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2015-03-27石英甫
石英甫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41)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现代产业园区,226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库区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2012年6月19日,时任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金寨县视察调研时作出“搞活金寨县农村金融,使金融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指示,籍以创造有益经验,对安徽农村地区发展,乃至对全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银监会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尚福林主席、周慕冰副主席和詹夏来副省长亲临指导,全面推动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重点,立足“支农、助农和惠农”根本点,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路。
一、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农村商业性金融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且大有可为,因此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各种类型的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是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制、增设、分设,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金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12年8月改制为金寨县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了金寨徽银村镇银行和金寨江淮村镇银行,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家村镇银行的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增设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16个。省担保集团金寨分公司、省产权交易中心金寨分中心、国元农保金寨支公司在金寨县设立分支机构并开业运营。华安证券、海通证券、新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金寨县设立营业部。重组县城投公司改制为集团公司,资产规模达105亿元。新设汇金投融资公司,注册资本6.9亿元。县担保公司注册资金由1亿元增资扩股至2.23亿元。截止目前,金寨县域拥有金融机构10家、营业网点73个、自助银行22个。
(二)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般规模较小、盈利不高,是典型的微型金融服务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前景光明、容量巨大的金融市场,目前在这一市场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微型金融服务领域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必然。①针对制约农村信贷投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金寨县积极开发适合企业、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资金更好地流向“三农”和中小企业。金寨县优质客户资源储备不足,特别是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大部分处于“散、小、弱”状态。农发行安徽分行针对这一现状,积极创新信贷支农产品,推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的“五位一体”信贷支农模式,破解了老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寻求担保困难,生产所需资金难以满足等问题。建设银行、徽商银行分别开发了“助保贷”②和“金徽通”③等信贷产品。江淮村镇银行针对县域林业种植和黑毛猪生态养殖,分别推出“种植宝”和“金生通”等新贷款产品。开展“三权”(农林财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出台了金寨县“三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截止于2014年10月份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000万元。2013年全县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新产品,发放各项贷款11.3亿元,支持企业248户、工体工商户1.1万户,农户2.14万户。2012年以来,金寨县还实施了毛竹、茶叶等政策性保险。2013年由政府出资为全县所有房屋投保了财产保险,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把握切入点,全面优化金融服务。针对县域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享受金融服务水平低的状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支付体系建设,狠抓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共计新增ATM机52台,新布设POS机704台、总数达到1386台,新建助农取款点55个、总数达到379个,建成村级金融服务室25个,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目前,全县每万人拥有金融服务网点2.39个,较改革前增长61.5%,发放银行卡71.2万张,人均持有银行卡超过1张。
(三)加快金融知识普及,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秉持普惠金融服务的监管理念,持续督促各银行业机构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全力满足农户和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注重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银监部门的指导和当地政府的配合下,金寨农商行、邮储银行等机构积极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全面采集农户信息,及时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金寨县作为全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通过“政府牵头,人行、银监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参与”的方式,建立覆盖13.6万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二是着力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着力扩大金融知识普及覆盖面。充分利用春节民工返乡、农村集市日等有利时机,结合银监会开展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时开展多种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另一方面,注重金融知识普及的持续性。改革启动以来,已在全县建立23家金融服务宣传站进行授牌,并建立10个“农村金融流动服务点”,以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为主线,送知识、送产品、送服务下乡,实现普及工作的常态化。
(四)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逐步改善金融生态
积极争取人民银行、银监局对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创新金融监管机制。银监部门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提出鼓励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合理确定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科学掌握存贷比等4方面、19项措施。人民银行对该县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给予以倾斜等政策,对各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不计入存贷比考核,将金寨县支农再贷款限额提高到3亿元,再贴现限额提高到2亿元。
优化金融生态是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四大目标之一。金寨县自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以来,就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全县金融生态环境。修订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全面兑现奖励政策。对新设立的徽银、江淮村镇银行,除省财政奖励外,县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并按实收货币资本的1%,除省财政奖励外,县级给予同比例奖励,村镇银行营业3个月后,县政府按其注册资本金1:1落实财政性存款。争取并落实了省、县两级金融改革风险补偿金各1000万元,出台了风险补偿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不良贷款给予了一定比例补偿。④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与宣传,集中开展了依法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宣传活动,加大对金融债权维护,从严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二、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主要问题
(一)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成效
