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浅析
——以汉语习语英译为例
2015-03-27刘迪
刘迪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4029)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浅析
——以汉语习语英译为例
刘迪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4029)
语言蕴含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所以语际间的翻译被视作跨文化交流。汉语习语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宗教、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翻译时不应忽视文化语境的作用。此外,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诸如社会发展状况、目标语读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文化、社会、读者等因素,灵活采取翻译策略,着重将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译出,加深西方读者对习语的理解,有效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语境;社会因素;汉语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受多种因素制约。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上的障碍,译者应有效地再现源语文本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此外,翻译作为发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社会背景下的交际活动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这些都在汉语习语英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译者只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在准确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创作出易于读者接受的忠实的译文。
二、语境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一)文化语境的概念
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认为,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是对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总体认识。社团内的每个人都会受到这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影响,将他们独有的价值观或思维模式蕴含在话语中。因此,译者在翻译前一定要结合文化语境,弄清话语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避免望文生义。
(二)文化语境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汉语习语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将自己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感悟即思想文化意识融合在语言中,形成的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短语,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色,因此,文化语境是译者在翻译汉语习语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影响因素。历史、宗教及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使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也存在差异,准确把握两种文化语境的差异,才能在汉语习语英译中做到准确理解和有效表达。
1.历史文化语境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汉语习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它们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语境。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来说,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逐字翻译,他们将很难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内涵。例如: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故事寓意深刻,即便译者了解故事背景,也不能将其直译为:“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要充分考虑译文所面向的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程度,此时,译者可以舍弃汉语的表达形式,按照英语思维,直接将习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如“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2)画蛇添足。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蛇本无足,若为蛇画上了脚,只能弄巧成拙,中国人常用它来形容做多余的事。译者可以根据该成语的涵义,在英语中搜寻是否有类似的表达,如果有,直接套用即可,不会给英语读者造成任何理解上的困难,如“paint the lily”,西方文化里“lily”(百合花)是“洁白”“纯洁”的象征,若再给百合花加以粉饰,自然是多此一举、徒劳无益,这正与画蛇添足的意义相符,译者可以直接套用。
2.宗教文化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历史上,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中国较为盛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西方人对佛教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但是遇到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习语,他们还是会产生困惑。译者翻译时,可以根据译语社会环境,将带有汉语佛教色彩的词换成相应的西方读者熟悉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词语,或在带有佛教词语的译文中加入一定解释。例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佛教文化观念中,“天”具有主宰万物的威力;而在西方盛行的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才是自然界的主宰。若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译者可以保留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向西方文化移植东方的佛教文化,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但若西方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佛教文化观念转换成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便于读者理解。
3.自然环境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西方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他们将这些融合在语言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相同的概念往往通过不同事物表现出来。中国地域辽阔,大部分是陆地、平原或高原,劳作以农耕为主,因此人们经常将一些概念与“土地”或“山谷”联系起来;而英国,周围环海,是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和捕鱼为主,便产生了很多与航海和捕鱼相关的习语。虽然语言不同,但很多习语的意义是相通的,因此译者翻译时,应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直接套用英语习语。例如:
(1)挥金如土。出自《齐东野语·符离之师》,意为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浪费。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里的“土”和“water”都是源于人们的生活经历,译者可以直接套用。
(2)进退维谷。出自《诗经·大雅·桑柔》,山谷常给人一种困在其中的感觉,所以人们用它来表达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翻译时可以直接套用英语中的“be on the rocks”,因为在海上航行如果周围全是礁石,也有一种被困的感觉。
三、社会因素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的概念
社会因素,也就是由社会环境构成的因素。社会环境,则是指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会受到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条件的制约,如政治、经济、社会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开放程度及文化立场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策略和译文风格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二)社会因素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会涉及到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如:赞助商、作者、译者和读者,所以译者除了要考虑文化语境,还要兼顾社会因素。
1.社会的发展情况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第一,社会的发展赋予某些习语新的涵义。时代不同,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就不同,所以语言也在不断地更新。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本用来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亡故,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现在人们经常引用前半句来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译者必须在生活中时刻关注语言的变化,如新词出现、旧词淘汰、同一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这样才能在翻译时选取最恰当的词语。例如:
(1)形象工程。形象工程又被称为“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指某些政府部门为应付检查或彰显政绩,利用特权,将大量资金投放到一些华而不实的工程中,丝毫不考虑实际需求。译者如果将其直译为“image project”,西方读者就丝毫感受不到该词所要表达的虚荣、攀比之风。可以抓住该习语“虚荣”的本质含义,译为“vanity project”,西方读者看到“vanity”,就会明白工程实用价值不高及官员追求虚荣的本质。
(2)裸婚。目前社会上较流行的说法,专指年轻人之间非常节俭的结婚方式,在没有婚礼、没有婚戒、没房、没车的情况下直接登记结婚。若译者直译为“naked marriage”,读者会很困惑,无法了解这种结婚方式的本质。翻译时可以添加解释性词语,将其译为“love-and-certificate-only marriage”或“love-and-registry-only marriage”,简洁明了地表述裸婚的社会文化内涵意义。
第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本来是平等的,但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给人们造成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印象。以中国为例,以前中国社会发展不景气的时候,提倡学习外国文化,学习英语,在文化输出时,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策略。近几年中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迅猛发展,使汉语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途径,考虑到西方读者的需求,此时译者应以异化策略为主,但考虑到汉语习语还没有被英语读者广泛理解,异化策略中还是以加注的方法为主。例如: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前翻译时可套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但随着文化的传播,西方人对中国常见的习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那种文化背景信息不丰富的习语,译者可以按照汉语的表达形式,将其直译为“Things of one kind come together,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fall into different groups”,也不会影响读者对汉语习语的理解。
(2)班门弄斧。英语中原有的习语“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或“teach fish to swim”,与“班门弄斧”都具有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讽刺意义,如果翻译时直接套用,会造成文化特色的损失。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文化交流,译者最好带有解释性的翻译,如“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show off”和“the master carpenter”就显示出卖弄和自不量力的含义。
2.翻译的目标读者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尤其是习语的翻译,主要是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但读者的类型不同,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也不同。如果读者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对外来文化一定是充满好奇,但由于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了解不深,理解外来文化就更困难且易产生困惑。这时,译者在翻译汉语习语时可以添加更多的文化信息,如寓言故事或历史典故,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既有助于理解也有利于文化传播。但对于年龄较大的成年或老年读者,他们理解能力较强且有丰富的社会经历,更容易接受文化上的差异,此时就不需增加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直接表述习语的内涵意义即可。例如:
(1)三请诸葛亮。这是中国历史典故,面向西方年龄较小的读者,翻译时可附上故事。译者将其直译为“ask you three times,like Choke Liang”之后,孩子一定会好奇“Choke Liang”是谁,他被谁请了三次,为什么。如果在其后面加入一定的故事作注解,如“Choke Liang was a h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frant an interview to Liu Bei,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孩子不仅了解了汉语习语的来历,还可以通过故事加深对习语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2)东施效颦。语出《庄子》,由于西方文化中不存在东施和西施,若将其译为“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年龄小的读者看到会很困惑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为什么要模仿,有什么特殊意义。鉴于此,译者可以考虑将典故的来历和内涵介绍给读者,西方著名翻译家霍克斯是这样翻译的“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t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译者通过向小读者讲故事,传递了东施本想效仿西施的美,不料却愈加暴露自己的丑,结果却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很容易地领悟到不要盲目效仿,否则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四、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历史、宗教、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及目标读者这几个因素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影响。翻译活动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发生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译者在了解双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翻译目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应用多种翻译方法,缩小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陈彩凤.论社会环境对翻译作品发展状况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115.
[3]陈夏南.论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2007,18(4):69-72.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黄忠廉,余承法.英汉笔译全译实践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6]骆乐.浅谈社会因素对翻译标准选择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76-78.
[7]李秀丽,王悦.试论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1):101-102.
[8]李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J].语言研究,2013(6):153-157.
[9]王恩科.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0]谢孝兰.汉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视角[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6):128-129.
[11]杨波林.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浅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71-73.
[1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EB/OL].(2010-03-12)[2014-11-20].http:// www.catti.net.cn/2010-03/12/content_254185.htm.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ntext and Social Factors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into English as Examples
LIU D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4029,China)
Language contains the thoughts and culture of human beings,so the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has been treated a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Chinese idioms are the quintessence of Han Nationality culture,and due to many differences existed in history,relig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cultural context can't be igno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Moreover,a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ies,translation must be influenced by some social factors,such 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aders in target society.Therefore,translators should fully consider culture,social factors and readers and transl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idioms for western readers by tak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idiom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global culture exchange.
cultural context;social factors;Chinese idioms;translation
H059
A
1673-2022(2015)02-0056-04
2014-12-06
刘迪(1990-),女,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