联总会)于1952年在台湾成立。该会主要任务是联系海外侨团、侨领、侨胞,推广爱国运动,促进侨社兴盛发展,政治立场是:维护民主、自由、反台独,谋求中华民族之永续生存及发展。该会出版会刊《侨讯》,举办“海外华人与华侨教育”研讨会及海外华校侨生书法、绘画、征文等比赛,提供各类华文学术著述奖励、侨生奖学金等。[24]

二、政策法规体系

在华教的政策法规体系上,台湾当局为了保证华侨华文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相应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根据不同时期侨情的变化一再修订,以适应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台湾“侨委会”、教育部门、“对外交流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华文教育组织管理与海外推广的规章条例。例如“侨委会”颁布的《华侨学校规程》、《海外华侨文教服务中心暂行组织规程》、《华侨社会教育推行办法》、《侨务委员会海外侨教志愿服务奖励办法》、《海外各级华侨学校优良教师奖励办法》、《侨务委员会中华函授学校组织规程》、《海外华侨团体辅导办法》、《侨生回台就学及辅导办法》、《侨生辅导实施纲要》、《海外台湾学校设立及辅导办法》等;教育部门颁布的《教育部海外青年讲习会讲析实施办法》、《教育部侨民教育委员会组织规程》、《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组织规程》、《教育部补助海外语言学领域留学生从事华语文教学实习作业要点》、《教育部鼓励在国外留学生参加留学全国性及国际性会议或艺能展演补贴要点》;“外交部”颁布的《驻外使领馆及驻外代表机构办理华侨教育行政规则》等。

台湾当局出台的这些与华文教育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涵盖了岛内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扶植海外华文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从管理机制、体制上保证了华教事业发展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三、教学与学术体系

在华语文教学与学术体系上,台湾华文教育的学术研究体系较为完善,既有依托高校的台湾师范大学国语中心、台湾大学的国际华语研习所等在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机构,又有整合全台湾学术资源并积极与世界华语文学术界开展合作交流的“世界华语文教学学会”,“华语文教学学会”等学术团体。

台湾的学术机构与团体定期召开台湾华语文教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华语教学理论应用国际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方面积极借鉴国际上华语文教学最新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藉此扩大台湾华教事业的影响。台湾华文教育的教学与学术机构、团体主要有:

(一)设立华语文研究所/硕博士学位学程的高等院校:台湾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博硕士学位学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暨南国际大学华语文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研究所、屏东教育大学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文藻外语学院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开南大学台湾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中原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硕士班、中国文化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在职专班等。

(二)设立华语文教学系所的高等院校: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系及国际华语与文化学系、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侨光科技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文藻外语学院应用华语文系、铭传大学华语文教学系及应用中国文学系、中原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语文与创造学系、元智大学应用中文系、台中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修平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实践大学应用中文系等。

(三)设立华语中心的高等院校:中央大学语言中心、台北教育大学语言中心、台湾大学文学院语文中心及国际华语研习所、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交通大学华语中心、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中心、中国文化大学华语中心、淡江大学华语中心、辅仁大学语言中心、铭传大学华语训练中心、开南大学华语中心、中原大学推广中心华语组、中华大学华语中心、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华语中心、中兴大学语言中心、东海大学华语中心、逢甲大学华语文教学中心、静宜大学华语文教学中心、台中教育大学华语文教学中心、嘉义大学语言中心华文组、高雄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中心、成功大学文学院华语中心、中山大学华语教学中心、高雄大学华语文中心、屏东教育大学语言中心、南台科技大学华语中心、文藻外语学院华语中心、义守大学华语文中心、慈济大学语言中心、佛光大学语言教育中心等。

上述各华语中心,以1956年成立的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声誉最高,也是目前全台湾规模最大的华语文教学中心。各校华语言中心的课程安排大都采用学季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期三个月共12 周。分别于3、6、9、12月开课,每天上课两小时,每周上10 小时。7 到8月另开暑期班,上课8 周,每周20 课时。所有学员入学后都要进行分班测试,按程度分班。小班制或单班制一直是台湾华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很多语言中心都严格规定班级人数,超过8 人或10 人就会另开新班。有的语言中心所规定的班级人数更低,这样能使学员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例如台湾大学“国际华语研习所”采用的就是小班制的精英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一对一到一对三以下的密集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在为期将近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务必在各方面达到与本地人几乎相当的语文程度,教学品质最为优良”。[25]

(四)私立的华语培训机构

台湾民间私立的华语培训机构也不少,有的还有一定的历史与规模,在华语文教学与推广以及两岸合作交流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绩,其中尤以早在1956年就创办的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在华语文教育界享有盛名。2003年“中华语文研习所”曾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联手编写出版了反映了两岸汉语字形和语汇异同的中型语文词典——《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公开发行。不过由于这本词典面世时,正是台湾“去中国化”大行其道之时,该词典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目前“中华语文研习所”正积极采纳马英九关于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建议,筹划与大陆方面联手,在3 到5年内完成《中华大辞典》的编撰任务。[26]据“中华语文研习所”董事长何景贤在广东深圳参加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透露,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基础上,由该研习所与大陆学者共同主编的《中华大字典》现在正在加紧编写中,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全部编写工作。[27]

