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整体性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2015-03-27何骏,钱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题为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并与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 [3](P92-93)两任党的总书记都明确提出并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地位,为我们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要求,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也是新时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指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既来源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开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苦苦追寻、不断探索的伟大历史命题,其中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但从未放弃,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认识和观点主张。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4](P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了这一历史命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延续了上下五千年,以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赓续繁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最新果实。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根植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也成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在新的语境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凝炼和阐释,被重新定义,赋予了更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人类文明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等;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是偶然和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各种人类文明,因为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换和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进退不一、各有千秋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作为高级动物,人既有动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既有彼此竞争、相互争斗的一面,也有彼此合作、相互学习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中,就闪烁着人类文明共有的智性光芒。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整体推进

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对物质世界最本质的概括。恩格斯就曾经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5](P83)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整体。整体就是整体性,是指事物的诸方面(属性、要素、关系、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性。具体表现为形成整体的诸方面相互联系的“结构性”、相互作用的“相关性”、相互依赖的“耦合性”。 [6](P131)

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既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我们教育和培养的重点对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为指导,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并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江山不易手、红旗不变色。

(一)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整体性生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个体主观世界改造的问题,本质上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就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就要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个具体的、整体性生成的个体生命来看待。在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和理想,以每一个人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要注重养成目标的整体性实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党和国家托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兼具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重要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整体中去,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把解决网上问题和解决网下问题结合起来,以局部推动整体、以整体带动局部,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终极性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切实处理好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主观性目标和客观性目标等等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无的放矢,做好顶层设计,提前谋划。

(三)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构建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也显现出整体性建构的特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彰显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表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核心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层面的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

(四)要形成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合力

教育主体是所有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决定和制约着教育过程的目的与运行结果。从狭义上来讲,教育主体必须是学校里真正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但从广义上来看,学校里除了专职教师之外,其他的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等也都可以划入教育主体的范畴。因为这些人也都在学校里工作,是学校的一员,并且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同学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教育效应。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要在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努力形成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合力,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打造成为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工程。

(五)要发挥教育手段的整体性优势

教育手段是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语言、直观、训练、陶冶和评价等,也包括相应的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教育效果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发挥其整体性优势,做好教育引领。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灌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去,注重养成手段的评价和养成效果的反馈,及时总结和调整,确保成效。

三、结语

以“三个提倡”为根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怎样培育合格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路线方针。

第一,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效应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多样和多变。

第二,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层面的软实力,有效应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边缘化的把戏,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抵制其长期渗透、个个击破的图谋。

第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分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管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核心价值观既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执政党的行动向导,更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积极的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屹

(下转第162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