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民抄本《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再研究
2015-03-27
(琼州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三亚572022)
早在汉代,我国渔民就在南海这片“祖宗海”上辛勤海耕,宋代以来,渔民们就将指南针运用到航海上,“首创了仪器导航的方法”[1]14。这一革命性的航海技术,演绎了海南渔民①本文所述渔民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潭门渔民。在南海上纵横航行和自由作业的历史,也成就了渔民们创作和抄传的《更路簿》。
一、《更路簿》及其抄藏范本
《更路簿》是渔船航行南海的操作手册,是渔民祖辈们积几百年经验,以接力抄藏方式传承下来的“海道针经”。这部“海道针经”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现存最早的抄本产生于清康熙末年”[1]21。“更”是航程单位,一更约为十海里;“路”是航线概念,指行船时罗盘针位指向目标收帆点的海道。
随着卫星导航仪取代罗盘时代的到来,《更路簿》逐渐退出南海导航史。如今,渔民们精心抄传的《更路簿》已为数不多,册册堪称存世珍宝。其上所记南海诸岛俗名②南海诸岛俗名,又称琼人俗名、渔民地名或土地名,是渔民先人为南海诸岛所取的一系列特称地名。,已成为渔民们自觉经营南海诸岛最直接的铁证,也成为我国制定南海诸岛标准地名的重要参考。
当前,国内收藏《更路簿》抄本的单位有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省地名委员会、海南省博物馆等几家,《更路簿》代表性抄本有“苏德柳抄本《更路簿》、许洪福抄本《更路簿》、郁玉清抄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抄本《更路簿》、麦兴铣存本《注明东、北海更路簿》”[1]24,等等。这些抄本的原主人基本上是琼海籍老船长。笔者走访得知,目前海南本土个人收藏《更路簿》抄本的代表有:琼海市潭门镇的王诗桃、苏承芬、郑庆杨,文昌市东郊镇的郑庆能、铺前镇的齐见德。
《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绝大多数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名称。据刘南威统计,《更路簿》共载有“西沙群岛俗名34 处,南沙群岛俗名80 处,总共114 处”[1]24。事实上,诸版本《更路簿》所记南海诸岛俗名总数要超过上述数字,下文主要选取常见俗名进行考释。
二、《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再考释
此前,刘南威、韩振华、郑庆杨等曾对《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作过初步考释。笔者通过比读《更路簿》抄本,发现琼海籍老船长们抄本《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较有代表性。本文据此以潭门镇航海针经代表性传承人苏承芬的发音为对音基础,适当参考部分老船长的口头译述,结合南海诸岛卫星图片和前人的考证材料,对潭门船长们抄本《更路簿》所载南海诸岛俗名进行语源性诠释。
(一)西沙群岛岛礁俗名诠释
(1)东海①俗名后的国际音标为潭门老船长苏承芬的发音。ɗaŋ55hai33
这是个特称俗名,多见于《更路簿》各版本首篇篇目中,是历代渔民们对西沙群岛的通称,有别于中国地理学上的东海。每年立冬过后,渔民们就乘借东北信风,扬帆远航西沙群岛。东海即东航首抵的西沙群岛海域。《广东新语》所述“万州城东外洋”[2]和《岭外代答》述及“东大洋海”[3]所指海域均与俗名东海同义。东,渔民常用特称方位词。
