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2015-03-26初可佳陈晓亮周建波
初可佳,陈晓亮,周建波
(广东金融学院 a.保险系;b.工商管理系,广州510521)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现在尚未有定论,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还处于持续演进中,其对传统金融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使得内涵与形态都存在延伸的空间[1]。一般来讲,将金融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称之为“金融互联网”,而把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才称之为“互联网金融”[2]。这种划分方式,强调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的主体特性,即参与者是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金融机构,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天生有着“渗透者”“挑战者”或者是“颠覆者”的意味。虽然这种划分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限定较窄,但却能更聚焦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因而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向金融行业渗透并发挥类似传统金融功能的一种新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产品、电商平台小额贷款、P2P平台与众筹等,其不是一种脱离金融本质的全新金融范畴,而是互联网与金融交叉结合后的产物。
2013年被视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标志事件为余额宝在货币基金市场所创造的“奇迹”。目前,余额宝的规模已突破5 000亿元,用户数超过8 100万,其对接的天弘基金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货币基金。余额宝通过改变大众账户余额的存放方式(购买货币基金),汇集一起与商业银行进行重新议价,从而大幅提升了余额存款的利息收益。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商业价值的创造,让以其为代表产品的互联网金融开始真正被大众所关注与认可。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主要源于两个背景:一是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之伴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天然的发展空间,比如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贷款;二是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商业模式的限制,存在某些金融服务供给上的缺失或者不足,需要有其他替代供给,以使互联网金融获得发展空间,比如,碎片化(余额)理财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实是个渐进的过程。金融服务需求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但由于这种供给存在一定的专业性,使得互联网金融最初只是在某些领域凭借天生属性而获得生存空间,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随着电子商务兴起所带来的支付需求而蓬勃发展。同时,当互联网发展到WEB2.0阶段时,更强调基于互联网平台用户之间的直接互动,而其应用于资金融通领域,就是P2P等“用户对用户”的直接融资模式开始初现端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并没有涉及金融的核心环节,即风险控制的方法与体系[3]。
一些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积累大量商户的交易信息后,开始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从而可以批量低成本开展信用贷款业务,这使得电商供应链上的小额贷款业务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与之类似的是,P2P、众筹等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互联网保险公司也逐步基于大数据提升了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通过建立全新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化运作。最后,在通过第三方支付积累大量用户的虚拟支付账户后,基于金融机构对“长尾”客户碎片化理财需求的忽视,互联网企业开展了各种“宝”的理财业务,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对以上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发展路径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其更多体现为一种自发性,源于线上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只是满足了互联网应用的某些衍生需求,并没有在风险控制上有所突破。而在第二阶段,互联网金融则是主动向传统金融业进行渗透甚至挑战,其基于对用户交易信息的大数据分析以及虚拟账户的广泛使用,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金融范式的颠覆。正因如此,学界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对两者未来的竞争态势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考察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对行业的影响应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商业模式是否更好地履行了行业功能,简单讲就是效果问题;二是实现功能的成本是否降低,也就是效率问题。基于此,我们以下将考察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在进行金融功能履行时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对两者未来的竞争态势做出判断。
现代金融系统有着六项基本功能:支付与结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财富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4]。在这六种职能中,前四种是核心职能,后两种是附加职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实务发展主要涉及对支付结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三种核心职能的履行,以下将对其效果与效率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支付清算的补充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是源于传统金融线上支付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功能不足。以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电商第三方支付,主要是为了应对传统线上支付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钱货当面两清”的问题,其通过虚拟账户延迟支付的方式,解决了网络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此外,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账户也与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合作,通过整合其支付网关接口,实现了“网上的银联”功能。对于各个商家也是如此,支付平台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接入服务。正是基于这种支付平台,银行和商户之间不需要直接一对一开设支付网关接口,由此不仅节省了大量成本,也使得支付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整体而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在电子商务领域拓展了对传统支付结算功能的应用边界,也使得线上支付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事实上这种效率提升也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延伸到线下)。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购物的场景下,实现了传统线上支付方式未能实现的功能(效果),且支付效率更高。