但台湾的民间华语教学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有的只专门教授华语,大多是由在高校语言中心任教多年的华语教师自行创业而设立的;有些是华语文的推广团体、学会附设的华语班;有些是语言才艺类的补习班,华语只是其中一项。私立教学机构跟大学的语言中心相同的是小班教学,可以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班级人数少,级数也分得较细,不同的是私立机构的教材弹性较大,针对性也较强,可以依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过,由于私立机构许多老师都是兼职的,流动性较大,而且师资的遴选不如高校严格,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但由于私立语言中心的上课时间较为灵活,比较适合上班族或普通进修者,因此比较适应一些外籍人士的需要。

(五)“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上世纪70年代,“侨委会”希望藉民间学术组织的力量,协助政府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于1972年发起筹组了“世界华文教育协进会”。1997年7月,“世界华语文教育协进会”更名为“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的宗旨是:倡导中华语文的研究,推广华文教育的发展,促进世界华文学术的交流。该学会成立迄今,会员已达2000 余人,成员为台湾华语文学者及各语文中心教师以及参加历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学者及海外侨教工作者。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创办至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推动世界华语文教学的发展:(1)举办了200 多期华文师资研习班,培训8000 余名专业华语文教师;(2)编辑出版《华文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对外华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等华语文教学杂志书刊;(3)自1984年至今,先后组织举办了10 多届“全球华语文教学研讨会”,其中如2011年12月在台北召开的以“21 世纪华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两岸华文教育工作者与来自20 多个和地区的168 所大学及教育机构的300 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期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次研讨会的专题演讲会中,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学者积极倡议开展海峡两岸华文教育的交流合作;(4)成功举办6 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分别在广州暨南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两岸高校举行;(5)配合海内外华语文教学需要,该会编辑初、中、高各级华语文教材及补充读物数十余种,编辑中华文化系列读物与台湾乡土语言文化系列教材;(6)办理华裔青年回台观摩华语文及文化课程;开展海外台湾学校巡回教学;(7)积极促进两岸华文教育的合作交流,组织台湾华语文学界访问团到大陆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大陆华文教育界代表团到台湾访问交流,与大陆高校合作举办“两岸华文教育论坛”、开展两岸华文教育合作项目。[28]

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作为一个民间学术机构,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华文教育推广,尤其是近年来在积极推进两岸文化教育的合作,促进两岸华语文教学与学术的交流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六)“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

2001年,由台湾师大的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与国语教学中心共同召集了当时十余所大学的华语文中心的专家学者讨论成立学会事宜,获得各大学的支持与响应,并于2002年元月正式成立了“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简称“台华会”),以“共同推动华语文的校际教学活动,提升台湾在国际华语文教学上的竞争力”。发起人除了上百位华语教师外,还包括了当时全台公私立华语教学机构,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文化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佛光大学、静宜大学、逢甲大学、中央大学等,及国语日报与中华语文研习所等民间华语教学机构。

“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采取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制,目前已有600 余位个人会员,绝大多数是各大学的教授及华语教师,少部份是民间机构及企业人士,而团体会员也有40 余个,包括了近乎全台湾各大学的华语系所及华语中心,也包括数个民间机构,是台湾最具代表性,也是规模最大的华语教学专业团体。

该学会的例行活动包括每年底举办一届“台湾华语教学研讨会”、出版《台湾华语文教学》期刊及论文集,并不定期办理华语教学专业工作坊及演讲活动,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均组团参加海外之华语教学研讨会,学会开办的网页目前已成为台湾华语教学界的入口网站。

《台湾华语文教学》期刊的内容包括:(1)对外华语教学之理论探讨;(2)华语教师之实务经验;(3)外籍学生在台湾学华语之现身说法;(4)各地在华语文教学之相关事务及其发展过程之探讨与介绍;(5)各华语教学机构之动态介绍;(6)其他与华语相关之文章。

学会每年出版的研讨会论文集,其内容包括华语教材与编写、地方文化特色教学、华语文数字教学研发、华语文与教学研究、华语政策与针对性规划研发、数字研发与产学合作、系所中心课程规划研究、教学法与师资培育及华语能力测验推广等主题。该学会办理的师资培训课程以短期研习为主,不定期邀请海外专家或资深华语教师前来开办教学工作坊,让现职华语教师或华语系所学生不断吸取新知。

随着海峡两岸的互动日趋密切,“台华会”也期待与大陆的相关学术机构与学者们进行更密切的交流,希望增进两岸学者互访的机会,甚至未来能合办学术研讨会,并进一步合编学术专书及教材,共同为中文推向世界而努力。[29]

四、学习平台体系

在华语文学习平台体系上,台湾的“中华函授学校”主要以函授课程推广华文教育,招收具有中文说写能力的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华文化、科学知识及生活技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注重提升函授教育品质,辅助侨胞学习新知,使之成为海外侨胞终身学习的平台。目前“中华函授学校”课程学习的内容涵盖12 门学科、85 种课程,包括华文教育、职业技术、青年就业等三大类。在教学资源方面,除纸本教材外,亦制作录音录像带23 种、光盘片22 种,己有62 种课程之教材全文上网。中华函授学校招收学生不收任何费用,各课程讲义均免费寄发。修业一年成绩及格者,将获得该校颁发的结业证书。[30]

