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中感受“压力和动力”
2015-03-27
本报记者范凌志
同很多三四线城市里的中学一样,衡水中学坐落在一条叫“英才路”的小街里。《环球时报》记者一眼就看到校门外那面被媒体一遍遍报道的著名照片墙:2014年考入清华、北大的骄子们赫然在列。而路对面的墙却很少被人提及,那上面是衡中在文体领域夺得荣誉的校友的照片。
高二学生所在的揽月楼二楼挂着著名的“衡中三问”:我到衡中来干什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每个教室门口贴着“进步前十”同学的照片和每人的期末目标,让人嗅到备考硝烟味。
记者轻轻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里面正在上化学课。没有一个学生被记者的突然出现所吸引,所有人都在跟老师做互动。校图书馆的读报机也令人印象深刻,里面有很多家报纸的数据,按照全国不同地域来划分,学生随时可以来看。每天晚饭后,校方还会提供精心编制的新闻集萃。图书馆的走廊里到处悬挂着“文艺范儿”的相框,那是“深度摄影社”的作品,涉及衡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航模社实验室,最吸引人的是大大小小的飞行模拟训练机。工作人员指着其中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台值20万,是模拟民航飞行的。”
衡中图书馆的网络阅览室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其中一间新成立的“虚拟室”内,摆着近20台苹果台式机。几名学生正在绘制类似手表的三维图。他们对记者说:“苹果刚发布iWatch,一块要好几千块,钱都让外国人赚了,要是中国人也能设计出这样的产品多好”。
Ruby是学校聘请的40多名外教中的一员。她觉得衡中学生非常聪明,也确实背负着很大压力。“我会尽可能让他们锻炼动手能力。不希望3年后他们打来电话说:‘Ruby,我在大学里什么都不会!”对于中西方教育,Ruby认为有很大不同,“如果让一名澳大利亚学生来衡中,他只能坚持一天”。高二学生刘敏(化名)认为这种差异由国情决定,很难说孰优孰劣。口齿伶俐的他想当律师,并认为衡中已经最大限度提供了各方面的发展平台。王丽(化名)则有自己的担忧:“我的成绩中游偏下。爸妈不给我什么压力,但他们越这样,我越觉得该回报惊喜。”王丽认为进校后的压力来自自己。
外界对衡中的争议也集中于“压力”之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衡中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把“应对高考走到了极致”。而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级教师邱学华则表示:“学校难道不要升学率吗?衡中认为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把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质量挂钩,我非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