随着电商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在支付领域(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会被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颠覆,银行资金账户将会沦为资金通道[5]。相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线上支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由于更注重快捷与便利,在安全性上是存在明显差距的,而这确实对用户虚拟账户造成了威胁(现已发生多起因支付而账户被盗的事件)。正因如此,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实质上是针对某个细分市场(网上购物)而突出某项功能的特定产品,无论是监管层的要求,还是现有实践都聚焦于“微支付”,而这就决定了互联网虚拟账户不可能颠覆金融体系中原有的支付格局。事实上,随着商业银行网银的发展,其支付的便利性也在不断提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其实只是体现了一种新的专业分工,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更充分、更高效地实现支付功能。
(二)互联网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创新
传统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是资金融通,一般通过金融中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资源配置的实现模式上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小额贷款的模式、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P2P和众筹模式来实现。
1.互联网小额贷款间接融资模式。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上是存在功能不足的。这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现有商业模式下,难以将小微企业融资作为重点市场,即便勉强作为目标市场之一,也受制于风控方式的不匹配(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要风控手段,但小微企业却少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能覆盖的客户范围较窄。针对金融服务的功能缺位,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用贷款模式,规模化地开展了小贷业务。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积累大量小微企业在线交易信息后,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信用评价,并通过大数定理(批量发放、分散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电商小贷扩充了现有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使得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得以改善,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大数据的利用,可以做到批量化、低成本操作,最终实现更好的效果与更高的效率。传统金融机构想进入该市场领域,也只能通过与拥有数据基础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由于互联网小贷现在主要针对互联网小微商户,其进行风控的基础也是基于商户的线上交易信息,尚没有针对其他更广泛用户(包括个人消费者)的较为可靠的信用评估能力,所以不具备向其他领域拓展的能力,这就使得它对传统金融短期内难以造成实质性影响,更多可被视为对传统金融空白的一种补充。
2.互联网 P2P和众筹等直接融资模式。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在模式上是具有颠覆性的,它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金融中介的作用,通过全新的风控方法(比互联网小贷更进一步的是兼顾了风险分散)履行了资金融通功能。它们不仅仅在贷款端面向“小微”,在融资端同样面向“小微”,资金融通的双方都属于传统金融服务范围之外。事实上,P2P、众筹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类似于无中介的直接模式,最大限度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使得普惠金融存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面向“长尾”顾客,力图弱化(金融)中介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其效果与效率都是有颠覆性的,传统金融在这一领域无法企及。如果P2P、众筹等直接融资模式能够真正建立起更为成熟的风控模式(比如中国的绝大部分P2P由于担保机制的引入,实质上并没有完全分散与转移风险),它们将可能深刻改变大众的投融资方式,从而在未来对传统金融的零售业务产生深远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促进
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发展出来的功能,属于基础功能之上的衍生功能。互联网金融在实现金融财富管理(或者说风险配置)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这是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可及性以及便利性,可以通过平台化的运作,低成本地面向大众提供标准化的理财产品,这无论对于提升理财服务覆盖的人群范围,以及资金类型(比如,账户余额也可以通过余额宝进行理财),还是对于降低服务实现的成本都十分有利。之前金融机构提供理财服务,主要是依托商业银行实体网点予以开展,销售成本相对较高,覆盖范围存在物理限制,从而更倾向于高净值客户。
很显然,互联网理财渠道的发展将会对作为传统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商业银行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否意味着很强的替代性呢,可能并非如此。首先,财富管理服务天生需要一定的个性化,特别是针对高净值客户,“人”相对于“平台”更容易得到认同,实现更好的服务体验;其次,由于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更适合某些特定类型较为简单的理财产品,这就使得渠道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在考察现在主流的、面向碎片化理财需求的“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时,会发现其类似于一个可以随时赎回的货币基金,除非其一直维持较高收益水平(货币基金本身就是收益率偏低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因为中国金融系统的某些扭曲而获得了阶段性高收益),否则(小规模)余额理财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终究有限。总而言之,互联网理财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类似,可以在某个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完全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并不可能,仅可以构成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一个补充,从而使其功能履行更为完整。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无关紧要或者是完全颠覆。长期来看,两者的竞争态势可能是,某些领域互联网金融逐步占据主动(小微贷款业务),某些领域两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还有些领域银行依然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财富管理)。值得明确的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介入,金融行业的分工将更为专业,金融效率会得到有效提升。
[2]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依然是2016年SSCI社会科学1区的重要刊物,鉴于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本论文将其保留作为参照。
