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2015-03-27王文书
王文书
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王文书
(衡水学院 科研处,河北 衡水 053000)
2014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传统问题热点依旧,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研究更具时代关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学术反思是本年度研究新热点;《衡水学院学报》继续成为董子研究的重要平台。但本年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上、海内外董学研究的交流切磋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可以说,2014年是董仲舒研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
董仲舒;天人关系;性三品;伦理纲常;三科九旨;经义决狱;综述
2014年是董仲舒研究比较重要的一年,本年6月19日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正式获准成立,为汇聚董仲舒研究力量协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2014年也是董子研究成果丰硕的一年。据统计,2014年出版的直接与董仲舒研究相关的著作有3部:王永祥的《研究汉代大儒的新视角——董仲舒自然观》(自然国学丛书第三辑,海天出版社,2014年3月);徐广东的《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方朝晖的《为“三纲”正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2014年共发表的董仲舒研究论文85篇,其中期刊论文70篇,辑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6篇,论文集析出论文1篇,报纸论文4篇。《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董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继续发挥着中坚作用,其“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发表论文17篇,占全年刊发论文总量的20 %,且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下面将2014年的论文撮要概述如下。
一、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之研究
(一) 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研究
天人关系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对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的研究历来是董学研究的重头戏。《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哲学意义》[1]批判了只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判定为神学目的论的观点,认为“天人感应”包含人文性的伦理维度、系统整体性的宇宙结构维度和生成性的宇宙发生维度。《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从宗教与哲学视角看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2]认为,“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以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二者是体与用、主与从的关系。《“自然”“神灵”映衬下的道德实体——再论董仲舒的哲学之天》[3]把“天”作为董仲舒哲学的重要范畴,认为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涵义,要求君主取法乎天,实施仁德之政。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的重要体现是灾异祥瑞观,《董仲舒祥瑞思想探析》[4]认为,董仲舒把早已出现的祥瑞灾异思想系统化、政治化,形成了一套为统治者服务的祥瑞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理论工具。《君者,群也——简论董仲舒的国家思想》[5]以为,董子的天论用隐喻手法表达对国家的理解,天国同构异体,君王要获得上天授命和百姓拥戴。《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6]把董子思想归为宗教思想。该文提出,中国儒家提倡的宗教或宗教化倾向是道德的宗教,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人文性。另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司马迁的“天人之际”》[7]确认司马迁“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和创新的联系。
(二) 对董仲舒天人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探讨
阴阳五行学说是董子天人关系学说的重要延伸和具体展开。《从董仲舒天人观看“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古代天学与政治互动之影响》[8]一文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引入到天人感应学说中,将天道自然与人事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古代天学发展史的主线索。《论董子之阴阳出入》[9]认为,董子天人学说充分吸收和利用了当时天文学和气候学的有关知识,表现了当时农业社会条件下靠天吃饭的思维方式。
(三) 对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现代意义的阐述
《董仲舒生态思想研究》[10]《董仲舒的养生体育思想及当代价值》[11]《董仲舒的天人观思想的现代价值》[12]分别从生态文明、养生保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角度,阐述了董仲舒天人关系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二、董仲舒人性论及教育教化思想之研究