(2)上峙t∫io55tu53
宣德群岛由七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渔民概称上七岛,俗称上峙。“上”是渔民使用的另一特称方位词,特指东、北方位;“峙”为特称名词,指南海中常年露出海面的岛屿或沙洲。
(3)下峙ε53tu53石塘t∫ioɂ31ɗɔ53石棠t∫ioɂ31ɗɔ53
下峙特称永乐群岛中的下八岛。“下”是特称方位词,指西、南方位。下峙位于西沙的西南,是一环形礁盘,环布突起的珊瑚石,中间有泻湖,状若水塘,渔民俗称石塘,与古籍所载“石塘”②汪大渊《岛夷志略》、《琼州府志》等古籍中均有“石塘”词条。[3]一致。另称石棠,实为石塘的同音讹记。
(4)猫峙va55tu53猫注va55tu53猫驻va55tu33
葡萄牙人雅各普·加士塔尔底在1561年绘写的《亚细亚地图》中,将永兴岛记为pulo mio(猫叫岛)[4]167,这是对渔民俗名“猫峙”的直译。永兴岛是西沙群岛中最方便抛锚泊船的地方,故得名锚岛。因渔民习称岛为峙,故锚岛又俗称锚峙。猫峙之“猫”应是“锚”之讹读。注,遇摄虞韵章母字;驻,遇摄虞韵知母字,潭门话章母读为端母,知章合流,止遇摄合流。猫注、猫驻与猫峙属于同音异字现象。
(5)猫峙仔va33tu53kia31猫注仔va33tu53kia31猫驻仔va33tu53kia31
三个俗名均指石岛,与永兴岛位于同一礁盘上。俗名中的“仔”,是潭门话表示小称意义的词尾。《更路簿》中凡加“仔”尾的俗名,均与它的基词所指岛屿构成彼此相邻、一大一小的对应关系。如猫峙仔与猫峙等对应。猫注仔、猫驻仔均为猫峙仔的同音异写。
(6)猫兴va33xeŋ35巴兴ba33xeŋ35
东岛树木繁茂,渔民称其为猫兴或巴兴。猫兴即树木茂盛。巴兴是猫兴的近音讹记,“猫”“巴”潭门话韵调全同,声母为双唇浊塞音与唇齿浊擦音之转,是极为常见的音转现象。
(7)七连峙∫it45lin33tu53七连∫it45lin33
七连峙俗称宣德群岛中发育于同一礁盘之上、呈线性排列的七座岛屿和沙洲。七连是七连峙略称,是俗名中省略通称语素的用法。下文有不少用例与此相同,不再赘注。
(8)长峙ɗɔ33tu53二峙ʒi35tu53三峙ta35tu53
这是七连峙北半部三座岛屿的俗名,由北而南依次指北岛、中岛、南岛。是渔民采用序数词加通名办法给岛屿取名的用例。长峙本为“一峙”,因其为狭长状构造,故作改称。
(9)红草aŋ33∫au31红草一aŋ33∫au31it45红草二aŋ33∫au31ʒi55红草三aŋ33∫au31ta55
在七连峙南半部,由南往北依次排列着南沙洲、中沙洲、北沙洲,都生长着红色的马齿苋草,渔民俗称红草,以之转称生长红草的沙洲。在这里,渔民用基词加序数词的俗称法分称红草一、红草二、红草三。①潭门话在表称双音节基词的序数时,一般采用序数词后置于基词的形式。序数词为“一”的双音节俗名常常略去序数词,因此红草一又称红草。
(10)船坎tun33ham35船岩tun33ŋam35
渔民远航西沙群岛时,最先到达宣德群岛的七连峙,他们喻其为西沙门槛。七连峙中的赵述岛因地处海域前沿而被渔民俗称为船槛。船坎、船岩均为船槛的近音讹记,坎,溪母咸摄覃韵字;槛,匣母咸摄衔韵字,岩,疑母咸摄衔韵字,三字音近。
(11)半路峙ɓua31lɔu55tu53半路ɓua31lɔu55
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通往南沙群岛的中途,渔民称其为半路峙或半路,这是以航程取名的用法。
(12)鸭公峙aɂ45koŋ55tu53鸭公aɂ45koŋ55
永乐群岛上有一岛屿的地质构造像公鸭,渔民据外形取名为鸭公峙或鸭公。潭门话动植物性别词中,表性别义的语素常常置于中心语素后面。
(13)全富峙suan55φu311tu53全富suan55φu311
相传全富岛海域有许多沉船,到那里的渔民都能捞到财宝,由此得名。《更路簿》中记为全富峙,略称全富。也称传副或全副,均为同音异写。
(14)老粗lɔu35sɔu35
珊瑚岛树木参差,灌草杂生,渔民因以老粗俗称。粗,中古遇摄模韵字,古遇摄模韵字白读ɔu 是潭门话的语音特点之一。老粗之“老”是个虚语素,含有戏称意味。