“中华函授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较好适应海外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如华文教师科目的课程主要有:中文、华语口语与表达、华语语法教学、多元文化导论、华人社会与文化、华语文教学导论、多媒体与华语教学等;中小学进修科目地课程主要有:高中华文、初中国文、小学国语、小学历史、认识台湾等;文史艺术科目的课程主要有:捏面人、童玩、花灯、风筝、纸艺、中国结、生活易经、台湾艺术名家选析、唐诗宋词赏析、水墨画、书法、台湾开发史、台湾文选、现代文学、现代小说选读等;计算机信息科目地课程主要有:网页设计入门、信息科技与生活、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组装入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多媒体广告等;家庭与儿童科目的课程主要有:幼儿文学、亲子教育与亲子互动、婚姻与家庭、中药常识、幼儿发展与辅导、儿童心理学、家庭护理、家庭教育、家庭烹饪调理、织品与服装设计入门等。中华函授学校历史悠久,其所提供的华语教学及技职教育等课程已成为海外侨胞学习华语文、认识中华文化、提升职业技能及充实生活新知的重要管道。

为适应数位学习时代的来临,自2008年起,“中华函授学校”与“台湾空中大学”合作,对课程设计及授课方式进行大幅调整,将传统的函授讲义与网络教学资源结合起来,不仅以多媒体及影音方式,使函授的课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样貌,同时还通过远距教学网站平台,定期举办在线同步互动教学与异步的课程讨论,让学习跨越时空的限制,扩大华语文教学之能量,以让中华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华函授学校”以华文正体(繁体)字教学,教材均以正体字编写,学生缴交作业均应使用正体字。[31]

近年来台湾不断推进华语文教学革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拓展海外华语文学习平台。为了迎合时代潮流与海外需求,台“侨委会”积极推动将华文教育与资讯科技结合,打造海外华语文数字教学体系,通过开设空中课堂、网络课堂等形式,组建了一批以全球华文网、全球网络教育中心、海外华语文数位学习中心、华语文线上教学为依托的特色课程,积极发展的华语文数字教学模式、远距离同步模式、线上研讨会及影音互动式课程导入实体课室教学等四种创新模式。

面对海外华人学习华语文的多元需求与迫切,台“侨委会”希藉网际网络科技,提供对话与沟通的平台,建构网络学校(e-school)环境,以服务广大海外侨胞。“侨委会”建构了“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以便海外有心学习华语文者利用,并藉以推广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目前,网络中心提供线上学习华文者相当完善的学习环境,为补充华语师的不足,线上并提供家庭作业及自我评量,使学习者能藉e-school 的建置,自我完成华语的训练。[32]

为推动教材电子化,“侨委会”完成制作“海华文库电子书”以及51 种语文类教材数字化,以利海外人士自网络下载阅读学习,使华语文教材之推广及流传更为便捷;另为加强培育网络信息人才,于海外各地“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开办计算机训练课程,举办“华文网络种子师资研习班”。整合“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友善的网络环境;开启教学平台,运用e -learning 技术,提供“儿童华语”及计算机教学等课程。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数字学习(e-learning)技术运用愈趋成熟,计算机融入中文教学受到各方普遍关注与讨论,台“侨委会”于2007年起规划建置了“全球华文网”(www.huayuworld.org)数字学习入口网站,以凝聚学习社群,藉以树立台湾优质华语文之品牌形象,成为拓展海外华语文市场之最佳营销通路。同时也于美国、加拿大、南非、日本、泰国、澳洲、巴西等建置完成了13 个“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结合虚拟网络资源与全球各地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实体教室,将台湾优质华语文教育资源向海外推展。

“全球华文教育网络教育中心”的教学网站目前大致分为5 个大板块、198 个网络题材及57 册华语文数字教材。网站版块内容包括:(1)华语文教学:程度从初级到高级,有注音、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三种版本,有笔顺练习、课文发音、华语词汇电子图卡,并可连到侨教的双周刊,有故事与动画,此外还有台语(闽南话)和客语(客家话)的教材;(2)数位学苑:内容为华语文检定、电子书、师资联谊会、在线学习;(3)文化响宴:介绍各类文化风俗、美食、成语故事和唐诗;(4)台湾采风:介绍台湾地区的相关信息、节庆文化、历史风俗和自然地理;(5)交流分享:可链接侨教的服务站,观看学术论坛中的论文和研讨会实录。[33]

“海外华语文数位学习中心”兼备华语文教学、师资培训、文化交流及教材展示等多元功能,结合“全球华文网”提供之影音及线上互动教学课程,上虚拟网络与实现通路并进,提供多样教学型能,树立华语文数位教学的最佳模式,同时也是台湾优质华语文及数位产业将触角延伸到海外市场的展示平台及连结主流社会的桥梁,具体落实以侨校为中心向外推广台湾优质华语文教学之全球布局策略。[34]