(一) 关于早期儒家人性论是否为性朴论的争鸣
学术的进步得益于争鸣与辩论,对董仲舒人性论是否是性朴论的两篇争鸣文章,是2013年论辩的继续。《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朴论吗?》[13]一文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人之性”与“民之性”的区分和“圣人之性”的观念。其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关节点上。《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14]着眼于儒学人性论的发展变化,论述了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性朴论,进一步凸显了性中善论,并不认可性善论。
(二) 关于对董仲舒人性论中具体内容的探讨
《“仁者安仁”:儒家仁学源起与道德形上学建构》[15]一文以为,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其目的在于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阐述了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的观点,破除了汉代学者“性善情恶”的思维定势。《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16]从考察文本的不同记载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董仲舒“性三品”人性论与现代秩序的建构》[17]阐述了“性三品”学说对现代秩序确立的意义。
(三) 对董仲舒人性论逻辑理路的研究
《儒家人性论的社会政治化及其影响》[18]一文,对比了董仲舒人性论与先秦儒家人性论内在逻辑理路的不同。作者认为,董子援“情”入“性”,提出了“性待教而善”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伦理学说。《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19]的观点是:董仲舒以中民之性言性,以“气”为中介赋予“性”善恶性质,以“教”与“心”内外互动而成就善性的人性论体系。《董仲舒社会化思想研究》[20]用“社会化”代替“人性论”的概念,实际研究了董仲舒的人性论和教化思想。《董仲舒伦理学说的存在论化及其几个问题》[21]采用“伦理的存在论化”理论,分析了董仲舒哲学将现实的伦理问题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使其抽象化、绝对化,再以此为标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其中有过度神秘化、宗教化的因素,所以其天的概念不容易被儒家的正统理论所接受。
(四) 董仲舒教育教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董仲舒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化的理论或教育理论。有3篇文章集中探讨了董仲舒教育教化思想。《董仲舒教学理论研究》[22]《试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23]《董仲舒音乐思想简说》[24]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对董仲舒伦理思想之研究
(一) 对董仲舒伦理纲常理论的研究
《困境催三纲去患 感同促共识速成——董仲舒创建与普及“三纲共识”的心路历程》[25]以为,董仲舒适应了汉武帝建立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统治思想之需要,精心设计出“三纲共识”。文章指出,为普及推广“三纲共识”,董子注重以利益共赢作引导,运用类比论证的方式,提出的“同类相动”理论,实现了共识的迅速普及。《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26]则注重“三纲五常”思想的现实意义,强调其内涵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必须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历史眼光,发掘其理论精髓。
(二) 对董仲舒正名理论的研究
有学者将董仲舒正名理论划归为逻辑学的范畴,但是董仲舒的正名学说主要是来阐述纲常伦理理论的。《“王正月”与“<春秋>新王”论——董仲舒<春秋>思想略论》[27]一文,主要阐述了董仲舒运用正名的理论,推出“王正月”的重要命题,“王正月”可以正人伦纲纪、推行王道,同时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作者以为,董仲舒把孔子撰作《春秋》,设素王之法,标榜天子之事,托鲁王为君,以黑统取代周赤,以夏为远,以周为近,封宋为故国,合伯、子、男为一爵,构成了孔子“新王”改制的主体内容。《深察名号——董仲舒王道建构的名辩学基础》[28]一文,以《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为中心,揭示董仲舒界定性、情的名学,以名号学说建立和安排理想的王政秩序,试图建立起一套将现实权力置于儒家的价值秩序之内,作为规范和约束的,王道学说的理论基石。《董仲舒正名思想研究》[29]一文,从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两个角度,阐述了董仲舒不但继承了前人“正名”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强调了“正名”思想中“名分之正”与“辨别物名”的含义,突出了“正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强调董子的“正名”在伦理层面就是根据“名”确定人事身份,遵守伦理规范,具体就是仁、义、礼、智、信。
(三) 对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的阐述
《论董仲舒社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0]与《董仲舒思想中现代公民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31],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了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董仲舒历史观之研究