(15)圆峙yi55tu53
潭门话“圆”白读为yi55,中古山摄字白读音韵母为i 是潭门话的另一个特点。甘泉岛外形近圆,被取俗名圆峙。
(16)尾峙vuε31tu53
渔民对南海海域的方位有一种习惯认同,他们称东或东北为“头”,西或西南为“尾”;另又以近家乡处为“头”,远家乡处为“尾”。金银岛位于永乐群岛的最西边,渔民按习惯俗称为尾峙。
(17)曲手kiaɂ45∫eu33三脚ta55kha55三足峙ta55kha55tu53
琛航岛形如一只弯曲的大手臂,渔民俗称曲手。因其另有三足,渔民又称其三脚或三足峙。“脚”“足”均是“骹”的义训字。
(18)三脚峙仔ta55kha55tu53kia31三脚小峙ta55kha55tɔi31tu53小三脚tɔi31ta55kha55
与琛航岛同处一个礁盘上的广金岛,因其接近三脚且比它小,渔民们习称三脚峙仔、三脚小峙或小三脚,这三个俗名使用了后加小称义“仔”尾和前加实义词“小”两种构词法。
(19)四江ti35kiaŋ55世江ti35kiaŋ55
渔民把水道叫门或江。在永乐群岛西南方向的环礁上,从最大的全富门数起,到晋卿岛旁正好有四条水道,晋卿岛因处在第四条水道旁而被取名为四江或世江。“世”为“四”之同音讹记。
(20)石峙t∫ioɂ31tu53
指石岛,也称猫峙仔等。岛上多生石质岩礁,无沙,渔民因称石峙。
(21)白峙仔ɓεɂ31tu53kia31
这是盘石屿的俗称。在这一环状礁盘的西侧有一个小沙洲,堆有白沙,因其面积不大,渔民称为白峙仔。
(22)咸涩kam33∫ε35咸且kam33∫ε35咸舍kam33∫ε35
咸且岛海产稀少,渔民在此捕捞鲜有收获,是个吝啬岛。咸涩是吝啬的近音讹记。吝,臻摄真韵来母字;咸,咸摄咸韵匣母字,潭门话两字混读。啬,曾摄织韵生母字;涩,深摄缉韵生母字,潭门话曾深合流。咸舍、咸且均为咸涩近音异写。
(23)银峙ŋin33tu53
银峙即银屿,是据传说而取的岛屿俗名。渔民相传这个岛上早期遗落银子,故名。
(24)银峙仔ŋin33tu53kia31
银峙仔是与银峙共生于同一礁盘上、面积较小的礁岛,由此得名。
(25)双帆tiaŋ55phaŋ33
高尖石为西沙群岛中惟一由火山爆发生成的两块玄武岩石,[14]3呈塔形叠置状,它高突海面,远望似渔船扬着的双帆,因此得名。
(26)船坎尾tun33ŋam35vuε31船岩尾tun33ŋam35vuε31
西沙洲处于赵述岛所在礁盘的尾端、位于七连峙的最西面,渔民按方位称其为船坎尾或船岩尾。
(27)干豆kan55ɗau55刚豆kan55ɗau55
渔民相传曾有人在北礁上捡到成袋干燥的豆籽,因以干豆俗称北礁。这应该是对葡萄牙文cantao(广东)中文译名“干豆”的直解。据韩振华考证,葡萄牙人初来中国,经过南海进入广东省境的西沙群岛最北面的北礁时,便以cantao(广东)相称。后清朝官员绘制地图时,参考了葡人所作地图,“仍然按照葡文的广东二字译音——cantao 或canto 译为中文‘干豆’或‘干罩’”[4]168。潭门话“干”、“刚”同音,“干豆”因而讹记为“刚豆”。
(28)大筐ɗua55khuaŋ55二圈ʒi55khuaŋ55三圈ta55khuaŋ55圈仔khuaŋ55kia31
永乐群岛上分布着四个形似箩筐的环礁,华光礁最大,渔民俗称大筐,羚羊礁最小,俗称圈仔,玉琢礁、浪花礁大小居中,俗称二圈、三圈。筐,宕摄阳韵合口三等溪母字,圈,山摄元韵合口三等群母字,两者同读khuaŋ55,音同义关。
(29)圈仔峙khuaŋ55kia31tu53匡仔峙khuaŋ55kia31tu53
羚羊礁东边有一座小沙洲,标准地名为筐仔沙洲,渔民按照毗邻相关原则取其俗名为圈仔峙、匡仔峙。“匡”为“圈”的同音异记。
(30)三圈大廊ta55khuaŋ55ɗua55lua33三匡大廊ta55khuaŋ55ɗua55lua33
渔民把暗滩俗称为“拦”,意为暗滩会阻拦渔民行船拉网。“拦”“廊”白读音相同,“拦”音讹记为“廊”。滨湄滩位于浪花礁(三圈)正北方,在西沙暗滩中形体最大,渔民因而俗称三圈大廊、三匡大廊。
(31)八仙桌ɓoiɂ45tin55ɗok45八仙桌廊ɓoiɂ45tin55ɗok45laŋ33八辛ɓoiɂ45tin55