五、检测认证体系

在华语文检测认证体系上,包括“华语文教师资格认证”与“华语文检测认证”两个方面:

(一)华语文教师资格认证

台湾华语文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为适应全球华语市场需求,提高华语师资的教学能力,扩大华语师资输出规模,台湾教育部门于1995年6月15日公布《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作业要点》。对外华语教学人员经由教育部门的认证考试,可发给教学能力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汉语语言学”、“华语文教学”、“华人社会与文化“及“华语口语与表达”等五科。自2010年度起,除需通过5 项考科,且需符合外语能力合格认定基准,始发给“教育部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证书”。

(二)华语文能力检测认证

台湾华语文检测认证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大陆HSK 考试影响下才开始研发的。在海外汉语考试市场基本被大陆占据的形势下,台湾提出要走精致化、高端化的道路,开发了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华语文能力检定测验、儿童华语文能力测试等认证考试,并逐步投入使用。

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从2001年8月开始筹划,由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华语文教学研究所与心理教育测验中心三个研究团队共同研发。华语文能力测验是针对“母语非华语之人士”研发而成,涵盖的对象相当广泛,包含外籍学生或人士、华侨子弟等均适合来参加本测验。

2003年12月华语文能力测验正式对外开办考试,考生国籍遍布世界六十多个。2005年11月,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项目成立“华语测验中心”,承接华语文能力测验之研发与推广工作。2007年1月起,“华语测验中心”正式更名为“华语测验推动工作委员会”,积极促使“华语文能力测验”转型为“级测验”,为全球广大华语学习者提供一套具公信力的国际级语言测验。

“华语测验推动工作委员会”在其颁布的《华语文能力测验报考简章》中关于考试证书的用途有:(1)“台湾奖学金“申请之参考标准;(2)“海外联招会”免测地区中文科目采计之参考标准;(3)台湾大专院校招收外籍学生之华语能力参考标准;(4)求职所需的华语能力证明。

六、资金支撑体系

在华教资金支撑体系上,台湾当局非常重视对华教的资金投入,每年都划拨专款给予海外华校补助和奖励,或补助修建校舍,或购赠图书、仪器设备,或赠送各类华文教材与读物,或协助偿还债务、或颁发教师奖励金和学生奖学金等。据悉,“侨委会”的预算有40%是用在侨教上,而侨教预算中更有高达95%的经费是用于华文教育的推广。[35]

除了政府对华教进行财力投入之外,还有很多带有民间基金性质的财团涉足其中,如“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财团法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台湾海华文教基金会”、“台湾中华基金会”、等。这些基金会的介入,一方面从财力上保证了华教事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政府不便介入或无法介入的一些场合,这些基金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台湾海华文数基金全”系为奖励海外学者从事华侨与华文教育学术研究而设立的,分出版奖助与学术研究奖助费两种。

台湾对华文教育予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资助,使得其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作用和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台湾凭借其经济实力,过去几十年来投入到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上的资金远远超过大陆。但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及不断加大对华文教育的经费投入,台湾在这方面原所具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七、海外运作体系

在海外华教的运作体系上,台湾主要通过海外华侨社团、华侨文教服务中心、海外华文媒体、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海外示范点、海外台湾学校、华语文产业推动联盟、海外华语文教师的培养培训、向海外输送各类华文教材与读物、海外留台校友以及筹办海外“台湾书院”等途径,扶植与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开展。

(一)海外华侨社团

台湾历来重视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推广的海外组织活动。各地侨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社会活动方式和基本组织形式,在华侨华人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大部分海外侨校都是依靠当地侨团和华教组织办学的。台湾长期以来与这些海外侨社保持着密切关系,不断为其提供各种文化教育服务,藉此来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的开展。早在1951年度,“行政院”就将“调查登记侨民文化社团机构,并辅导其发展”列入其施政计划。[36]台湾正是通过跟这些社团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将华文教育深入开展到社区,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广泛的文化活动机会,创造学习环境,使华文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综合化,在扶植与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侨委会”利用华侨社团开展的辅助活动主要有:

1.重视海外文宣的作用,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免费提供各种华教资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宣传中华文化。这一方面促进了海外华文传媒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宣传推广。例如:加强与侨营广播媒介的联系与支助,“侨委会”支助其节目制作费用,提供华语教学及介绍中华文化的录影带;辅导侨营报刊,奖助、赠送设备给一些亲台的海外华文媒体;向海外侨社、华侨文教服务中心、海外文化中心或团体赠送各种华文杂志报刊、剧情片和纪录片;

2.在海外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推动海外的华文教育的开展,主要包括:支援海外举办复兴中华文化活动;定期赠送各地“华侨文教中心”各种杂志、小说、散文,以充实其文宣资料;充分利用华侨文教服务中心,辅导办理各项语文研习、专题讲演、座谈、手工艺教学、电影欣赏等多姿多彩的活动;

3.供应各地华侨社会华文报刊与书刊、电教设备器材、艺术文物乃至春联、汽车贴语等;

4.利用同学会扩大影响,“侨委会”注意加强与函授学校学生和毕业侨生的联系,辅助筹组海外函授学生同学会、毕业侨生联络中心及各地台湾校友会,借以扩大台湾在海外推广华文教育的影响。这些措施加强了华文华语与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37]