一方面扩大了信贷投放,促进了经济增长。至2014年9月底,全县贷款余额81.8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居全市第一。2014年上半年,全县存量存贷比为50.9%,新增存贷比64.4%,分别较2012年6月提高8.4个、32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余额17亿元。金融改革以来,涉农贷款实现翻番,贷动新增农民合作组织128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全县财政收入由2012年上半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4年上半年的4.5亿元,增长45.6%。另一方面支持扶贫开发,加快了农民增收。截止2014年9月底,全县涉农贷款65.7亿元,占贷款余额的81.7%。2012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为13%、14.2%,2013年末达到7146元,两年减少贫困人口3.9万元,金融扶贫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事实上的相对垄断
数量众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分散与竞争性,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来满足。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一向“嫌贫爱富”。对农村地区缺少资金的支持,对“三农”服务也不够成熟。考虑到设立网点成本、评估成本、风险控制成本、信息成本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不够全面。由于农户的分散性,使得国有大行获取信息的成本非常高昂,对大量分散的农户进行分级管理、信用评级异常不便,这也增大了贷款的风险性。由于国有银行营业网点的设立成本高,而农村地区的收益却很有限,两者的矛盾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不会在农村地区设立较多的营业网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仅农业银行保留部分网点,而村镇银行因为资金实力不足和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导致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限,形成了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事实上的相对垄断。
2.农村经济增长乏力,金融有效需求不足而抑制农村金融发展。
一是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由于金寨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金融需求结构分散,需求主体信贷承载能力有限,从而导致金融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农民融资能力。如林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影响了林农资产核定及林权抵押贷款;依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创新,以及基于动产和权力开展的抵质押贷款等发展不足。
三、加快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方式,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设同样需要制度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但目前银监会的体制结构不适应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监管,在农村基层金融机构里,银监会的编制不够,人员层次不齐,工作职责模糊,这种监管体制远远落后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面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特有的特征和改变,对其监管也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有大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往往是处在主导地位。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村镇银行,我们可以让地方政府连同金融监管机构一起对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加强对地方金融的风险防范,构建地方政府、银监局以及人民银行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地方政府还要积极构建银企沟通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逐步建立完善的资信评估体系。
(二)规范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经营金融业务,效益和风险同时俱在,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在允许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相适应的农村金融退出机制。通过规范的准入和退出,以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改善和加强自身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小型和中型银行的私人资本投资,必须是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创新担保制度,增加融资渠道
一方面,探索新型担保组织形式,建立多形式的农户贷款担保基金。积极探索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也尝试进行抵押。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性质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丰富“三农”贷款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建立有效制度,扩大担保范围,对贷款担保方式进行创新。一是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组建中小企业联保。二是对涉农信贷制度进行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加快与担保协会、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
(四)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移动互联网在对传统金融领域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应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个工具,在做好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做好农村互联网金融。
(五)优化农业信贷政策和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涉农金融的财税政策体系,建立农村金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二是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性补贴机制。针对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过程中,因管理成本高、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造成的贷款损失,国家财政应通过贷款贴息、损失补偿等方式给予相应补偿,以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支农信贷的积极性。同时对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
建立区域金融生态,促进区域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一是建立区域金融生态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和资源优势,采取“政府搭台,银行投入,群众唱戏”的方式,加强“政、银、农(企)”之间的沟通合作,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问题。二是建立金融风险系统防范机制。联合基层人民银行,经常性对本地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测、预测,及时发布各种反映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同时,优化各类经济金融主体运行的信息环境。三是建立优势产业发展机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资源、人才、区位、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本地区比较优势,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战略,避免盲目跟风发展产业和项目,降低实体经济风险。
注 释:
①武国柱:《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载自《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2年2月。
②助保贷:中国建设银行与政府合作,在企业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由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资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的信贷业务。
③金徽通:徽商银行金寨县支行按照“工、农、商、业”四大系列,根据行业特点,为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了不同的标准化产品和特色产品。
④来源于金寨县人民政府网站。
[1]武国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金融市场,2013-03.
[3]张志杰.推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梳理与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4]杨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以和县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
[5]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