湛涵滩在海面下有方形台面,且有类脚式地质构造,渔民喻称八仙桌;因其为暗滩,又称八仙桌廊;八辛是八仙的同音异记。仙,山摄仙韵心母字,辛,臻摄真韵心母字,潭门话山臻合流。
(32)船坎门tun33ŋam13mui33船岩门tun33ŋam13mui33
赵述岛(船坎)旁有渔船进入的水道,俗称船坎门或船岩门。
(二)南沙群岛岛礁俗名诠释
(1)北海①北海,渔民特称俗名,有别于中国地理学上的北海。ɓak45hai33
渔民观念中,中国的中心在遥远的北方,因此,北”具有遥远之义。据此,他们把远方俗称北方,把遥远的大陆俗叫北山。南沙群岛因处在遥远的南海海疆而被称北海。
(2)双峙tiaŋ55tu53双子峙tiaŋ55t∫i31tu53耐罗双峙ŋai45lɔ33tiaŋ55tu53
以上三名均为双子群礁的俗称。双峙以岛礁为双数而取名;双子峙以数量统称北子岛、南子岛;耐罗双峙则以传说故事名与数量合称。相传古时侯有个渔民带幼子居留北子岛做海谋生,幼子长困海岛无聊寂寞,多次闹着父亲带其返航回家,父亲每次都安慰其子“耐罗”(潭门话“忍耐着”之意),由此得名。[7]280-281潭门话“罗”“着”同读lɔ33。
(3)耐罗峙ŋai45lɔ33tu53耐罗上峙ŋai45lɔ33t∫io55tu53耐罗大峙ŋai45lɔ33ɗa55tu53
以上三个俗名均指北子岛。耐罗峙由传说名与特称通名组合而成,耐罗上峙因北子岛位于双子群礁东北方位而得名,耐罗大峙则因北子岛形体大于南子岛而得名。
(4)耐罗下峙ŋai45lɔ33ε53tu53耐罗峙仔ŋai45lɔ33tu53kia31
南子岛位于双子群礁西南方位,渔民按方位特称和取名习惯称为耐罗下峙;因其形体比北子岛小,故又俗称耐罗峙仔。
(5)耐罗线仔ε53tu53tua35kia31下峙线仔ŋai45lɔ55tua35kia31
在南子岛的西南方位,有一座暗沙叫耐罗礁,它形体较小且接近耐罗峙,被渔民俗称耐罗线仔,因南子岛俗名耐罗下峙,故这座暗沙又叫下峙线仔。
(6)铁峙xit45tu53
在中业群礁的环形礁盘上,串联着三个珊瑚礁,它们类似海中铁链,渔民俗称之“铁链”。由于中业岛基于铁链所在礁盘上,因此被称为铁峙。
(7)铁沙xit45tua35铁峙线仔xit45tu53tua35kia31铁峙线排xit45tu53tua35ɓai33
此三个俗名均为铁线礁的俗称,因其为接近铁峙的一座暗沙,且形体较小。“沙”“线”和“线排”一样,都是渔民用以俗称暗沙的特称词。
(8)第三峙ɗoi55ta55tu53第三ɗoi55ta55
渔民远航南沙群岛,到达的第一站为双子群礁,第二站为中业群礁,第三站为道明群礁。他们按照序数加通名的取名方法将道明群礁惟一的岛屿南钥岛俗称第三峙,简称第三。
(9)红草aŋ33∫au31红草峙aŋ33∫au31tu53
西月岛上不生树木,只长荒草,草近红色,渔民因称红草,又称红草峙。此“红草”区别于西沙群岛的“红草”,前者为岛屿,后者为沙洲。
(10)罗孔lɔ33hoŋ33大罗孔ɗua55lɔ33hoŋ33罗孔大lɔ33hoŋ33ɗua55
以上俗名均指马欢岛,它是居于圆形环礁中的绿岛,远眺像大铜锣中间的“孔”,因得俗名锣孔。罗孔中“罗”为“锣”之讹写。马欢岛因比毗邻一旁、俗称罗孔仔的费信岛大,另得俗名大罗孔。“罗孔大”则是大罗孔的异序词,是潭门话受早期壮侗语倒序语法影响的结果。
(11)罗孔仔lɔ33hoŋ33kia31
费信岛在马欢岛北面附近,形体比后者小,故渔民采用加“仔”尾习惯法取名为罗孔仔。
(12)黄山马wei33tua55bε31黄山马峙wei33tua55bε31tu53
太平岛上的礁岩为黄色,其状如马,渔民因此取名为黄山马或黄山马峙。
(13)黄山马东wei33tua55bε31ɗaŋ55
敦谦沙洲位置在太平岛东边,因而得名。
(14)秤钩sin45kau55秤钩峙sin45kau55tu53
景宏岛是九章群礁中的两座岛屿之一,尾端弯曲如秤钩状,故名。
(15)鸟仔峙t∫iau33kia31tu53
潭门话称鸟为鸟仔,南威岛因为栖息着许多鸟类而被称鸟仔峙。
