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怎样排佛

2015-03-26

南方周末 2015-03-26
关键词:儒家思想韩愈欧阳修

王东杰

自韩愈以来,自居正统的儒者,无不以排斥佛、老为己任。但怎么个“排”法,也有不同。韩愈的名言是:“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导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具体而言,有两方面。一是禁佛:严令僧人还俗,烧毁佛教经书,拆掉寺庙以供民居;二是兴儒:宣扬儒家思想,使人民各得所养。用今天的话说,前者是消极措施,后者是积极措施。惟思想竞争,关键还得落到实处,若不解决民生疾苦,空言也是无益。故韩愈这么一大套中,就以“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几个字最为实在。此外,在韩愈眼中,佛儒此消彼长,难以共存,禁佛还是兴儒的前提:佛教不塞止,儒家便不流行。韩文公对儒家信心如此不足,一旦挑明,岂不令人尴尬?

当然,唐代以来,佛教势力强盛,确是事实。北宋张方平有句话,常为学者引用:“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欧阳修也说:“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不过,他认为这不表明佛教“不可去”,而是排佛者的方法不对头。好比医生治病,应先搞清“其病之所自来”,对症立方,才有收获。“病之中人,乘乎气虚而入焉,则善医者不攻其疾,而务养其气,气实则病去,此自然之效也。”人体虚弱,即为疾患所乘,故良医应考虑如何使病人身体强壮,虽不“治”而病自去;若体质不改,则前病去而后病来,劳扰不休,总有废医兴叹的一天。欧阳修认为,佛教西来,即是乘了中国王政衰歇、礼义废绝的空子,这才是“受患”根本。故“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

欧阳修的论证,从今天看,当然也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不过,若我们取法其意,这段话实在可圈可点。他的关注点有和韩愈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注意到改善民生的重要;他和韩愈不同处,则是他并不认排佛是兴儒的前提,相反,若真践行王道,佛教的吸引力自然下降。因此,消极措施不若积极措施,空谈思想竞争,不如切实推行善政。显然,欧阳修对儒家的信心实际比韩愈大得多,方案亦更高超,故罗大经说,此论一出,韩愈之说“几废”。

欧阳修的立论根植于儒家思想中一个古老主题。《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与他人交往出了问题,不是忙着指责人家,而是先反省自己。一个人自身的正直才是其吸引力的源泉。此言还可继续追溯到孔子“为仁由己”的观念,都来自儒家把个人道德完善视为社会秩序基本动力的思路。欧阳修则将此思路扩大至不同思想体系的竞争中,和孔孟一脉相承,而心境廓达,尤觉后来居上。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真有自信者不会浪费精力,怨天尤人。毕竟,指责别人,自己并不就会强大。若已掌握终极真理,更可彰显宽宏气量,令人如沐春风,自然近者悦服远者怀,从功利角度讲,也是最优方案。

照此思路,欧阳修的观点还可超越。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宋代兴起的“新儒家”得益于佛教甚多:一是佛教的兴盛激发了儒家的竞争力,使其进入过去关注较少的宇宙论、心性论领域,提出一套自成系统的讲法;二是它有效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发挥,将其转换到人伦社会这一儒家最擅长的层面,既超出对手,又提升自身。相反,佛教反而丧失了理论独特性,此后声光黯淡,再无创造性的大思想出来。清代汉学家常好说,宋儒着力发挥的“理”“性”等概念,在先秦著作中并不重要,或意思有差。诚然如此,但若从儒家思想发展的长时段看,宋儒的做法也恰是其贡献所在。明乎此,再看宋儒的排佛论,不由得让人发生另一种感想:“异端”不但不必排,实际也不可排;当初若真把佛教拒于国门之外,理学思想本身就无法出现,遑论其他?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韩愈欧阳修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勤奋的欧阳修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欧阳修拜师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