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化的分析研究
2015-03-27张怡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原本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步入职场,就业市场供求比例失调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自然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果心理长期处在失衡状态且不能得到及时引导,那将会对他们的择业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一些陈旧的观念上,狭隘地认为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心理有毛病。高校心理健康的工作部门大多数是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过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心理健康的干预体系尚未成形。
(二)缺少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从业人员。在许多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兼顾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实际上这两门学科分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交叉范围有限。因为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部分教师在辅导学生时会觉得力不从心,往往使心理咨询的效果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对于心理调查结果无法进行深刻的剖析,也使很多高校的心理调查活动流于形式化。
(三)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不可否认的是就业指导机构在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在扮演一个传递就业信息和认定就业协议的角色,对怎样克服就业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如何建立良性就业心态之类的辅导却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良性择业心理。多数应届毕业生都能够做到正确评价自己,做好择业准备。在面对问题时能从理想回归到现实,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胆怯、不自卑,选择与能力相符的职业和工作,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信念,看重工作前景甚于工作待遇和报酬,追求长远发展。更有一部分毕业生树立了自主创业的目标,希望能依靠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二)不良择业心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所致的心理失衡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自卑是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消极情绪,学生低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认为自身条件达不到招聘单位的期望值,因此极易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自信、束手束脚,无法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优势,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需指出的是,有的学生忽略了择业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是被挑选的对象,所以在用人单位面前只是一味的迎合,甚至放弃去争取合理的利益和待遇的机会。相反,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目标脱离实际、自视甚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属于典型的“眼高手低”。这些学生的要求很难被满足,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四处碰壁、屡战屡败,最后的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三、建立良好的就业观
(一)明确自我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对自己的特长爱好、道德品质、性格特征了解透彻才能避免在择业时出现好高骛远的心理。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扬长避短,调整就业期望值,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方法,先脚踏实地做好一份工作,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逐步实现更高的职业目标。
(二)增强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求职者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过度自卑,调整好就业心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有一技之长在身的大学生应自信满满而不是以紧张焦虑的心情迎接挑战。
(三)提早规划、积极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就业主体,大学生应及早设计职业生涯,并有目的地在大学期间扩充知识储备。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对就业资讯漠不关心,认为找工作离自己还很遥远,并存有“到时候再说吧,也许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的侥幸心理。一旦事与愿违,就会出现沮丧、焦虑、怨天尤人等不良情绪。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其必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在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更要注重与以上各方面进行密切关联。
(二)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自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开发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潜能、促进个体能动发展为主要目的,其教育目标是指导大学生由外向内转化,提高自我择业意识和职业适应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能只满足于择业心理及择业行为的咨询与矫正方面。要多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系统要依靠高校自下而上的“班级-辅导员-就业心理咨询部门”三级交互式预警与干预网络体系,它的建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之中,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功能”目标系统的重要辅助手段。首先,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重要作用,对有异常心理表现的同学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后采取措施给予帮扶以防事态扩大或者发生恶性事件。一线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已经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要密切关注,充分利用其家人、朋友等渠道实施心理支持和建设,缓解心理危机,消除困扰,引导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增强他们正确处理就业问题的信心。此外,大学生在校除接受专业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外,还应积极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完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开拓进取、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特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丰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摒除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帮助毕业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能及早地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进行相应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清醒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求职建议。对毕业生,高校就更应该加强求职技巧和技能的培训,缓解学生在面试中的紧张感和不自信。高校应在大学生入学后,有计划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教育作用,给予自己客观的评价,避免出现过于自信和自卑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学会如何疏导负面情绪,为择业做好心理准备,及早帮助大学生进行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角色转换。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由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设定确切的职业目标或者没有合适的职业目标,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才会在求职中遇到很多预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衍生出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和消极情绪。职业目标的树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状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充分发展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的自身条件,建立适合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三要在一系列课程讲解和教育活动中协助大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步入职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速成化。人才培养结构缺乏合理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免出现在实际工作中不知所措的情况。
(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的关系,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包括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增强求职者适应社会的能力。优秀的求职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较强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等都是现阶段求职者所必备的技能。全面提高求职者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综合素质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其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要求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这其中要重点着眼于大学生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
(五)学校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分的服务。学校应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分析就业形势,以缓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高校应把全面辅导与重点诊治相结合,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对于已经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高校还应该运用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问题的集中所在,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解决。对于即将迈入大四的学生,高校要善于调动学生准备就业的积极性。许多大三学生依然没有面临择业就业的紧迫感,大部分学生抱持着“到时候再说”的想法,而当真正面临就业选择时,出现不良情绪反映的往往就是这部分没有充分准备的学生。
(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主要由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三部分构成。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要着手测量、收集数据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详细备案,主动给予心理辅导并密切关注其后续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能反映社会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会有正确的导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有意义。
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重点是要形成科学、客观的社会认识,形成全面理解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社会氛围。深化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和现状,深度阐释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大学生就业,需要就业信息的畅通以及制度建设、组织建构的跟进,需要社会环境等综合措施的跟进,更需要大学生个体、家庭、高校、政府与社会的配合与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