(16)鸟鱼碇t∫iau33wu33ɗeŋ53
柏礁所在礁盘外形像鸟又像鱼,渔民俗称鸟鱼。在柏礁的东北端,有一块礁石,如同船锚,渔民俗称“碇”,柏礁因而被以两个喻象取名鸟鱼碇。
(17)南忆nam33it45南乙nam33it45南密nam33mit45
渔民的先人初航至鸿麻岛时,误认为它是南海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为了便于记忆,特别取名为南忆。忆,影母曾摄职韵字;乙,影母臻摄质韵字,潭门话曾臻摄合流,“忆”“乙”同音;密,明母臻摄质韵字,与“忆”“乙”谐音,因此南忆又讹记为南乙或南密。
(18)南忆线仔nam33it45tua35kia31
这是对南薰礁的俗称,它坐落在鸿麻岛西边,是一座比后者形体还小的暗沙。“线仔”即小暗沙。
(19)锅盖峙ɗia31kam33tu53
安波沙洲所在礁盘如一只大锅盖,渔民俗称“鼎冚峙”。“盖”与“冚”音训俱同。“冚”,《广韵》“覆也。古太切。”[5]109《汉语大字典》:“冚,方言,盖。”[6]“锅盖峙”中,“锅”为“鼎”义训字。
(20)铜锅ɗaŋ33ɓɔ55铜金峙ɗaŋ33kim55tu53
杨信沙洲礁盘浑圆,似铜锅。相传,有渔民曾在该沙洲拾到黄金,因数量多而疑其为铜,故称此处为铜锅、铜金峙。
(21)双黄tiaŋ55waŋ33双王tiaŋ55waŋ33双皇tiaŋ55waŋ33
双黄沙洲由两座大小不一的小沙洲构成,形状略似两个蛋黄,渔民因称双黄。潭门话“黄”“王”“皇”同读waŋ33,双王、双皇是双黄的同音异写。
(22)贡士线koŋ45∫u33tua35凸出线koŋ45∫u33tua35
有些暗沙在低潮时凸出海面,渔民称此现象为“拱出”。贡士礁底下暗沙时而凸现海面,故取俗名贡士线或凸出线。贡士为拱出的讹记,“凸”义训“拱”。
(23)梅九bε45kau31鳖九bε45kau31飞到bε45kau31
鳖的尾脊有两片角质鳞,类似占卜用的两片筊夹,渔民俗称鳖九,又转称梅九,梅九礁因西南端构形类似两片并靠的鳖鳞而得名。“飞到”是梅九或鳖九的同音异写。
(24)裤归khɔu45kui55
裤裆,潭门人俗称裤归,疑为裤裈之音转。库归礁因其像海面上铺展着的裤裆而得名。
(25)丑未∫iu31ɓi51秋尾∫iu31vuε31
苏承芬抄藏本《更路簿》载:“自铁峙线仔去丑未,用丑未,二更收。”①引自苏承芬抄藏本《更路簿》“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篇。前一个“丑未”指渚碧礁。据说,渚碧礁海区是个丰产的渔场,先发现的渔民从铁线礁启航,取丑未针向到达那里。渔民以罗盘针向“丑未”指代渚碧礁目的在于记住该渔场。“秋尾”一名是“丑未”的近音讹记。
(26)火艾huε31ai55火埃huε31ai55火哀huε31ai55
潭门话称火把或点火索为火艾。火艾礁的外形像火把,因此得名。潭门话艾、埃、哀三字同音,火埃、火哀等同指火艾礁。
(27)三角ta55kak45
三角礁为三角形环礁,故名。
(28)五风ŋau53huaŋ55
五方礁礁盘有五个朝向的礁台,渔民分别俗称五风头、五风北、五风西、五风南、五风尾,通称“五风”。潭门话风、方同音。
(29)鲎藤au55tiŋ33号藤au55tiŋ33
鲎是甲壳类海洋动物,带藤状长尾。鲎藤礁在低潮时显露出一串串棱状礁岩,如同鲎所产的卵,故得俗名为鲎藤。鲎,匣母流摄侯韵字;号,匣母效摄豪韵字,潭门话流效摄合流。号藤是鲎藤的同音讹记。
(30)一线it45tua35乙线it45tua35一沙it45tua35
禄沙州位于三角礁东北,为一个小礁盘,底有暗沙,渔民因称一线或一沙;乙线是前两者的异写。
(31)半路线ɓua45lɔu55tua35半路ɓua45lɔu55
苏承芬《更路簿》有条文:“自五风去鱼鳞,……半路有线一只,名曰半路线。”②引自苏承芬抄藏本《更路簿》“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篇。其中的“半路线”就是半路礁的俗名。俗名中的“线”表明它是一滩暗沙。“半路”是半路线省称。这个俗名有别于西沙群岛中的“半路”,前者为“峙”,后者为“线”。