(一) 分析董氏三统学说的创新性和现实性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32]和《董仲舒“三统说”与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33]都将董仲舒的历史观置于西汉以至于商周秦汉的大时代背景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前者认为,秦汉时期政治实践中有3种大一统模式,都以黄帝崇拜为背景,董仲舒放弃黄帝崇拜,创立三统论,从历史观上对3种大一统实践模式予以批判,重构了以儒家三代王道政治为内核的大一统理论。后者重在分析董仲舒“三统说”对五德终始说的借鉴,并强调其立足于西汉社会现实,对历史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以三统说对王朝的更化与改制问题进行了规范。
(二) 从学术史的角度关注董仲舒对历史学科和历史本身的认识
《论董、何的“三世异辞”说》[34]一文研究了董仲舒、何休对《春秋》编撰体例的研究,作者认为,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春秋》体例的核心。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三世异辞说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和突破口。《董仲舒经学对历史的理解——以天人、古今关系为视角》[35]则从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来考察董仲舒的历史观。作者通过系统梳理“道统学说”,认为董仲舒以对《春秋》的研究为抓手,把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天人关系中找到历史的“变与常”。《董仲舒依“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历史观》[36]一文,把董仲舒的历史观定性为依照“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作者批评了把董仲舒定性为循环论者的观点,批评了仅仅抓住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董子对“汤武革命”的肯定是以偏概全。
(三) 论证董仲舒的历史观寄寓了董子的政治理想
《论董仲舒的史学思想》[37]认为,董氏历史学的性质就是政治学,是管理国家的锁钥,也是董子抒发政治抱负的凭借。该文指出,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史学研究理论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寄予董子的社会政治理想。《王道通三——董仲舒的王道观与政治理想》[38]指出了董仲舒继承传统三才之道,构建了王道通三的王道观,并发挥了《春秋》微言大义,建立起超越现实的为政理念和价值观,对二千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和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董仲舒法制思想之研究
本年度很多学者注意到董仲舒对法律制度儒家化的影响。这些成果包括:《董仲舒“经义决狱”及其对汉律儒家化的影响》[39]《董仲舒“春秋决狱”与汉家制度的考证》[40]《“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法律思想境界》[41]《从行政和汉律儒化角度分析董仲舒的思想》[42]和《汉代的法律儒家化》[43]。这些成果都认为,董仲舒是独尊儒术的倡导者,他把儒家的经义援引到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纠正了秦法过于残暴、严苛的弊病,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中,《论董仲舒与汉代以<诗>决狱》[44]比较引人注目,以前学界大多关注“春秋决狱”,对于“以诗决狱”的问题鲜有注意。该文主要从秦汉时期儒法合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董仲舒首次运用“以《诗》决狱”,是其以“《诗》为法”《诗》学观的落实,“以《诗》为法”的《诗》学观是在其《春秋》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董仲舒的影响下,“以《诗》决狱”被汉代学者反复使用,从而成为汉代极具特色的用《诗》方式之一。此外,《援天道以证人事:董仲舒法律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比较》[45]力图拨开董仲舒法律思想中“天”的迷雾,恢复董子法律思想中关注“人事”的真实面貌,通过与先秦儒家的对比阐述董子思想对先秦儒家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论董仲舒的法政思想及其历史意义》[46]认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纠正了汉承秦制以来法律的教条和僵化,开启了传统衡平司法的先河。《试析董仲舒的刑罚思想》[47]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推论董仲舒法律思想体系目的在于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控制。所提倡的“大德小刑”本质是通过礼仪教化来加强对人们的统治。
六、对《春秋繁露》等文本和董仲舒故里的研究与考证
(一) 对《春秋繁露》的研究
《董仲舒<春秋繁露>考辨》[48]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春秋繁露》的真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其非后人所依托,确为董仲舒本人所著,是我们今天研究董仲舒学说的最基本资料。《<春秋繁露>连词研究》[49]选取《春秋繁露》中的连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语料的基础上探寻了《春秋繁露》连词的全貌,总结出《春秋繁露》连词的特点。《<春秋繁露>复音名词研究》[50]搜集《春秋繁露》复音名词904个,揭示了复音名词成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展示了西汉时期名词的基本面貌。《论<春秋纬>对<春秋繁露>受命改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1]系统考察了《春秋繁露》对《春秋纬》的影响,指出其对纬书最显著的影响是将其导向谶纬化。
(二) 对《天人三策》的研究
《天人三策》是《春秋繁露》之外,研究董仲舒最重要的文本材料。《<天人三策>思想及价值新探》[52]揭示了《天人三策》所关注的几个问题:“帝王之道”“世道盛衰”“天人古今”,是董仲舒治道的核心问题,对汉武帝的施政方针以及此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对《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的考证
