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制的思考

2015-03-27尹惠斌

关键词:专业型导师制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要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出发,围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展开。与高校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型学生社团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但专业型学生社团定位不清及指导教师缺乏是导致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知识创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定位及导师制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定位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而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社团获得了蓬勃发展,社团类型不断丰富,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社团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些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总体来说可分为文体娱乐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术型三种类型。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是一种以传播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结合科研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探讨,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社团组织。从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来看,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失衡,存在总体数量偏少、吸引力偏低、成员构成单一、活动效果欠佳、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定位是关键。

(一)明确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性质,做好平台定位

我们通常把学生社团称之为“第二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将其视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学生社团发展目标也定位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平台。这种定位固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但如果把专业型学生社团与兴趣爱好性质的社团混为一谈,使之处于某种“散养”状态,社团建设就没有方向感。专业型学生社团通常以某个学科、专业为依托而形成,如计算机协会、金融投资协会、营销协会、会计学社、英语社、文学社等,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专业型学生社团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平台,更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平台,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的积极参与。

(二)提升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层次,做好活动定位

专业型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群对某一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如果专业型社团活动内容过于通俗,片面追求社团活动的火爆场面和热闹氛围,致使社团活动缺乏学术特色和专业水准,那么社团成员就没有了归属感。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应突出“专业化”、“学术性”的特点,将活动内容从兴趣娱乐转向求真务实,从人文熏陶转向科学研究,从知识获取转向知识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要在热闹的社团文化表层之下,将科研意识、探索精神注入社团文化的深层,从而增加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活力。

(三)认清专业型学生社团的使命,做好功能定位

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本质上仍是群众性的学生组织,依然要服从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实施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除了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外,还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专业型学生社团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发现机制与培育土壤,否则,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就会因缺乏使命感而失去生命力。由兴趣所诱发出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社团内部宽松的环境和自由表达的氛围、以及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土壤。

二、建立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制的意义

(一)导师制是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专业型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承担者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功能,而且更容易使学生获得专业认同、激发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

第二,专业型学生社团是一种学术性社团,社团活动内容往往是某个专业问题的探讨、教师课题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或企业合作项目的互动,对学生会员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来克服知识“瓶颈”。而且专业型学生社团鼓励跨越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吸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参与,尽管社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需要指导老师的归纳和提炼。最后,指导教师可从社团活动的创意、选题、思路、计划及预期效果等环节的把关来提升社团活动的有效性,避免了社团活动过于自由化,这也是专业型社团区别于兴趣爱好型社团的重要方面。

第三,专业型学生社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除了来源于社团内部,更可能在各种外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高校社团不仅要给大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也要让社会了解它们,这需要建立沟通联络的渠道。社团指导老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社团赢得外界的信任,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社团赢得外界的支持,架起社团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为社团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师制是专任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内在需要

第一,社团导师制有利于把学生社团活动与发展教师特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充分地结合起来。许多高校在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即让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期选课、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但这极易造成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叠,导致工作中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面向整个班级群体,导师限于精力和知识的局限性,也难以对每个学生实现差异化的指导。而以社团导师制来替代班级导师制,则是有的放矢,师生关系建立在共同偏好之下,存在许多共同语言,能够充分挖掘专任教师的潜力,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第二,社团导师制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便于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研讨话题,并可通过课后的差异化的辅导来促进个性发展,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社团活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备受尊崇,它的核心就是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练习、复习来吸收和内化知识。这种灌输式的讲授未必符合学生的需求,而课后又因缺乏指导和交流使得知识内化效率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在课前则可通过观看教师的课程视频或搜索相关资源来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则有更多的时间来答疑解惑,通过互动来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并创造新知识,即翻转课堂模式。抓住了专业型社团,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主体,是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如李宣庆等(2009)把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建立起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重三角”模式。

三、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制的建设思路

(一)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学校各级部门联动机制

专业型学生社团是发掘、培养每个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建立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管理办法、在导师的遴选、激励和考评方面给予制度保障是导师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不可能仅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决不可能仅是学校团委的事,而是涉及到教务处、学工处、人事处、资产处及相关系部和教辅部门等。顾晶琳(2013)就曾提出要立体化构建大学生社团指导队伍的“五导模式”,即推行“党委领导、团委引导、专家督导、教师指导、学长助导”模式,促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全面开展。对于我校而言,首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团委制定出学生社团分类管理办法和专业型学生社团申报与认定制度、教务处制定出学生参加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给予学分认定的制度、资产处制定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开放使用制度及专业型学生社团办公场地使用制度等,这些制度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需要统一认识,建立各级部门的联动机制。只有这样,教师的指导工作才能顺畅和高效。

(二)在组织形式上,建立主导师制的导师团模式

专业型学生社团鼓励打破班级、年级、专业、院系甚至学校的界限,吸收多元知识结构的会员,从而为知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这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工作背景、有影响力的人担任指导老师。另外,学生社团聘请的导师有的是学校专任教师、行政领导、退休教师,有的是与社团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不方便,指导不到位。因此可以建立以专任教师为主导师的导师团模式,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主导师可保证相对稳定和融洽的导师与社团的关系,而其他性质的导师作为副导师,所有主导师和副导师组成导师团,则可充分发挥各导师的力量,满足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三)在遴选制度上,需综合考量学识与道德水平

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其次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修养、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献身教育的崇高品质;再次是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育人热情。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胜任融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和活动育人为一体的专业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

(四)在激励机制上,要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压力大,用于指导学生社团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开展社团指导工作的主动性不强;而且多数没有相应的报酬,更多地是依靠导师的热情和责任感维系,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务处和人事处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如给予社团指导老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认定、在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中作为评价指标、给予一定的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培训等,以激励和引导老师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

(五)在约束机制上,要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能做好做坏一个样。首先,考核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看过程,包括指导的次数、指导的人数和指导的时数等,也要看效果,包括社团活动开展数、调研报告或学术成果发表数、科技竞赛参与数和获奖数、专利申请数等。其次是考核的参与面要广,既包括指导老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也需要相关部门评价及社会反响评价等。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 3BGD050;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 1307)

猜你喜欢

专业型导师制社团
缤纷社团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K-BOT拼插社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