(32)双门tiaŋ55mui33
美济礁因有西南、西北两条水道,渔民因称双门。
(33)断节ɗui53tat45断节线ɗui53tat45tua35
仁爱礁南环之礁盘带断开数段,彼此互不相接,渔民俗称之断节;断节地带因底下有暗沙,所以又名断节线。
(34)鸟串t∫iau31∫ua45
仙娥礁形状如一个巨大的鸟嘴,渔民因称鸟串。潭门话串、嘴白读同音,鸟串即鸟嘴的同音讹写。
(35)鱼鳞wu33lan33
仙宾礁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均有突出的礁石,它们成片排列,形状像鱼鳞,因而得名鱼鳞。
(36)双担tiaŋ55ɗa55双挑tiaŋ55thiau55
信义礁上南北两边各有一条长长的礁带,远望如两条扁担横架海面,渔民因称双担或双挑。
(37)牛车英ku33∫ia55eŋ55
牛车轮礁俗名牛车英,是因为这一礁盘外形浑圆,如农民木制的牛车轮。“英”音eŋ55,为车轮滚动的拟声词,潭门人以拟声借代本体。牛车英即牛车轮子。
(38)墨瓜线vak31kuε45tua35
海参外形像小长瓜,被渔民俗称为瓜。南屏礁海域盛产黑海参,色黑如墨,因称墨瓜。南屏礁海底有暗沙,因而又得俗名墨瓜线。
(39)赤瓜线∫iak45kuε55tua35
潭门话把瘦肉类的红色俗称“赤”,赤瓜礁海域因多产红海参而得俗名赤瓜;此礁海底有暗沙,因而又称赤瓜线。
(40)扁瓜线phiŋ33kuε55tua35
扁参礁海底有暗沙,该处出产扁形海参,因而有扁瓜线俗名。
(41)脚钵ha55ɓua45脚跋ha55ɓua45
潭门人将洗脚盆称为脚盘。海口礁形状与洗脚盆相似,遂称脚钵、脚跋。盘,并母山摄桓韵字;钵,帮母山摄末韵字;跋,并母山摄末韵字,潭门话帮并合流,盘、钵同音,盘、跋谐音。脚钵与脚盘同音同义,脚跋则为谐音讹记。
(42)海公hai31koŋ55
渔民信奉海上高、大、强类自然物,俗称其为某公,大鲸鱼身躯庞大被渔民称作海公。半月礁由于酷似鲸鱼,渔民们将其比喻为海公。这是渔民信仰文化融入岛礁命名的体现。
(43)眼镜mak31kia35目镜mak31kia35
司令礁是一个环礁,其上有两个泻湖,泻湖被一条突起的沙滩所分隔,整个形态类似一副眼镜,渔民因形命名为眼镜。潭门话“眼”“目”同义,前者常为后者所训读。
(44)石洞t∫ioɂ31liaŋ33石龙t∫ioɂ31liaŋ33
舰长礁因有一个礁石洞,渔民于是称之为石洞。潭门话习称洞为笼,所以石洞也叫石笼。笼、龙都是来母通摄字,石龙为石笼之讹。
(45)银饼ŋin33ɓia31银锅ŋin33ɗia31
安达礁为一大锅形礁盘,中有圆盘状礁块,像圆饼又像圆锅。渔民先辈古时曾从该礁盘中打捞到银锭,于是将之俗称银饼或银锅。“锅”训读“鼎”。
(46)九章kau31t∫iaŋ55
九章群礁因其暗礁遍布,给行船造成诸多障碍,因而得名九章。潭门话“九”有“多”义。“章”“障”均为章母宕摄阳韵字,同音。九章即九障的同音讹记。
(47)牛轭ku33εɂ45
牛轭礁基于“九章”之东北头,形态神似牛轭,故名。
(48)染青峙ni33∫ε55tu53汝青石ni33∫ε55t∫ioɂ31
染青沙洲附近海水颜色青绿,像是染上青绿色颜料一样,因有俗称染青峙。“汝青石”中的“汝”字可能是“染”的形讹。
(49)高拂kau55φu45高不kau55φu45
舶兰礁俗名高拂或高不。其语源不明。潭门话中拂、不同音,因此,高拂、高不也属于同音互记现象。
(50)流不流lau33φu33lau33劳无劳lau33φu33lau33刘牛刘lau33ku33lau33
大现礁是环礁,该礁盘海域暗流湍急,礁岩受到洋流冲激经常发出呼呼声响,而表面海水处流不动,似流不流,渔民从中取意,俗称此礁为流不流。潭门话中,流、劳、刘同音,牛、不谐音,所以流不流又异记为劳无劳、刘牛刘等。
(51)漏不漏大谷lau33φu33lau33ɗua55kok45漏不漏小谷lau33φu33lau33tɔi35kok45
在大现礁两旁,各有一座礁盘,大的礁盘叫福禄寺礁,因其范围阔大,渔民俗叫漏不漏大谷;小的礁盘叫小现礁,面积相对较小,因此俗称漏不漏小谷。
