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正交试验研究*
2015-03-26杨华山刘和鑫洪文强田文祥
杨华山,刘和鑫,洪文强,田文祥,陈 兴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2)
20 世纪30年代,Purdon 等研究发现,NaOH 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可起到催化剂作用,加速水泥的硬化,“碱激发”理论自此被提出。20 世纪50年代,碱激发胶凝材料由前苏联基辅建筑工程学院的V.D.GLukhovsky 教授研制成功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也相继开展了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相比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能耗大,污染环境且性能不足的缺点[1],碱激发胶凝材料具有水化热低,早强性好,强度高,耐久性好[2,3],利用废弃矿渣,保护环境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干缩大[4-6],硬化速度快[7]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与应用。碱矿渣水泥是以工业矿渣为固态分散相,用碱组分激发而成的一种碱性胶凝材料。然而,随着碱激发胶凝材料中各组分的掺量的改变,混凝土的强度会相应发生改变。本文以正交试验的方式,主要研究配置参数Ca(OH)2,CaSO4·2H2O,硅灰3 个因素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
1 试 验
1.1 试验材料
(1)矿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GBFS)S105,其XRD 图像见图1。可以看出,其在2θ=22°~38°范围内存在较宽角度的驼峰状突起,这是长程无序的玻璃态特征的表现,说明此矿渣中存在大量的玻璃相及小晶相活性物质[8],而矿渣玻璃体是矿渣活性的主要来源[9]。
图1 矿渣的XRD 图像
图2 硅灰的SEM 照片
(2)Ca(OH)2:采用分析纯化学试剂Ca(OH)2。
(3)CaSO4·2H2O:采用分析纯化学试剂CaSO4·2H2O。
(4)硅灰:硅灰采用化学试剂SiO2。其SEM 照片如图2,硅灰颗粒形态以球形颗粒居多,比表面积大,其主要成分为活性SiO2。
1.2 试验方法
(1)试验对Ca(OH)2,CaSO4·2H2O,硅灰3 个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每个因素选取3 个水平[10],采用L9(34)正交表,其因素与水平的安排如表1 所示,试验指标是矿渣水泥净浆7d 及49d 抗压强度,试件尺寸为40mm×40mm ×40mm。以此分析各因素对碱矿渣水泥净浆的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及显著性,进而确定最佳配合比。
(2)为了研究矿渣的水化机理,将矿渣置于Ca(OH)2饱和溶液中标准养护28d 和90d 后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的变化。
表1 因素水平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 所示;水化至28d 和90d 龄期的胶凝材料的SEM 照片如图3,图4 所示。
表2 L9(34)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图3 样品的SEM 照片(28d
图4 样品的SEM 照片(90d)
2.2 结果分析
2.2.1 宏观分析:(1)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如表3、表4、表5 和表6 所示。
表3 7d 极差分析结果
表4 49d 极差分析结果
表5 7d 方差分析结果
表6 49d 方差分析结果
(2)由表3 可以得出,对于胶凝材料7d 的抗压强度,由于材料强度还未充分发展,试验误差的极差大于试验因子,但亦可由相对关系得出各影响因素顺序为:CaSO4·2H2O 掺量→Ca(OH)2掺量→硅灰掺量;其中又由表5 分析可知,对于7d 抗压强度,CaSO4·2H2O掺量的影响较其他2 个因素更为显著,Ca(OH)2掺量和硅灰掺量对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不大。
(3)由表4 可以得出,对于胶凝材料49d 抗压强度,各影响因素顺序为:Ca(OH)2掺量→CaSO4·2H2O 掺量→硅灰掺量;其中又由表6 分析可知,对于49d 抗压强度,Ca(OH)2掺量对材料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CaSO4·H2O 掺量和硅灰掺量对胶凝材料强度影响很小。
(4)各影响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趋势如下图5 所示。由图像可知,配制碱激发胶凝材料时,最佳配合比为A2B2C2,即Ca(OH)2掺量为8%,CaSO4·2H2O 掺量为3%,硅灰掺量为3%。
图5 各影响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趋势
2.2.2 微观分析
实际上,玻璃态的矿渣并不具有单独硬化功能[11]。矿渣的水化,首先在玻璃体的表面进行,然后逐步向内部扩展[12]。在碱性的氢氧化钙溶液环境下,玻璃体表面的Mg2+、Ca2+等离子吸附碱溶液中的OH-、H+等离子,后者与玻璃体反应,形成氢氧化物,因此,玻璃体表面结构遭到破坏,但与此同时,这种破坏又可促进粒化高炉矿渣的水化不断向深部发展。一方面,由于玻璃体表面受OH-破坏后,连续相的富钙相玻璃体为高浓度的OH-破坏了的表面结构而进入矿渣内部形成了必要的通道。由此促使了Ca2+与OH-和Na+等离子进行置换反应,使玻璃体的网络结构遭到破坏而分散溶解[13]。具体反应式如下所示:
而Ca(OH)2沉淀在溶液中存在一个平衡浓度。另一方面,碱性溶液水化生成的硅酸Si(OH)4是具有活性的二氧化硅,可与浆液中的Ca(OH)2生成C-S-H凝胶。但又因为C-S-H 凝胶浓度远小于Ca(OH)2的浓度,所以C-S-H 凝胶的存在又破坏了Ca(OH)2的多相离子平衡,使溶液中Ca2+离子浓度下降,即又促使Ca(OH)2晶体不断溶解。两种反应同时进行,不但使玻璃体分解,加速OH-离子由玻璃体表面向内部扩散使水化反应持续进行,同时使Ca(OH)2晶体数目降低,直至全部耗尽[13]。从而使胶凝材料更加紧致密实,融合成统一的组织结构,试验结果即表现为其抗压强度的增长。
当反应进行到第28d 和第90d 时,分别对试验样品进行SEM 成像分析,得到SEM 照片如图3、图4 所示。由SEM 照片可知,当水化反应进行到第28d 时,粒化矿渣大部分均已发生水化,然而反应进行程度不深入,生成的C-S-H 凝胶附着于玻璃体表部,玻璃体的颗粒状态仍较为明显,组织结构联系搭接不显著,此时对应的胶凝材料强度较低;当水化反应进行到第90d时,由SEM 照片可明显看出水化反应已经进行到玻璃体的深部,粒状高炉矿渣的球状形态已不易辨认。反应生成的C-S-H 凝胶相互搭接融合,形成整体组织结构,凝胶材料高度密实,此时对应的抗压强度很大。以本试验所测试的强度进行数据分析,在最佳配合比A2B2C2时,对应的强度为:R7d= 29.6MPa,R49d=50.9MPa,可见,在第7d 时,水化反应进行程度较低,水化生成的C-S-H 凝胶搭接不牢固,进而引起胶凝材料强度低;而对于当水化反应进行到第49d 时,水化生成较多的C-S-H 凝胶,且其相互搭接融合,形成整体的组织结构,对应的胶凝材料强度较第7d 时有较大幅度提升。
3 结 论
(1)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化初期,CaSO4·2H2O 掺量对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强度影响起较大作用,其次是Ca(OH)2掺量的影响;而随着水化反应进行程度的不断加深,Ca(OH)2掺量逐渐取代CaSO4·2H2O 掺量,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
(2)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强度达到50MPa 的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具体配合比,即Ca(OH)2掺量为8%,CaSO4·2H2O 掺量为3%,硅灰掺量为3%。
(3)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增长来源于矿渣中玻璃体与碱溶液的反应。随着时间的增长,反应不断由矿渣表面向矿渣颗粒深部进行,且随着反应的不断深入,浆体中的Ca(OH)2晶体不断被消耗,而C-S-H 凝胶不断生成,生成的C-S-H 凝胶相互间搭接融合,形成整体的组织结构,使胶凝材料不断密实,强度逐渐提高。
(4)碱激发胶凝材料可以消纳大量积存的工业矿渣,节约水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水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而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生产不会产生CO2,在建筑生产中推广使用碱激发胶凝材料亦可保护环境;另外,碱激发胶凝材料具有早强的性质,其7d 抗压强度就达到了R7d=29.6MPa。因此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材料。
[1]杨南如.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型胶凝材料[J].建筑材料学报.1998(01):21-27.
[2]Roy D.Alkali-activated cement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2):249-254.
[3]杨南如.碱胶凝材料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Ⅰ)[J].硅酸盐学报.1996(02):209-215.
[4]Collins F,Sanjayan J G.Strength and shrinkage properties of alkaliactivated slag concrete containing porous coarse aggregat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4):607-610.
[5]Bakharev T,Sanjayan J G,Cheng Y B.Alkali activation of Australian slag cements [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1):113-120.
[6]Collins F G,Sanjayan J G.Work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kali activated slag concret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3):455-458.
[7]杨长辉,蒲心诚.论碱矿渣水泥及混凝土的缓凝问题及缓凝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6(03):68-73.
[8]唐明述,袁美栖,韩苏芬,等.钢渣中MgO、FeO、MnO 的结晶状态与钢渣的体积安定性[J].硅酸盐学报.1979(01):35-46.
[9]袁润章,高琼英.矿渣的结构特性对其水硬活性的影响[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01):7-13.
[10]董如何,肖必华,方永水.正交试验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103-106.
[11]杨南如.碱胶凝材料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Ⅰ)[J].硅酸盐学报.1996(02):209-215.
[12]矿渣玻璃体分相结构与矿渣潜在水硬活性本质的关系探讨_徐彬[J].
[13]孙家瑛,诸培南,吴初航.矿渣在碱性溶液激发下的水化机理探讨[J].硅酸盐通报.1988(0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