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2015-03-26沈思远
□文/沈思远 谢 虔
(1.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而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最早和最成熟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区,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体,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中国活跃经济地带的核心区域,其每年创造的GDP 占将近全国的1/4。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加速,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中心区域繁荣发展的表象之下却隐含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忽略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区域产业集聚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共享促进了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互动效应的发生,这种影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还是缩小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二、研究对象说明
(一)城乡居民收入。就是城乡居民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现期收入的总和,分为纯收入和毛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高,则购买力强,反之则弱。
(二)产业集聚。就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产业集聚最主要的动因是企业对外部经济性利益的追求,而企业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化劳动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在劳动力自由流动、规模经济、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共享劳动力市场而获得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区位优势等向心力和公共物品的相对稀缺形成的“拥挤效应”等形成的离心力的相互较量决定了产业的地理集聚。
(三)长三角区域。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2014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长三角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的经验显示,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方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较快,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方,也是经济相对较活跃的地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等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产业聚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根据《2015年上半年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长三角核心区16 个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2,676 元,增速均值为8.0%,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11,979 元,增速均值为9.4%,较上年同期回落了1.4 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了0.5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9∶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1 可以看出,长三角核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从16 个城市看,上半年12 个城市城镇居民收入超过两万元,12 个城市农民收入超过了万元,总体呈现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特征。(表1)
四、产业集聚对长三角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在适度的范围内,提升地区的集聚水平不仅能够加快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也能够使得该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改善。产业集聚对于长三角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资水平。伴随着产业的地理集聚,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越来越替代早期的所有制之间的流动而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特征。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存在正相关性,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其他地区劳动力的流入,而其他地区劳动力的流入又进一步加强了集聚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劳动力是所在企业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而产业集聚的共享劳动力市场发挥了外溢渠道作用,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率会刺激提高工资吸引当地其他企业的工人,而原有企业为了减小劳动力流动的概率也会适当提高工资,也就是说,具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更有优势。
产业集聚能带来具有特定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共享,使得集聚地企业之间的劳动力更加匹配,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工人工资的上涨。产业的地理集聚能通过劳动力的专业化及企业和劳动力技能的匹配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对工资产生向上的推力。技术和知识往往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实现的,使用相关技术的企业越集聚,越容易发生技术和知识外溢,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为企业提供提高工资的动力。
(二)规模经济。相同的企业之所以选择聚集在一个区域,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的作用力。市场规模的大小如地区人口资源等因素决定产业集聚的区位,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对产品的数量和产品的多样性需求更大,企业的生产也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该区域的企业能够降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中间产品、赢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从而使得该区域的城乡居民获益;反之,企业分散区域的居民很难享受到这种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三)运输成本。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方便了远程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也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在社会生产的重要位置,然后由于许多复杂的商业活动并不能被完全的信息化,使得信息技术无法轻易改变产业地理集聚的内在规律,产业集聚有利于集中供货,减少了库存以及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从而拉大了与因产业分散而带来运输成本增加区域的发展差距。
五、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使得集聚区具有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吸引人才资本和其他资本向本区域流动,形成资本集聚,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促进集聚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外围区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牵引作用,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产业集聚区流动,促进城镇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产业集聚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散,辐射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表1 2015年上半年长三角核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
(一)城市产业集聚战略聚焦:适度发展城市产业集聚规模,优化产业集聚结构。产业集聚对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带动影响存在一个最优浮动范围,集聚水平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均不利于经济发展,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长三角地区部分中心城市的集聚水平已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集聚所带来的拥挤效应大于其规模效应,进一步的集聚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应适度控制这部分城市的产业集聚水平,将产业集聚优化升级作为这些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从扶持创立产业集聚区的品牌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产品差异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强产业集聚区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
(二)农村产业集聚战略聚焦:鼓励和扶持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
1、制定农村产业集聚区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产业集聚区建设,如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彻底清除阻碍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给予企业税赋减免政策优惠,对符合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可在税收上进行优惠或减免,吸引其进驻农村产业集聚区;出台土地优惠政策,对那些发展形势较好的、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用地方面可优先考虑;设立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农村产业集聚区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2、增强农村地区产业空间转移的承载力。除了政府的这些扶持政策,农村地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产业空间转移的承载力,如建设通畅的交通网络,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企业在农村集聚提供便利性。此外,农村地区应选择发展特色产业,与城市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互补或梯度发展,避免因产业结构趋同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重置浪费和恶性竞争。
3、吸引人才集聚。人才资源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兴衰,人才集聚将带来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更快地推动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与长三角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引进农村产业集聚区稀缺人才,引导鼓励各类人才向农村产业集聚区流动,以人才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村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谢里.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
[2]黄国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15地级市的实证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3]蔡武,陈望远.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