(52)东门ɗaŋ55mui33西门tai55mui33南门nam33mui33
在九章群礁海域,有三个朝向不同的水道,东礁水道口在东边俗称东门,西礁水道口在西边俗称西门,南礁水道口在南边俗称南门。
(53)鬼喊线kui31ham35tua35
鬼喊礁海域布满礁岩沙滩,风浪经常冲激礁岩,导致啸声不断,犹如鬼嚎一般,渔民们有感于此,为其取名鬼喊线。
(54)单节ɗan55t∫it45丹节ɗan55t∫it45丹积ɗan55t∫iε45
渔民把“段”义训为“节”,把“一”义训为“单”,南通礁只有一段礁石突出海面,因此得名单节。因“单”“丹”同为端母山摄寒韵字,“节”“积”潭门话同音,因此单节又异记为丹节、丹积。
(55)石盘t∫ioɂ31ɓua33
毕生礁礁盘上的礁岩形状如磨盘,故称石盘。
(56)六门lak31mui33
六门礁因有六条水道进出泻湖,故名。
(57)簸箕ɓua45ki55
簸箕礁礁盘面积不大,形体略圆,中有礁石成片,整体形似簸箕,故名。
(58)深圈尾∫im55khuaŋ55vuε31
榆亚暗沙所在礁盘中有泻湖,其水极深,难以触及底部,渔民称其为深圈。浪口礁处于榆亚暗沙最西边,因称深圈尾。
(59)铜钟ɗaŋ33t∫iaŋ55铜章ɗaŋ33t∫iaŋ55
南海礁因形似铜钟而得名铜钟。钟,章母通摄钟韵字,章,章母宕摄阳韵字,潭门话通宕摄合流,铜章是铜钟的同音讹记。
(60)海口线hai33xau33ua35海口排hai33xau33tua35
柏礁为南海中最大最长的礁盘,底下有宽长的沙带,好像海岸边阔大的入海口,因此得名海口线、海口排。
(61)恶落门oɂ45lɔ45mui33荷落门oɂ45lɔ45mui33阿落门oɂ45lɔ45mui33
南华礁旁边有个水道,内宽外窄,口朝东南,不对风向,加上此水道口前面连接着弯曲的航道,渔船驶入该水道时非常艰难,因此得名恶落门。潭门话以“恶”训“难”,以“落”训“入”。恶落门即难以入船的水道。荷落门、阿落门等都是恶落门的异写。
(62)无乜线φɔ33mit45tua35不乜φɔ33mit45无乜φɔ33mit45
无乜礁海域海产稀少,渔民在此作业经常两手空空,于是给其取俗名无乜、不乜。由于无乜礁暗沙沉底,因此又叫无乜线。乜,俗字,“什么”之意,潭门话“无”“不”同音同义,经常互训。
(63)石公离t∫ioɂ31koŋ55li33石公里t∫ioɂ31koŋ55li33
渔民敬称突出海面的礁岩为石公。弹丸礁这一环礁边上立着几块突出的礁岩,排列成篱笆状,渔民们形象地称其石公篱。石公离、石公里是石公篱的同音讹记。篱、离,来母止摄支韵字,里,来母止摄之韵字,潭门话三字同音。
(64)弄鼻loŋ45phi55大弄鼻ɗua55loŋ45phi55
潭门话“弄”“窿”同音。“窿”,《广韵》“穹隆天势”[5]5,“外露”义近,引申为“大”义。因此,弄鼻实为窿鼻的讹记。西礁形状像外露鼻孔的鼻子形状,因此得名弄鼻。相对其近旁形体更小的中礁,弄鼻又另称大弄鼻。
(65)弄鼻仔loŋ45phi55kia31
中礁是靠近西礁的礁盘,其形体小,因称弄鼻仔。
(66)铜铳ɗaŋ33∫oŋ35大铜铳ɗua55ɗaŋ33∫oŋ35
海南人把火药武器叫“铳”。渔民曾在东礁所在礁盘发现过铜制大炮,故称此地为铜铳。相对于东邻的华阳礁而言,东礁形体较大,所以渔民又称它大铜铳。
(67)铜铳仔ɗaŋ33∫oŋ45kia31
华阳礁位于东礁之东,形体较小,因此得名铜铳仔。
(68)大光星ɗua55kui55∫ε55光星仔kui55∫ε55kia31
潭门人俗称金星为光星。光星礁和光星仔礁都位于同一纬度上,夜晚行船时,渔民总看到这两座岩礁和金星、针位在同一条直线上,成为极好的航标;再由于它们一东一西、一大一小,渔民们就分别俗称大光星和光星仔。
(69)五百二ŋɔu51ɓεɂ45ʒi55
五百二是皇路礁的俗名。此名有两种来源,一说古代渔民曾在此捉到一只罕见的大玳瑁,它重达五百二十斤;另一说法为有渔民在此捡到五百二十个锡锭。五百二俗名显然是以相关数字借代岛礁的用法。
(70)上戊∫iaŋ55ɓu45上武∫iaŋ55ɓu45尚戊∫iaŋ55ɓu45