因为董仲舒流传的文本资料很少,所以南宋人所编《古文苑》中辑录的疑为董仲舒所作的《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就显得弥足珍贵。《<古文苑>所录<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考论》[53]一文考证了此篇文献作于元朔五年(前124),篇题确为后人所加。
此外,张希敏考证了董仲舒故里在今天枣强县前后王寿至后旧县村一带[54]。
七、董学学术史之研究
(一) 对董仲舒学说形成历史背景的考察
《危机与重构:董仲舒对西汉王权合法性的建构》[55]和《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56]都考察了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前者重在考察董仲舒对王权存在合法性、王权更替的标准和依据,以及新王“受命改制”的阐述,指出董仲舒为西汉“大一统”王权重新建构了一个合法性的理论根基;后者则着眼于“大一统”思想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的政治需要和缓解社会矛盾而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而《董仲舒政治哲学述论——汉儒对道、墨、法、阴阳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57]则更多关注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与道、墨、法、阴阳诸家的逻辑联系。《理想化、理性化与悲剧化——董仲舒伦理思想特性与人生格调述评》[58]从个人命运的层面关注到尽管董子思想趋于成熟与圆融但仍难逃个人厄运的时代悲剧。
(二) 对董仲舒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史记》和《汉书》可以说是董子学说研究的开山之作。《<史记><汉书>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评述》[59]从司马迁、班固对董仲舒评价之差异看出汉朝对儒学态度的差异,儒学地位的转变,影响了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导致了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凝聚力量密切合作促进董子研究迈向新水平——李奎良会长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60]回顾了河北省董仲舒研究的历史,提出凝聚力量、完善研究子系统、与地方合作、提炼思想精华等倡议,对今后的董仲舒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述评》[61]从政治权力的正当性、行使权力的合理性和政治活动的目的性等3个方面就目前学界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和评论,展示了近年来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的进展。《2013年董仲舒研究综述》[62]从经学、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建国以来的“董学”研究模式刍议》[63]总结了建国以来董仲舒研究的模式,将其分为“注经”、马克思主义、“以西释中”“以中释中”等几种模式。《回归文献与历史现场:重审有关董仲舒的若干成说》[64]以为,董仲舒历史地位的确立以及“春秋决狱”等问题,疑点重重。汉代以来诸多成说的形成是一个“层累地造成古史”的典型案例,更是一个“将错就错”来传播圣人思想的过程。与此相反,《日本的董仲舒否定论之批判》[65]对日本学术界董仲舒否定论提出批判,认为对董仲舒史料所谓“硬伤”“软伤”的批判有不合理之处,其使用的“根据推理的考证”的方法决非是慎重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 对董仲舒学说对后世学术影响的研究
《董仲舒灾异说对后世的影响》[66]考察了董仲舒始推阴阳灾异之说对两汉学术界的影响,刘向刘歆父子、眭孟、夏侯胜、京房、翼奉、谷永、李寻等经学大师成为以灾异言政事的名家,经学的神秘化、神学化的发展到西汉末年达到了高峰。《浅述<礼记>思想和董仲舒学说对<白虎通>的影响》[67]一文认为,《白虎通》敬天法天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董仲舒《公羊学》的阴阳灾异学,《白虎通》以天道推求人道,用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国家典章制度的合法性,为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八、2014年董仲舒研究的特点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大致看出2014年董仲舒研究的基本特征:1) 2014年董仲舒研究的成果丰硕,是近几年成果较多的年份,且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2) 传统热点问题如:天人关系、性三品、伦理纲常、三科九旨、经义决狱等仍是讨论的重点,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3) 2014年董仲舒研究更加关注时代性,与当今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结合日益紧密,更具时代关怀色彩;4) 董仲舒研究的学术反思是2014年研究的重点之一,达到11篇之多,占文章总数的12.9%。学术反思文章为推动董仲舒研究奠定了基础;5) 《衡水学院学报》继续占据董仲舒研究的主要阵地,为董学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为推动董子研究的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6) 但本年度董仲舒研究仍缺乏重大的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缺乏与海外董学研究的交流,国内学者间的沟通和互动仍嫌不足,这些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总之,2014年是董仲舒研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
[1]康中乾.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哲学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06-115.
