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研究
2015-03-27姜海
“百善孝为先,孝为行之本”,自古以来,孝道便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之精髓,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行。但是封建社会时期绝对化的孝道又使得子女无主权、无独立人格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孝道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极为不利。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上,应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及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特点,有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但是纵观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孝道上尚存些许不足,如孝道认识淡薄、感恩意识薄弱、生命意识冷漠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民办高校作为现代高校教育中的新兴之秀,不仅要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更应全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实践素养。而强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又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基点和准则。因此,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孝道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剖析民办大学孝道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加强其孝道教育的可行性实现路径。旨在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优秀的品行素质,为社会输送出更好更优质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孝道教育内涵与意义
(一)孝道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具体涵义为,教育者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孝道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孝道品质,促使大学生将其付诸于具体的孝道实践之中的教育活动。高校孝道教育形式多样,是一种系统性、完整性教育,其中包含大学生身体、品格、生活、学业等诸多方面。另外,孝道教育并非纯理论教育,而是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从思想认识上理解孝敬父母,并学会用行动孝敬父母,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教育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孝道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现代高校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将孝道教育贯彻于高校教育始终。一方面,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孝道教育是社会发展所需,独生子女普遍化、愈加严重的老龄化,这些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孝道教育迫在媒介,同时,孝道教育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立足于和谐观理念。首先,孝道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的内心思想环境,引领大学生形成仁爱感恩、珍爱生命、敦厚利群、守礼温顺的人格特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孝道教育有助于维系家庭和谐,强化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对父母的感恩情怀,对长辈的关爱之心,促使大学生学会敬养父母,进而维系家庭的和谐;再者,孝道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孝道文化内涵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可营造出感恩互助、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孝道还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内心环境,解决因家庭矛盾而引发的心理或社会问题;另外,孝道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很容易形成代沟,而这种代沟有极易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并由此引发社会问题,孝道教育可有效调控这些矛盾,减少人际关系中的不安与消极成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表现总体上看,形势良好,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最基本的孝道。但是,民办高校学生相较于公办高校的学生,有着生源构成和心理等层面的特殊性。从生源构成上看,民办高校学生录取批次靠后,往往都在高校录取第二、三批,由此,民办高校学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一,高考发挥失常的落榜生,失去了重点大学的求学机会,这部分学生自我要求较高,自我管束能力较强;其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高考成绩不佳,但并未消除求学信心和求知愿景,尽管学习基础薄弱,但仍旧希望借助于好的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三,家庭条件好,但玩心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依赖于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在中学期间过于贪玩,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生活上散漫、松懈,同时这部分学生占据了民办高校学生数量的大部分。从学生心理来看,民办学费较高的学费,使得学生经济压力较大,有的家庭甚至倾尽所有,给学生带去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在重压之下,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被动心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在无形中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的缺失。
(一)孝道认识淡薄
从上述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分析可看出,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玩心重,生活学习较为散漫松懈。这类学生对孝道的认识往往较为浅显,对孝道认识尚未形成深入、客观的认识,较少思考有关孝道的问题,致使其敬亲、爱亲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尊重父母,顶撞父母和父母闹脾气;不懂得体谅父母,盲目攀比,花钱大手大脚,拼爹、啃老现象屡见不鲜;不懂得照顾父母,将父母的照顾视作理所当然,却没有考虑到父母的身心状况;孝敬父母的实践行动少,与父母沟通交流少,回家次数少,主动给予父母的关心慰藉更少。
(二)感恩意识薄弱
感恩在孝道文化中沉蕴并升华,“乌鸦反哺,小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将感恩作为最基本的人生准则。但是实际上,很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向父母过度索取,生活消费肆意挥霍,对待父母态度冷漠,家庭责任意识不强,过分贪图物质享受,而不顾及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给父母带来沉重负担。对老师缺乏感恩之情,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辛苦地讲课,很多学生却在座位上安心的睡觉或玩手机,老师悉心劝道,却满腹牢骚亦或视若罔闻。另外,很少有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将社会与国家利益置于身外,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生命意识冷漠
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然而,仍然有少部分学生面对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时,给自己较大的心理压力,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往往利用吸烟酗酒等方式逃避压力,甚至选择轻生。“儿行千里母担忧”,远离父母身旁的大学生,本就让父母牵心挂念,若是长时间吸烟酗酒,伤害自己的身体,只会让父母更加操心牵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的希望与延续,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轻声更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这些都是大学生对孝道漠视的表现。
三、强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
高校孝道教育应是对大学生孝道认知、情感、行为实践的强化和提升过程,使大学生在强烈的孝道意识下,形成正确的孝道情感,从而付诸于孝道实践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孝道教育应充分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力量,在合力作用下更加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一)加强对孝道认知的教育
孝道教育想要实现最佳的孝道实践效果,应以孝道认识教育为着力点。深知而后笃行,只有大力提升大学生对孝道的认知水平,继而利用正确的孝道认知引导大学生构建孝道观念,并使其深入到大学生内心。具体的教育方式为,首先,以家庭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家长应学会理性的教育和爱护方式,不溺爱、不护短,爱护与威严同施,形成和谐理智的爱子观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像孩子灌输孝道思想,培养孝道品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强化带头示范作用,以尊老爱幼、友好睦邻为中心,做好家庭孝道教育。其次,以高校孝道教育为重心,通过思政课、心理课等多样的人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逐步加大孝道教育力度,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大学生践行孝道行为的奖励考核机制。教师作为教育引领者,应以自身渊博的人文思政知识,科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的孝道认知,以传统孝道文化为依托,辅之以现代化的思政理论,使孝道教育兼具传统内涵和时代特色,使其更加契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促使孝道教育更加切实有效。
(二)重视对孝道情感的教育
重视对大学生孝道情感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血肉亲情的意义,带领学生感受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挖掘学生心底对父母的爱,激发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可让学生观看亲情故事和典型事例,以生活中的真实孝道事件,引起学生在亲情上的情感共鸣,利用真实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孝道情感。通过对学生孝道情感的强化,使学生可以发自内心地对父母践行孝心、孝道,而不是通过外界的压力和威慑力使学生进行形式化的孝道,这种孝道很难称之为孝行,更是有悖于现代孝道教育真谛的。
(三)鼓励大学生践行孝道
真正好的教育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孝道教育同样如此。孝道不是单纯的概念或文化,而是需要外化为实际行动。真正的孝贵于养成,更贵于实践。民办高校应结合高校及学生特点与实际状况,开拓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方式,构建丰富多样的孝道实践平台。在学校中开展各类有关孝道的主题教育活动,创设相关情景,开展多项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演唱《跪羊图》《母亲》等有关孝道的歌曲。高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农村,养老院、社区中,在对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看望中,强化其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关爱之心。利用实践活动开展孝道教育,其实是知恩、感恩、报恩的伦理教育,是以情促请、以人性换人性的道德教育,这样的实践教育方式才使孝道更加深入,真正实现孝道教育本质。
四、结语
民办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要仅仅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而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孝道教育又是最佳切入点,因此,本文从孝道教育内涵与意义入手,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其孝道缺失的表现,有针对性的提出孝道教育的途径,大力强化大学生孝道认知,提升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注: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4277;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15-2016年度课题“辽宁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ZY1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