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实证研究

2015-03-26张智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5期
关键词:变电站优化

【摘 要】 在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始终保持同步。由此看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变电站改变其运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变电站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变,人员的配备促使传统的多人值班模式向无人值班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唯有对电力公司运行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实际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才有助于变电站运行模式的优化。本文就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化优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变电站  运行管理模式  优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城市化的建设离不开电力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力也促进了相应方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电力公司变电站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们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对变电站实施管理,就包括对变电设备的操作、管理以及优化。在电力公司日常工作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工作事项较为繁杂。由于变电站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电能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并且电力公司在对变电站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相对较为疏散,不利于管理。在整个电能运输的过程中,变电站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变电站发生事故,在给电力公司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会给人员和设备带来安全威胁,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1 变电站运行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采用的是集控站管理模式。集控站管理模式其实就是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将监控、操作等事项都集中在一个集控中心中,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常情况下,集控站主要由一座或者两座的220kV变电所为中心,多个110kV和35kV的变电所组成。一般情况这些变变电站都实行无人或者少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当然,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变电站采用运行管理模式,将变电站操作模式与监控职能相互分开,设立单独的监控中心对变电站进行监控管理。正是基于此,我国变电站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电力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笔者认为,我国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运行值班人员复杂

集控管理模式在实际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变电站运行模式的顺利。但是,尽管集控管理模式能够保证电力运行的顺利以及集中值班的开展,但是其现实情况与单一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大致相同[1]。正是基于此,导致变电站要求运行值班人员具备相应的素质,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但是,从实际中我们了解到,值班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非业务方面。在开展主要业务的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变电站值班人员情况较为复杂,导致变电站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1.2 运行值班人员配备不足

从当前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分了解到,为适应我国电力需求以及“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总体要求,电力公司在此期间加快电网的发展速度,进而增加电网内涵发展,以此来提高电力由量到质的提升,单单内蒙古西部就50多所。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未来较发达地区的电网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新建4座500kV的变电站。按照这种规模新建变电站估计电容量将会增加到800万kVA,这些变电站主要由24座220kV变电站,121座110kV变电站。在后期电力运行的过程中,电容量将有可能达到2680万kVA。从这种建设规模和建设需要来看,变电站要想电力运行的稳定以及对其进行正常的管理,就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运行管理人员组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100人以上。同时在集控站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其依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检修。同时集控站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变电所和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高峰期间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容易出现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电力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工作低谷期又会存在浪费的现象。由此可见,变电站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等问题。

1.3 单独设立班组工作效率不高

当前,部分变电所针对设备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变电所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地域因素、管理制度等原因造成变电所始终不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各个集控站进行单独的管理,导致相应的信息无法达到共享的状态,进而形成信息孤岛。如果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一场事故,就只能依靠人工将异常情况解决。现如今,变电所在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与生产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人工工作量。但是,在运行管理模式与制度方面,在加强改革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力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针对此种问题必须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4 变电站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变电站在某些方面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管理方面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在变电站安全管理方面,还是需要自觉行为与人治管理。在管理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变电站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通过绩效考核来完成,以激励奖惩等机制来实现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其次,考核力度不强。在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变电站的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变电站的考核存在眼中的问题,导致规章制度难以实际的执行下去,操作事故时有发生。即使各区域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存在,但是,人员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等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根据规章制度来执行。同时监管人员也不能做到认真监管职责,造成操作人员失误的事故时有发生。再次,技术规程不够完善。相关技术规程作为运行人员开展倒闸操作以及事故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这些规程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导致操作失误现象时有发生。因而,相关技术规程需要进一步完善[2]。最后,具体的任务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时候就是交接班的时候,有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召集下班出乱,导致漏相操作以及操作顺序出错等情况时有发生。