(二)华侨文教服务中心

由于台湾在国际上以政府名义活动的空间不大,因此台湾采取的是相对灵活和所谓务实的办法,在各个与当地侨校、侨团或侨界人士联合建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由“侨委会”派员担任华教中心主任。华教中心设管理委员会,审核每年度华侨文教活动及中心运营规划与管理事宜。华教中心成员由“侨委会”聘请台湾驻外机构人员及当地有声望的侨界人士共同组成,台驻外机构负责人为召集人,中心主任为执行秘书。这种以华侨文教中心为名称的机构,分布于世界五大洲许多,如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芝加哥、霍斯顿、金山南湾,加拿大的多伦多,澳洲的墨尔本、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泰国的曼谷、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法国的巴黎等华人社区都设立了这类中心。

华侨文教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有:中外文补习班、图书阅览室、电影放映室内、民族舞蹈班、国画书法班等,并提供法律咨询、职业训练服务,举办有关文化与学术讲座以及体育活动等。例如,为增进侨界联谊,强化侨团活力,丰富侨胞生活内涵,在全球华侨聚集的城市办理多项文艺体育系列活动;另配合侨界举行春节及双十国庆活动,组织台湾综艺访问团,分赴亚太、亚洲、美加东岸。美加西岸及非洲等主要城市巡回访演。

(三)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

借助海外各“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推展全球学习社群计划。“侨委会”在现有侨教据点的基础上,计划在全球广泛建置“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并协助海外各地数字学习经营管理者树立经营模式;同时加强培训海外华文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制作数字多媒体教案教材融入实际教学中,让数字学习中心成为当地华语文学习典范。此外,更希望透过产官学力量的整合,导引海外华语文市场树立品牌,藉由全球各地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的网络串联与延伸,让既有的华语文数位教学经验与优势持续发散。[38]

2011年6月17日至19日,“侨委会”举办的“第七届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在台北盛大展开,研讨会以“迈向创新与创意的华语文数位新视界”为主题,共有来自全球32 个、将近700 位海内外人士参与。此次研讨会现场安排16 家岛内华语文厂商与文教组织布展,展示最新数字科技运用于华语文教学的研发成果。

“侨委会委员长”吴英毅在该研讨会上表示,“侨委会”在推动华语文数字教学及辅导海外侨校导入数字学习方面,已逐步奠定深厚的基础。他提到,“侨委会”为了协助侨校数字化,规划建置具备互动教学功能的“全球华文网”,架设可供开设华语文在线课程及跨校师资培训活动的“远距同步视讯平台”,并已在全球设置了51 处“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实体据点。2010年还特别针对非华裔人士建置完成“数字台湾书院—华语文学习网”,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华语文学习社群的一员。他说,这些努力都是使华语文“教”与“学”更具乐趣、更富创意,也充分展现显示具有台湾特色的华语文教学形象。侨教数字化之所以能成功推动,归功于前辈所奠定的深厚根基。期盼藉由研讨会中华语文界及科技界专家学者的交流讨论,引领华语文数字教学迈向创新与创意的新视界。[39]为加强培育网络信息人才,台湾还在海外各处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开办计算机训练课程,举办“华文网络种子师资研习班”,培训海外华文网络种子师资。

“侨委会”长期与全球超过1500 所中文学校密切互动,辅导侨校转型创新与永续经营,近年积极以点到面布建有别于传统侨教体系的“网络侨教体系”,除建置经营“全球华文网”网站、研发在线影音交互式课程,发展跨国同步、异步教学课程外,另导入全球连锁通路概念,辅导海外侨校及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建置完成海外华语文数字学习中心示范点及中小型行动教学点,更在资策会的协助下,进化成为网络社群建构及进行通路合作的重要对象,未来还将与所在小区、主流教育单位接轨,拓展华语文教学服务新版图,建立电于教材数据库,将台湾的优良服务及产品影响力拓展至国际。[40]

(四)海外台湾学校

20 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大力推行“南向政策”,部分台商及其员工举家迁往东南亚设厂工作,为解决其子女就学及返台衔接升学问题,在各地台商募款捐资及政府驻外、侨务部门协助下,陆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创办了5 所海外台湾学校,依“华侨学校规程”向“侨委会”立案,并接受其辅导。

因台湾学校系以招收台籍学生返台衔接升学为主,与侨校以招收教育当地侨生之性质不同,后经“行政院”核定,自1987年1月1日起将马来西亚槟城台湾侨校、吉隆坡中华台北学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台北学校、泗水台北学校、及越南胡志明市台北学校5 所学校移由教育部门辅导,并于2005年更名为“台湾学校”。

这5 所“台湾学校”的学制及使用的教材,均与台湾本地学校相同,并给予充裕经费及教学等各方面支持,俾利学校正常教学及永续经营,保障台商子女受教权益。同时积极协助各校推动华语文教育,使各海外台湾学校成为当地华语文教育推动据点。