[2] 韩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从宗教与哲学视角看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J].宗教与哲学,2014(3):40-63.
[3] 藏明.“自然”“神灵”映衬下的道德实体——再论董仲舒的哲学之天[J].衡水学院学报,2014(5):19-25.
[4] 石越.董仲舒祥瑞思想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4(2):31-33.
[5] 李鹏程,单继刚,孙晶.君者,群也——简论董仲舒的国家思想[C ]//李鹏程.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41.
[6] 李春龙.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D].西安: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4.
[7] 杨婉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司马迁的“天人之际”[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2):33-37.
[8] 刘莉源.从董仲舒天人观看“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古代天学与政治互动之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2):78-82.
[9] 李丰琼.论董子之阴阳出入[J].衡水学院学报,2014(2):25-30.
[10] 曹迎春.董仲舒生态思想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4(3):20-22.
[11] 任春生.董仲舒的养生体育思想及当代价值[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91-192.
[12] 郑桂芳.董仲舒的天人观思想的现代价值[J].新课程学习,2014(6):185.
[13] 黄开国.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朴论吗?[J].哲学研究,2014(5):34-38.
[14] 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4(10):122-132.
[15] 曾振宇.“仁者安仁”:儒家仁学源起与道德形上学建构——儒家仁学从孔子到董仲舒的哲学演进[J].中国文化研究, 2014(1):1-14.
[16] 秦进才.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J].衡水学院学报,2014(3):8-14.
[17] 白燕妮.董仲舒“性三品”人性论与现代秩序的建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1-5.
[18] 崔迎军.儒家人性论的社会政治化及其影响——以董仲舒人性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5):71-74.
[19] 王琦.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44-52.
[20] 周晓红.董仲舒社会化思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4.
[21] 崔亨植.董仲舒伦理学说的存在论化及其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14(12):47-52.
[22] 方倩.董仲舒教学理论研究[J].兰台世界,2014(33):128-129.
[23] 高文金,韩冰.试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J].辽宁师专学报,2014(6):42,67.
[24] 刘佳.董仲舒音乐思想简说[J].北方音乐,2014(13):4.
[25] 邓红蕾.困境催三纲去患感同促共识速成——董仲舒创建与普及“三纲共识”的心路历程[J].江汉论坛,2014(10):72-76.
[26] 邹顺康.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J].道德与文明,2014(6):17-20.
[27] 余治平.“王正月”与“春秋新王”论——董仲舒春秋思想略论[J].河北学刊,2014(1):39-45.
[28] 程郁.深察名号——董仲舒王道建构的名辩学基础[J].诸子学刊,2014(1):253-268.
[29] 安文强.董仲舒正名思想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4.
[30] 张光昭.论董仲舒社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31] 高春菊,郭文飞,石柱君.董仲舒思想中现代公民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J].衡水学院学报,2014(3):23-25.
[32] 唐眉江.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0-136.
[33] 藏明.董仲舒“三统说”与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J].衡水学院学报,2014(6):30-35.
[34] 郜积意,陈绪波.论董、何的“三世异辞”说[J].安徽大学学报,2014(1):36-45.
[35] 赵琪.董仲舒经学对历史的理解——以天人、古今关系为视角[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4(6):88-95.
