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
2015-03-27耿冠世
耿冠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西向东由浅至深的高速异常。高速异常体的位置与东向俯冲的印度板块所在的缅甸弧一致,故推测该高速异常体可能是印度板块的俯冲板片,且俯冲前缘向东可能已达到105°E。同时俯冲的印度板块的相变脱水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腾冲地区地震、火山和温泉广布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P波和瑞利波群速度结构的探讨,本研究最终对青藏高原和华南块体的作用机制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推测,增进了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地质认识。
关键词青藏高原;背景噪声成像;远震P波层析成像;四川盆地;攀枝花;南盘江盆地;腾冲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03.010
(作者电子信箱,范莉苹:fanlipingchampak@163.com)
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
耿冠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在地震工程学领域,强地面运动场地效应由于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而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如何利用其他观测资料来研究场地效应就成为地震研究人员希望解决的课题。
将一组数字地震仪器按照设定的结构进行离散的架设,这样的一组仪器被称为地震台阵,地震台阵系统是为了监测微弱地震信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大孔径的地震台阵覆盖范围广,记录时间长,能够提供丰富的观测资料。利用地震台阵的观测资料研究场地效应是本文的课题切入点。
根据我国近年架设的大孔径的地震台阵,华北科学探测台阵以及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这两个地区的场地效应。
对于华北科学探测台阵,本文借鉴了Steven Taylor的方法,将背景噪声场的频率波数功率谱作为输入,台站的自功率谱作为响应,用响应与输入的功率谱比表征场地效应。与Taylor的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首先采用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函数的频率波数谱寻找背景噪声场能量极值的入射方位以及在台站间的传播速度,而后根据这些信息对各台站的傅里叶谱进行相位校正后叠加平均求输入功率谱。本文计算了华北科学探测台阵10~20s的相对场地放大因子,各台站场地放大因子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7。经过标准化以后,通过与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分布图比较后,本文计算的场地放大因子很好地对应了沉积层的厚度分布。
对于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本文根据其中小震记录多的特点,采用了Nakamura提出的H/V谱比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场地效应。本文讨论了震源和传播路径等因素对地震记录的H/V谱比曲线的影响,发现对于地震事件,在震源距不同的情况下,其H/V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其他因素对于H/V谱比影响不大。此外,本文选择了地震记录条数在20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