据台“教育部侨民教育委员会”《海外台湾学校之发展与改进的专案研究报告》(2010年),对今后台湾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四点改进建议:(1)配合台湾学校多元化办学宗旨,建立多元化课程设计;(2)对台湾学校安排例行巡回教学辅导;(3)落实台湾学校与岛内中小学或大专院校建立伙伴关系;(4)建立个别化教学与辅导机制。

(五)华语文产业推动联盟

台湾一批看好海外华教市场的业者于2006年4月联合成立的“华语文产业推动联盟”。该联盟盟称“将携手进军海外华语文市场”。

据该会陈迪智会长介绍,“华语文产业推动联盟”将以市场导向为联盟发展宗旨,针对美国、韩国、日本、台湾不同的目标市场,提出符合当地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服务、教材开发、软体平台技术、语言学习专家、测验评量服务等,这些都是我们这次联盟结盟的对象。”陈迪智认为,运用电脑科技可以在全世界华语文教学中获得巨大商机,“华语文产业将成为继游戏、动画之后,另一个有前景的并与台湾特色及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品种。”[41]

(六)海外本土化华语文教师的培养

台湾十分重视华语文师资的培养,通过选派教师赴海外巡回教学、吸收海外华校在职教师赴台进修培训,奖励海外优秀华语文教师等方式,提高海外华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台教育部门和“侨委会”为奖励海外各中文学校华文教师长期从事华侨教育,还制定《海外各级华侨学校优良教师奖励办法》,对连续在侨校任教满10年、20年、30年、40年的优良教师,根据其服务年限分别颁发奖状、奖章、匾额和奖金,同时还在《海外华文教育奖励要点》中,规定任教学校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者方可给予奖励。

(七)向海外输送各类华文教材、读物

早在1952年,台湾当局就开始编印华语文教科书供应海外侨校,当年编成一套《南洋华侨学校教科书》,分高初小各科共48 册。1954年又编成初中国文、历史、化学等课本共18 册,编辑《海外文库》11 卷158 种。此后。“侨委会”根据各地侨校的不同情况又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及参考书。

1968年,根据华侨、华文教育的具体情况,又将各种课本全部改编为8 种570 册。同时,编辑各种文化。娱乐读物,寓华文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1970年代以后,电化教学媒介发展,台湾当局及时制作大量视听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卡通片等,分发到海外各华文学校、华文班和各地的“华侨文教中心”。

台湾当局每年均向海外免费供应各种教材和读物。1953年起,每年都在百万册以上;到1960—1970年代,由于东南亚地区侨校多被限制和取缔,有些也不允许台湾编印的教材入境,因此每年向海外的供应数降为数十万册;198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文教育呈现复苏,世界又兴起华文热,台湾编印的华文教材、读物又大量流向海外,每年免费赠送海外华校和华文班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达45 万册左右,到1990年代达104 万册,另教学录影带1.97 万件。[42]“侨委会”完成制作“海华文库电子书”以及51 种语文类教材数字化,以利海外人士自网络下载阅读学习,使华语文教材之推广及流传更为便捷;同时还编写出版了一批面向海外的认识台湾教材,内容包括语言、文学、历史等共70 多种教材,另制作四类近百种“认识台湾”之网络教材,期使海内外人士深入认识台湾文化,提高台湾国际能见度。此外,斥资采购文建会规划制作之“台湾文化百宝”,分送海外各侨教中心。

面对华语文实际上已成为华裔子弟第二语言,越来越多非华裔子女也纷纷进入华校接受华文教育以及华文教育日益走向本土化,并成为当地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实,台湾华文教育也开始走向转型,并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编写出版了一批华语文的纸质与数码教材。例如,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编写出版的《初级华语》有声教材和《中级华语》有声教材;台湾“侨委会”2010年起开始全面检讨因时空变迁而未尽适宜之华语文教材内容,2006年更因应美国AP 课程教学之需要,编写了《初中华语》4 种教案及课本习作,作为AP 华语文课程示范教材;另配合日韩地区华语文学习的需求,编制《五百字说华语》中日文及中韩文版课本;2007年起则进行《一千字说华语》教材修编工作,以因应不同程度、不同对象之学习需求,有效支援海外侨教所需。积极导入民间资源,补助民间制作《认识台湾历史》漫画书。

“侨委会”还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同辅导催生《生活华语》教材及E -Pen 互动光碟与音乐有声教材;研制《侨教双周刊》系列之《弟子规》、《台湾讲古》及《三十六计》精选动画光碟图书。同时,逐步对特定地区试行教材纳入简化字对照,已突破华语文教学制约,加速出版教材在海外的流通。为因应海外拼音教学市场需求及美国AP 华语文课程计划,新出版的《生活华语》课本,以新颖、活泼之教学模式向侨校推广,并辅助相关编写者赴海外或利用或利用各项教师研讨会举行教材说明会。台湾在华语文教材编写与推广上纳入因地制宜、主题导向、多元多语以及配套制作等原则,教材中注意采用侨居国文化特色,以兼容并蓄、对比融入方式编写优质华语文教材。[43]