[36] 王永祥.董仲舒依“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历史观[J].衡水学院学报,2014(5):8-13.
[37] 郑先兴.论董仲舒的史学思想[J].南都学刊,2014(1):6-16.
[38] 韩星.王道通三——董仲舒的王道观与政治理想[J].江汉论坛,2014(10):67-71.
[39] 贾丽.董仲舒“经义决狱”及其对汉律儒家化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24):19-20.
[40] 袁金勇.董仲舒“春秋决狱”与汉家制度的考证[J].兰台世界,2014(30):66-67.
[41] 张晓冬,苏丽.“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法律思想境界[J].兰台世界,2014(34):188-189.
[42] 郭文飞,刘倩.从行政和汉律儒化角度分析董仲舒的思想[J].现代妇女,2014(9):53.
[43] 韩继伟,李术武.汉代的法律儒家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2-34.
[44] 张华林,宦书亮.论董仲舒与汉代以《诗》决狱[J].文艺评论,2014(2):146-149.
[45] 吴杰.援天道以证人事:董仲舒法律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比较[J].清华法治论衡,2014(3):468-488.
[46] 陈炜强.论董仲舒的法政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7-42.
[47] 张骥,潘友星.试析董仲舒的刑罚思想[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6):99-100.
[48] 黄朴民.董仲舒《春秋繁露》考辨[J].衡水学院学报,2014(6):13-17.
[49] 郑静静.《春秋繁露》连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2014.
[50] 张晓东.《春秋繁露》复音名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
[51] 徐栋梁.论《春秋纬》对《春秋繁露》受命改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4(3):15-19.
[52] 周兵.《天人三策》思想及价值新探[J].衡水学院学报,2014(2):19-24.
[53] 姚军.《古文苑》所录《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考论[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0-163.
[54] 张希敏.董仲舒故里乃河北省枣强县考证[J].衡水学院学报,2014(5):26-29.
[55] 路高学.危机与重构:董仲舒对西汉王权合法性的建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1.
[56] 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4(7):198,200.
[57] 张师伟.董仲舒政治哲学述论——汉儒对道、墨、法、阴阳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4(7):89-99.
[58] 王传林.理想化、理性化与悲剧化——董仲舒伦理思想特性与人生格调述评[J].衡水学院学报,2014(5):14-18.
[59] 张月,任树民.《史记》《汉书》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评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76-78.
[60] 李奎良.凝聚力量,密切合作,促进董子研究迈向新水平——李奎良会长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摘要)[J].衡水学院学报,2014(2):封3.
[61] 赵炎峰.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述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22-24.
[62] 曹迎春.2013年董仲舒研究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4(2):34-37.
[63] 张志建,石磊.建国以来的“董学”研究模式刍议[J].理论导刊,2014(12):22-24.
[64] 李俊强,闫晓君.回归文献与历史现场:重审有关董仲舒的若干成说[J].求索,2014(5):163-167.
[65] 邓红.日本的董仲舒否定论之批判[J].衡水学院学报,2014(2):7-18.
[66] 牛秋实.董仲舒灾异说对后世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14(6):26-29.
[67] 钟云瑞.浅述《礼记》思想和董仲舒学说对《白虎通》的影响[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7-108.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Dong Zhongshu in 2014
WANG Wenshu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In 2014, fruitful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studies on Dong Zhongshu, among which there were a lot of excellent works. The studies on traditional problems were still the focus but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discussion increased. The studies concerned more about time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culture. Academic reflections were the new research focus of the year.continued to b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is study.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 as well as the exchange of ideas on Dong Zhongshu’s theo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hould be improve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year of 2014 serves as the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studies on Dong Zhongshu.
Dong Zhongsh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feudal ethics; nine meanings in three paragraphs; trying cases i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t classics; review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2.006
B234.5
A
1673-2065(2015)02-0028-06
2015-03-07
王文书(1974-),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科研处讲师,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博士后。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