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文角度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引导措施

2015-03-27杜建军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杜建军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4)

手机在当代大学生中已十分普及,在满足大学生日常通讯需求的同时,其功能也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手机和互联网达到了完美的契合,手机功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又让我们陷入了困惑和纠结,对手机处于一种既爱又恨的尴尬状态。

关于大学生对手机钟爱有加的理由,许多学者都做过详尽阐述,概括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交往层面,主要是沟通方式多样化;二是休闲方面,主要表现为消遣娱乐便捷化;三是获取信息方面,主要体现为获取渠道多元化。而对于手机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手机噪音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主要体现为铃声、嗡鸣声以及各种信息提示音;二是过度滥用扰乱日常生活,主要体现为彻夜聊天、游戏等导致第二天萎靡不振;三是将手机作为散布传播不良信息的平台,主要体现在发泄为导向的信息发布和不加辨别的信息转发;四是将手机作为作弊的工具;五是养成了懒惰与平庸,学习思考和撰写论文都变成了搜索——复制——粘贴三部曲;六是助长了不良消费心理,主要体现在手机档次的攀比和网购以及通讯费用的不断攀升上。

应该说,上述现象在很多高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教师,我们更倾向于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以便深刻挖掘其深层次内涵。

1、手机普及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mobile addictive disorder)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一种科技依赖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行为成瘾),它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并且往往具有能助长成瘾倾向的诱导和强化的特征。随着手机和互联网融合技术的不断成熟,二者功能的兼容性日益完善,这就使得手机通讯的便捷性和互联网的开放性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特别是随着3G的成熟和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功能更为突出,客观上迎合了大学生行为上追求高效和心理上求新思变的特点。再加上运营商推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刺激了大学生群体消费热情的同时,也绑架了这些消费者,使他们不得不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手机生活里。简言之,手机是时代的产物,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手机迎合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大学生的生活也因手机而变得更为精彩。结合我院的调查问卷,发现98.5%的学生通过手机上网,QQ、微信的使用率分别高达85%和82%,近7成的同学对流量的需求高于通话时间,也就是说流量费高于通话费。上网排名前五项的活动分别为看大片、游戏、聊天、听音乐和阅读电子书。这些都说明了手机这个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和网络运营商双方的需求。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是想法设法去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无异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因为工作危机而捣毁机器,只有因势利导,不让时代的车轮跑偏才是当务之急。

2、手机大量挤占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是人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即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他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提出人的意志生有三种极端,他们是实现人生的基本因素。第一种是强有力的意欲,第二种是纯粹的认识,是理念的体会,第三种是空洞冥想,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第一种出现在伟人身上,第二种是天才的生活,第三种是凡人的常态,人生就是在这三种状态之间摇摆,逃避空虚无聊。基于这种观点,大学生意志也会经常徘徊在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想入非非之间,为了逃避生活的空虚无聊,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好的方式或者活动来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刻,而智能手机恰恰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使得不同兴趣的人群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在激情游戏中找到了成功感,在海量浏览中找到了心里满足感,在看电影听音乐中找到了闲适感,在微博、BBS以及各种论坛中找到了发泄的快感,在QQ、微信以及MSN中得到了交友的愉悦感……,手机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大学生空闲之余的心里空白,使其对手机的依赖性不断增加,上瘾症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3、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是大学生和手机关系紧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妨看一下近几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一组数据,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比上一年增加28万。这种近乎几何速度的增长势必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毕业即是失业”仍然不是个别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骨感的现实让整个社会充满了焦虑、紧张和不满情绪。现实生活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而现实又决定态度,进而决定行为。“谁在知识上增加了,就在痛苦上增加了。”(柯赫勒特语)坐在今天的教室里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背离让许多大学生感到纠结。这种来自内心的潜在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寻找一个释放的途径,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无论个体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好像和手机都不冲突。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每天刷屏的数量达150次之多,超过7成的人有上厕所看手机的习惯。无论他们个体差异如何,手机都能让他们茫然的心灵找到暂时的栖身之所。

面对日益膨胀的患有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群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挖病因。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很多学者提出的整改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正统思想的宣传引导学生;其中包括占领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合理消费,正确消费,同时倡导文明使用手机;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吸引力,从教师的角度影响学生;三是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措施,校方通过在一些必要场合安装手机屏蔽仪,迫使学生暂时放下手机。应该说以上措施都有合理性,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些措施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入手,而非从大学生的人性角度出发,缺乏人文关怀。如果能尝试以下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一、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让手机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既然我们无法阻止学生对手机的钟爱,那就干脆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手机的网络优势,在适当教学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索,整理,形成个人的观点,或者结合网络上已有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换言之,在使用的基础上要求思考和创新。或者我们利用手机的智能功能,建立公共邮箱和聊天平台,教师把一些讲义资料、视频演示等放到里面,让大家在课余时间观摩、领悟,然后在课堂上提问交流。这样一来,变“他用”为“我用”,从你偷着用变为我要求你用,用我的硬性任务、刚性要求去争夺学生的休闲娱乐阵地,使手机由干扰教学向服务教学转变。

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宣传,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比如在学生报到时散发宣传单,或者通过校园橱窗,利用校园广播、开展主题班会等渠道,首先从讲解手机礼仪入手,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手机,包括接打电话的时间、方式,收发信息的语气、时机等等。其次从生理的角度讲解过度使用手机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从颈椎、肩周到关节以及眼睛、心理等等,号召全体学生健康使用手机,做到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累。要享受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而不是增添时代的诟病。

三、利用学生对手机功能的使用特点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既然科技的发展使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那么我们就没理由不把这些功能加以充分地利用,让学生从无意识的娱乐变为有意识的使用。你喜欢用手机拍照,那我们就开展手机摄影比赛,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你喜欢看日志,玩微信,那么我们就进行QQ日志和微信人生感悟的写作大赛,让学生晒晒自己的牢骚和苦闷,说说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把阴暗的东西拿到阳光下晒晒,另一方面也使生活中的正能量得到弘扬,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和精神家园多元化。大学生对手机钟爱有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业余生活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空虚。为此,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上来,而非加大禁止和惩罚的力度。可以适当加大对学校社团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举办各种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让他们充分发挥特长的同时,激发参与热情。一方面,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彼此交流,拓展视野,摆脱失落孤独的心理误区,使其自觉从沉溺手机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疏堵结合,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手机滥用这个大学校园的时代诟病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理。

[1]杜娟.3G时代背景下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8).

[2]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4]朱立峰.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0(1).

[5]罗玉华.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把我哥带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