(八)海外留台校友会

台湾从1951年开始办理侨生回台升学,台湾当局通常所称的“侨生”,无论从概念上或统计上,除华侨学生外,还包括外籍华裔学生、港澳学生在内。据“侨委会”前几年的统计,台湾从开始办理侨生回台升学业迄今,到台升学的侨生累计达15 万余人,其中大学毕业者有近9 万人,分布海外40 多个和地区。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尼及泰国是台湾侨生最多的,仅马来西亚就有3 万多名大学毕业校友。[44]

台湾历来十分重视加强与在台湾大专院校毕业的侨生之联系。当局通常所称的“侨生”,无论是概念上还是统计上,除华侨学生外,也包括了外籍华裔学生、港澳学生在内。

对历年毕业返回侨居地侨生,进行跟踪联系,辅导其成立校友(同学)会。据统计,经台“侨委会”辅导成立的校友(同学)会有78 个,其中香港地区12 个,并联合成立“台湾大专院校香港各校友会联合服务协调中心”,马来西亚有34 个,并有联合总会。还于1982年成立“海外留台毕业校友联络服务中心”,广泛联系各地的留台毕业生。

为了更好发挥海外留台校友的作用,1979年经台“行政院”核定实施《加强海外毕业侨生联系辅导方案》。该《方案》提出加强联系辅导的主要措施有:(1)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海外校友会的经常联系,“侨委会”并经常提供有关资料和刊物;(2)“侨委会”会同教育部门及有关单位,每年组团赴东南亚、东北亚、欧美等地区访问毕业侨生;(3)遴选各地区各校友会负责人回台参加讲习,并筹组全球性“海外毕业侨生联系中心”。[45]

此外,“侨委会”注意加强与函授学校学生和毕业侨生的联系,辅导全球各地函授同学成立同学会或校友会,己在18 个及地区成立23 个校友会及同学会,并联合组成“中华函授学校全球同学联谊总会”,同时还在16 个和地区,成立了55 个面授班,借以扩大台湾在海外推广华文教育的影响。

台湾“侨委会”十分注重发挥留台校友会作用,把留台校友会看作是“对外交流经济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外社团和留台校友会的发展,台湾“侨委会”采取“掺沙子”的策略,制定了“海外华侨团体辅导办法”、“海外华侨团体联系登记要点”和“侨情资料管理系统”等,积极扩大侨生规模,透过利益传导机制,大力培植亲台力量。

(九)海外“台湾书院”

借鉴大陆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的经验,台湾当局积极策划协助海外传统中文学校转型为兼具文化传播与华语文教学功能的“台湾书院”,使其成为社区学习中心,并透过“台湾书院”向海外主流社会传扬中华文化与台湾多元价值。

有媒体称,台湾要在海外设立“台湾书院”,要在洋人之地推广华文教学、台湾研究与汉学研究,是想在海外推动台湾的软实力。“台湾书院”是什么?马英九的“文化白皮书”上清楚界定:“台湾是华人文化重镇,举凡儒教、佛学、禅宗、文学、建筑、工艺、传统民俗等,均得到较其他华文地区较为完整的保存与发扬。有系统地与欧美小区合作设置‘台湾书院’,开设哲学、文学、艺术等相关课程”。“侨委会委员长”吴英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人们进入“台湾书院”后,可以学习到台湾多元文化的知识,台湾在保存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陆好。台湾也希望通过“台湾书院”,可以争取海外国民学校来台湾做实地游学。尽管大陆在全球各地大量成立孔子学院和文化中心,给“侨委会”的海外侨教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是,凭借“侨委会”的海外侨校体系、运维完善的“全球华文网”,以及在规划中的“台湾书院”,“侨委会”有信心可以在这方面可以领先大陆。[46]“侨委会副委员长”任弘表示,“台湾书院”设立的目的,是期望藉由成为小区学习中心,向主流社会传扬优质的中华文化与台湾多元价值,提升境内整体海外侨教能量与绩效,达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终极目标。台湾在信息科技的成就及拥有华语文教学高素质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全球有目共睹,若能将两者善加结合,将是与中国大陆竞逐华语文教学市场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47]按马英九的想法,“台湾书院”的定位是宣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据台湾“行政院”的规划,“台湾书院”奖学金分为“台湾奖学金”、“台湾奖助金”及“华语文奖学金”三大类。

有媒体评论说“台湾书院”多少有点政治意图。国民党重返执政舞台,比民进党更为注重的是文化抗衡,其实,“台湾书院”也好,“孔子学院”也罢,要的是能真正在国际舞台弘扬中华文化,而非争一时之长短。[48]有海外媒体评论认为,台湾如果真想传播本土文化,完全可以与大陆的孔子学院合作。基于台湾独特的地位,孔子学院加大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台湾特色文化方面的宣传完全有可能,至于合作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如果台湾书院非要办起来,双方还是可以合作。[49]

台大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看来,“台湾书院”这个名字不妥,应改为“中华书院”。他认为,“孔子”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传承,而“台湾”只是代表一个地方的名字,并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包含政治对立性,再说将其定位为一个以台湾“本土文化”为内涵的书院,它的生存空间便会很小。未来的“台湾书院”应避免向“文化台独”方向的异化。“台湾书院”不能过于强调“台湾特色”,而忽视了两岸许多共同的文化传统。在合作模式上,张亚中表示,两岸可以共同教学、师资共享,必要时,也可以一起办活动。“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大陆可以释放一些话语权,在孔子学院的资源配备上让台湾参与进来。而台湾方面则要以一种合作的心态来传播中华文化,而不是现在的抗衡。若双方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方式进行合作,‘台湾书院’的前景将非常可观,不仅可以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也能真正实现两岸双赢。”[50]