2 变电站运行管理优化模式

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量的持续增加,运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极大的促进了电力运行的安全与可靠性。针对目前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优化当前的运行管理模式,促使变电站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在此过程中,无人值班模式被推出。在无人值班模式被推出的过程中,其变电站运行管理中的应用特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无人值班模式打破传统调度式的轮流值班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就是通过控制中心来执行和操作,促使下令时间有效的缩短。其次,实现全面管控操作。通过省中心调控与控制中心对所有的220kV以及相关的变电站进行操作,可以有效的优化变电站,同时还能够保证操作任务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布与安排。全面的操作能够有效保证变电站人力资源等问题[3]。变电站也就不会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出现各种问题。再次,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依据信号和辅助系统,对电力运行的现场进行操作。在电力运行中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事故,保证电力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后,依据变电站监控功能,可以对变电站的设备以及工况进行全面的掌控。这样就能够对电力公司的重点设备以及工作程序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做到实时巡视,促使电力运行工作稳步开展。另外,无人值班模式可以根据调整无电压管理模式,对其进一步使由点及网的共跟那个调整和电压控制,促使其得到强化,保证电网各项功能在监视的情况下,运行水平获得相应的提高。

3 无人值班模式的优化设计

所谓的无人值班模式其实就是指不需要固定值班人员直接参与到日常监事与操作的变电站。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上级调度或者集控站,应用自动化设备来完成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针对无人值班运行管理,笔者认为其设计模式可以依据这几种情况来实行。

3.1 综合自动化简易模式

综合自动化简易模式并不是完全综合自动化模式的一种简化模式。变电站在完全自动化系用的情况中,通常会有两层。即间隔层与站控层。间隔层的配置通常是由一次设备所决定。一般都是分散与集中不知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应用。每个间隔设备彼此都是相互独立完成保护以及测控功能,同时还能够在变电站内应用太网、总线网以及中央处理单元对互联网进行操作。而站控层的构成主要有中央处理单元其实也就是总控单元、监控系统以及调度通信单元。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维护以及控制整个变电站,实时处理和采集数据量、脉冲量、模拟量以及开关量,同时依据通讯系统的相关要求,将各个上级系统的命令进行传达,实现对间隔层的管理,以及下部命令。综合自动简易模式在站控层上与完全综合自动化模式相同。两者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间隔层方面。综合自动化建议模式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变电站一次和二次都需要采用交流操作模式,并且还不应当设立直流电源,通过使用UPS作为其后备电源。35kV和10kV都是户外的不止模式。在其出现故障的过程中不需要依赖二次系统实现故障切除与重合功能。这种优化设计模式在应用了交流操作模式,可以节约投资,同时施工较为方便,缩减了变电站内电缆的铺设[4]。但是,这种优化模式可靠性较低。

3.2 完全自动化模式

完全自动化模式主要就是将一套完整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代替常规变电站中的二次保护、信号报警、测量设备以及控制等功能。变电站运行此种模式需要设立专有的直流系统。同时所有的二次设备都采用了智能设备。在此过程中应用网络通信模式与总控单元进行连接。利用总控单元可以实时采集和处理相应的数据,并根据规划要求,将其各个上级调度的命令进行上传。实现对间隔层设备的管理。全综合自动化模式采用的是分层分布结构模式,同时在模式的关键设备上采用双冗余设备与之相互匹配,进而能够满足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在变电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全自动化模式已经能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模式适用于电网运行中重要位置的35kV及以上的变电站。这种运行管理模式具有极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5]。

4 结语

总之,在此过程中针对变电站运行的具体情况与用户用电的实际需求,改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电力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运行中效益的获得。笔者针对变电站运行的特点提出几种优化模式,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杰.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继电保护工作创新思路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23-24.

[2]傅振宇,陈丽娟,郭赈夏,等.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试验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55-56.

[3]黄集贤,陈旋.集中控制下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的探讨[J].广西电力,2013(2):89-90.

[4]李绍梅.变电站在线监控无人值班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41-42.

[5]焦颖,刘昱,隋海,等.农村电网中变电站“五遥”系统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10(1):84-85.

作者简介:张智(198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变电站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超高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220kV户外变电站接地网的实用设计
变电站,城市中“无害”的邻居
移动式变电站之应用
基于220KV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