即永暑礁。□ɓu45,指平地拱起土堆。本字待考。永暑礁远望似海上拱起的土堆,故名。上武、尚戊、上戊均为同音异写。
(71)乙辛it45tin55西头乙辛tai55khau33it45tin55
王诗桃抄本有一款条文:“自鸟仔峙去乙辛,用乙辛,二更。”[7]363其中第一个“乙辛”指日积礁,这是渔民将针位指代岛礁的习惯用法。因其位于西头作业线上,故又称西头乙辛。另有蓬勃暗沙也俗名乙辛或东头乙辛。两个俗名相同,区别在于后者位于东头作业线上。
(72)潭门线ham33mui33tua35
潭门礁附近有暗沙,渔民在这片海域作业时经常碰到同乡人,于是将潭门礁称为潭门线。
(73)线排tua45ɓai33沙排tua45ɓai33
在南沙群岛最南端,有几片海底沙滩,渔民俗称线排或沙排,实指礼乐滩。这是将通名当专名使用的特例。潭门话“线”“沙”白读同音。
(74)红草线排aŋ33∫au31tua45ɓai33
长滩位于西月岛西边,是个暗沉沙滩,渔民俗称红草线排。
(75)红草线排头aŋ33∫au31tua45ɓai33khau33
蒙自礁位于西月岛东北边,因得俗名红草线排头。
结 语
以上,我们对近百个南海诸岛俗名进行词源和语义上的释解,为“名从主人”这一亘古通则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综合而言,渔民们所取南海诸岛俗名,基本上以当地海南话白读音记写,同时兼顾音训、义训、拟象化构词、句法构词等诸多语用手段。南海诸岛俗名以特色鲜明的潭门方言为载体,融入了丰富的南海生态文化和深厚的海南语言文化元素,从一个特殊的层面上反映了南海诸岛与渔民之间悠远而亲密的人文联系。作为一份重要的语料和史料,南海诸岛俗名在国家海域标准化地名定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几百年来,南海诸岛俗名不仅在海南渔民的航海实践中相习沿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有转译的文献记录,①参见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它以海南渔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南海的不争史实,在中国南海权属上镌刻着醒目的历史印记。
南海诸岛俗名自成体系,层次丰富,取义朴实,取法自然,不愧为海南渔民别样解读南海的集体创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地理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海诸岛俗名以语用为目的,因实用而流行,因流行而沿续。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海诸岛几百年的俗名史,就是南中国海几百年来的文明史、文化史、生态史和地质史。这些史学载量的增加,客观上提升了南海诸岛俗名的学术价值,对南海诸岛俗名的研究因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显然,作为南海诸岛俗名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海南渔民对于构建中国近现代海洋文化史功不可没。可以相信,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当下,南海诸岛俗名仍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9.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36.
[4]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127.
[7]郑庆扬.蓝色的记忆[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