由于华文教育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这一特点,台湾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的扶植与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诸多的贡献。

虽然台湾在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动工作中力图突出台湾本土文化,削弱中华文化的分量和地位,但其60 多年来在开展华文教育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宏扬的中华文化观念已经深入侨心、其通过开展华文教育的工作推动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各地的广泛传播的影响难以改变,这势必成为制约“文化台独”的强大力量。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高崇云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侨民教育政策以面向海洋及全球化作为思考模式,从以往的“无侨教即无侨务”、“华侨为革命之母”、“凡中华儿女均应有就学的机会”等理念,逐步发展为“以现代科技来教育辅导及服务海外侨民”及“推动华文教育,宣扬华人文化,促进族群融合”为方针,近年来马英九政府更进而提出“建构幸福分享大侨社”的口号。现阶段由于海峡两岸均加强对侨民的服务,再加上全球华文的盛行使得华文学校有了蓬勃的发展,因此两岸如何相互观摩、互相合作、共谋强化侨民教育应为双方共同推进华文教育的当务之急。[51]

综上所述,台湾在华文教育体系的搭建上有不少独到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支持与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与经验,可为大陆华文教育工作者提供诸多有益参考,也可为今后建构两岸华文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提供相关的借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尽管两岸在开展华文教育方面有一些不同见解与分歧,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又持有一致看法,所采取的许多措施也不谋而合,从而也为两岸在华文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奠定了现实基础。

注释:

[1]《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中新网2014.06.06.

[2]《胡锦涛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论述》,中国华文教育网,http://www.hwjyw.com

[3]戴子安:《华侨文教研究》,23 页,台湾正中书局,1963年。

[4]李亚群:《台湾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特点及评价》,《八桂侨刊》,2006年02 期。

[5]《台湾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168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6]《台湾教育年鉴》,(台)正中书局,1984年6月。

[7]窦文金:《章孝严与台湾侨务简评》,《侨务工作研究》1996年第5 期,41 页。

[8]《旧金山华人社团巨变:“搞两个中国没有意义”》,人民网,2004年4月23日。

[9]《联合早报》2009年8月23日。

[10]北美:《世界日报》,2001年12月28日。

[11]北美:《世界日报》,2002年3月9日。

[12]台湾:《中央日报》,2001年11月29日。

[13]《马英九:台海两岸“外交”休兵,侨务也要休兵》,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5日。

[14]《马英九:“侨委会”和“外交部”合并暂缓》,台海网2009年5月5日。

[15]《马英九:正统的中华文化 台湾保存得最完整》,星岛环球网2009年1月21日。

[16]联合早报网,2010年2月19日。

[17]《国台办:弘扬中华文化不存在竞争问题》,人民网,2011年4月14日。

[18]台“侨委会”,网址:http://www.ocac.gov.tw

[19]台“侨委会”:《侨务施政报告》来源: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

[20]“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网站,http://edu.ocac.gov.tw

[21]台“华测会”网址http://www.sc-top.org.tw/

[22]台“教育部国际文化处”网站。

[23]该机构网址:http://www.ocac.gov.tw

[24]该机构网址http://www.focat.org.tw

[25]叶国良:《台湾对外华语文教学的问题》,全球华语文论坛,2007年11月。

[26]《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13日。

[27]中国新闻网:2010 -07 -08。

[28]有关资料引自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网站http://www.wcla.org.tw。

[29]有关资料引自“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网站:http://www.atcsl.org。

[30][美]《国际日报》讯,《中国侨网》2004年3月3日。

[31]《中华函授学校2011 学年课程一览表》,http://www.huayuworld.org。

[32][台]“中央社”2003年10月24日。

[33]引自台湾“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简介。

[34]引自台湾《宏观周报》2008年4月23日。

[35][台]“中央社”2003年7月24日。

[36]《华侨革命史》,140 页,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

[37]李亚群:《台湾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及评价》,《八桂侨刊》,2006年02 期。

[38]引自台“侨委会”网站资料。

[39]来源:台“中央社”2011年6月17日。

[40]来源:台《经济日报》2010年1月13日。

[41]《台湾看好海外华教市场,成立华语文产业推动联盟》,《华声报》2006年4月15日。

[42]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183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43]张向前:《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研究》,44 页,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4月。

[44][台]《宏观周报》2005年11月23日。

[45]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179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46]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8月23日。

[47]台湾《经济日报》2010年1月13日。

[48]《“台湾书院”另有企图》,香港《凤凰播报》,2011年4月17日。

[49]《从台湾书院说起》,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8年2月25日

[50]《“台湾书院”VS“孔子学院”,较劲不如牵手》,台海网2010年5月13日。

[51]李其荣:《“新时代、新视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华中师范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9年2月11日。

猜你喜欢

华语华文华侨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