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2015-03-27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志愿志愿者

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它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1]“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自然环境之美与国家精神及其社会发展之美的辩证统一,只有实现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个体发展等,才能真正展示“中国之美”。所以,“美丽中国”之“美丽”,不仅是直观意义上的现实之美,它还是超越直观意义上的抽象之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国家美”和“人美”的有机统一:

一是“自然美”。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们由“敬天畏神”的、为自然支配的畏惧自然状态,到向自然进军“改天换地”的“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中国”,凸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愈来愈符合科学,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灾、冰灾、洪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出现不和谐的局面。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这既是中国古代文明 “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时代性阐释,更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提出的紧迫课题。

二是“社会美”。“美丽中国”绘制的宏大图画,不仅美于祖国山川秀美,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更美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不仅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个小家组成了社会,只有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才会强大,才会美丽。这种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缺少任一环节,和谐便无从谈起,“美丽中国”便失其内在之蕴,形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具美丽躯壳,却无实质长久的内在。

三是“国家美”。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3]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发展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让经济发展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只有实现了经济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后盾和基础,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兴旺发达。

四是“人美”。“美丽中国”不仅美在自然、社会、国家,而且美在人文、个体。美丽的大自然与和谐的社会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与基础,而人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因素。只有人美,才能够以其主观能动性带动自然美、社会美,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美。“中国梦”体现为“民族梦”、“国家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民族梦”、“国家梦”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梦想。“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每一个聪慧的中国人。当然,人美并不只是指外表美,因为缺少道德的人,外表再美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只有人心美了,彼此间充满着人性与人文关怀之美,那么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乃至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及行动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非私人的场合,在一段时间内自愿、不计报酬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以帮助他人实现他人所需。”[4]我国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指出,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或志愿者服务社会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行为[5]。笔者认为,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或志愿者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引下,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改善社会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服务行为。

志愿服务开始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慈善服务。西方国家的志愿组织从创立到发展,服务内容不断扩宽,由原来扶助老弱病残等服务发展到如今的服务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已逐渐步入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我国志愿精神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相对于西方而言起步较晚。我国志愿组织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志愿服务来源于社区志愿服务,最早的志愿组织是社会志愿组织。随后由中国共青团建立了新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启了全国性志愿服务活动,共经历公益转型、自发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全民参与等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机制。1993年底,40余万大专院校学生利用寒假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始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神州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6]29;1994年12月5日,我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了有组织、有制度的发展阶段。随后,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多、规模大,开展的志愿服务如火如荼:无论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还是在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的惨烈现场上,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注册志愿者共向社会提供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6]22。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行动理念,是志愿者高高扬起的前进旗帜,是志愿服务宗旨、目标和使命的突出体现。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志愿精神是人类的天性,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看作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志愿精神同样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和行动理念。大学生志愿服务鲜明地体现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深刻内涵:首先,志愿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体现出的特性,其任务是要改变当前部分人的盲目拜金主义思想,以达到社会和谐之目的。雷锋有一句名言:“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大学生出去做义工,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到福利院给孩子们送去欢乐,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奉献之美。其次,志愿精神是一种友爱精神,它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基点来实现共同的美好生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城邦,就像任何一个共同体的情形一样,又是由其公民间的友爱维系着的。公正也是城邦的基本的联系纽带。但是公正是见之于法律的,较少关照个人间的情感。所以好的城邦不仅需要公正,而且需要友爱,两者不可偏废。”[7]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帮助偏远落后地区的儿童接受教育,让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感受到外界的气息,孩子们得到了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友爱体现。再者,志愿精神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互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实现生存的必然要求。本着生存和发展的原则,互助成为用利己与利他的有机契合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只要协调一致就是无限的。正如邓小平所言:“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8]最后,志愿精神是一种共同进步精神。进步精神体现在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从社会进步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使山区孩子能有机会学习;“爱护湘江,保护母亲河”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沿湘江进行白色垃圾收集,用行动向市民展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推动生态文明进步。从个人进步来说,志愿服务有利于个体利他精神的培养,提升个人道德境界,满足个体道德需要。而且,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锻炼,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在行为表现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大学生志愿组织,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行动理念,具有规模大、参与面广、行动迅速、号召性强等突出优势,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个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推动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绿色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大学生志愿者带头进行街区环境卫生维护,义务协助街道、社区环卫工人进行清扫工作。我们在街道和社区内能随处看到志愿者工作的身影,这种示范效应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到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的大流中去,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珍惜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的环保意识。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致力于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我国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宣传环保理念和开展各类环保行动,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缓解我国现存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积极、最集中、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例如,由各级共青团组织、大学生绿色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联合会、社会绿色环保公益组织等共同实施的环保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绿色行动营、建设绿色行动基地,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整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的自然秩序,向公民宣扬绿色环保理念,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比如,从1996年6月开始实施的“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就是以建设绿色行动基地的方式,集中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等环保服务。至今,“保护母亲河”行动在全国建设了近5700个、总面积达450万亩的工程,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22。

(二)推动社会和谐

志愿组织作为介于政府机关与盈利性组织之间的“第三部门”,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辅助政府部门改善社会、社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有效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我国现今仍有许多地区的教育发展较落后,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着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但政府目前的行为并不能全部解决教育问题,而志愿者服务能对政府行为做出有益的补充。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项目,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9]。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教育扶贫,有效地为落后地区提供教学资源,为贫困孩子带去知识和温暖,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学校、专业,大家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聚集在一起,志愿者之间互助、友爱,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交往氛围,成为和谐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而且,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个载体,成功地把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成为社会协同的纽带。它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志愿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协作,促进多元人际关系的建立[10]。不仅如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致力于帮扶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团体的力量改善弱势群体的现存状况,传播和睦友善、互助团结的社会理念,更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信任关系的建立,有效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三)促进国家繁荣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为建设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学生已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外语翻译服务,在公共区域内进行秩序导引,对残疾人士提供援助,还履行扶老携幼等职责,这些行动,在产生重要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志愿者无偿服务带来了至少1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收入,有效缓解了北京市的财政压力[11]。在国家的大型体育赛事上,由于有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国家因此节省了高昂的经济费用开支,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援。其次,大学生志愿者还积极投身于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西部建设中,有一大批成员来自于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坚定地扎根在我国西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我国从1998年起,先后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组织上海研究生支教团到宁夏、云南、内蒙和西藏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12]157。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后,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西部地区,促进了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例如,毕业于湖北省某所大学的8名大学生志愿者,2003年来到重庆市的一个乡政府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在了解到当地种植结构单一、技术落后、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后,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用了一年多时间,带领村民建成了600公顷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并四处为农民联系销售渠道。在这些志愿者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乡的油菜产值突破了100万元人民币,比以前增长了1倍,农民人均增收了100元人民币[13],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农民的勤劳致富。

(四)促进个体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还对志愿者个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增强了自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进一步唤醒自身的公民意识,对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归属感、提高社会参与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会受到志愿氛围的感染,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找到人生奋斗方向。例如,曾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志愿服务金奖”的复旦大学学生冯艾,作为投身服务于西部建设的典型人物,对志愿服务深有体会。她说,“离开城市,只是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安逸。服务西部,却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被人需要的成就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充实,这是一种收获、一份荣誉。”[12]164再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磨练志愿者的意志。大学生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加大了自己与其他人的沟通合作机会,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志愿者需要独立面对并解决难题,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参加西部支教的大学生,在西部地区生活和工作,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需要克服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需要顽强的意志才能达成任务目标,这些都成为志愿者的宝贵财富,丰富了志愿者的人生阅历,锻造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志愿者迎接未来人生的挑战做好了铺垫。

(注: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翠先、曾慧、邓朋飞、肖兵四位同学参与了本文前期的调研与成果总结工作)

[1]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N/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2/c_113669781.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新华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OL].人民网,http://xz.people.com.第1期 李小辉,等.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六个纬度23cn/n/2012/1119/c138901-17738572-1.htm l.2012-11-19.

[4]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服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肖湘愚,李茂平.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8-161.

[6]张兴博,朱剑松.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知识读本[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7]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9]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255.

[10]王焕清,魏国华.志愿行动与文明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8.

[11]吴玲敏,张建新,孙传旺.从北京奥运会看高校体育志愿者的经济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09(2):139-141.

[1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7.

[13]杨坤.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取得积极成效[N].国际在线,2005-04-19.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