四、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中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已有的模式还未成熟,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形态也未成形。在理论上推测互联网金融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思考逻辑应当是先识别其在某些领域相对于传统金融存在的优势,进而通过竞争进一步突破,以形成新的格局。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在小微信贷的风险控制方法、快捷微支付、碎片化理财等方面,通过与传统金融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与更高的效率,那么,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定是进一步依托这些核心优势,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
(一)风控技术的大数据化
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金融服务领域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一定是通过非传统的方法实现了有效的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基本趋势,应当是在风控方法上的别具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社交网络的非结构化大数据(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生活信息等),另辟蹊径解决融资融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成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实现由传统实物抵押向虚拟信用抵押的转变。这种大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用风险,并通过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全程、动态跟踪,体现出更精确的风险识别与反应能力。
随着这种风控方法的成熟,互联网金融将解决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介入“长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的问题,实现良好风险控制下的低成本(批量)操作,并扩展现有金融市场的边界。可以预期,未来在资金融通领域,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在三个方面获得突破:一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开设银行,通过存款业务解决放贷资金来源问题,小额信用贷款在规模上将获得跨越式发展;二是P2P平台将不再是依赖担保机构进行风控(实际上是风险转移),而是通过自有或者外部信用评估模型将贷款风险量化,资金提供方根据这些风险信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以及收益预期做出贷款决定,从而能够在P2P平台上真正实现“无中介”直接融资;三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可以成为第三方信用征信机构,通过基于在互联网获得的海量数据,以及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评估与定价服务。
在“风控技术”大数据化的推动下,未来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小贷、P2P小额贷款、众筹等业务将真正获得发展契机,其在金融系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核心即在于风控技术的创新,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谁能够在风控技术上真正实现突破与成熟,谁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二)服务方式的移动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方向。通过向移动互联网的转移,扩大市场边界、提升顾客体验成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核心,这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如此。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基础主要还是基于PC端,但随着客户接入互联网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移动终端,互联网金融事实上赢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提供金融服务将更为便利(依靠手机终端可以实现服务抵达的随时随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进一步弱化。
未来第三方支付将通过手机支付的方式,使得虚拟账户的支付范围逐步拓展到线下,涵盖更多生活场景。一旦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能够通过移动端大范围覆盖线下交易,那么将使得互联网虚拟支付账户能够真正切入用户生活的各个细节,这一方面可以使得虚拟账户的支付功能边界得到极大扩张,有利于互联网虚拟账户很大程度上取代现实生活中的钱包,颠覆人们传统小额支付习惯;另一方面,虚拟账户将掌握更为完整的用户交易信息,有利于用户征信的大数据积累,使得个人信用评价能够从线上拓展到线下,构成更为完整的信息闭环。
总而言之,服务手段的移动化是互联网金融扩大服务的边界,以及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必然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主要针对的长尾市场更是如此(单笔金额小、用户数量大)。对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积极拥抱“移动化”趋势,尽可能发挥“移动化”带给互联网金融的种种便利,将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完善用户体验,进而蚕食传统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
(三)服务载体的平台化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基因提供金融服务,因而其发展脉络必然会沿袭着互联网发展的已有路径。现阶段,互联网被证明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即是搭建平台,通过对巨大流量的变现而获得商业价值,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而对于传统金融业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走综合金融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面向客户提供整体化金融解决方案成为竞争的关键。正因如此,汇合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共同趋势,未来互联网金融很可能呈现出通过平台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金融综合平台上,整合了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同产品(既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P2P、众筹等特色产品,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依据其自身优势开发的各种基金、保险、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等),从而能够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传统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可以在平台上得以实现,只是服务于不同项目风险的资金需求者,以及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提供者。金融的支付结算、资源配置、财富管理、风险定价等核心职能都将包含在内,大量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集合,在信息更为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平台上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金融平台将会类似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其核心在于包含诸多内容的金融生态圈培育,通过制定与维持良好的交易规则与秩序,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平台的共享性、便利性与透明性,对于各种金融创新的包容与接纳,将使得资金配置的门槛大大降低,而这在中长期会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及移动终端,互联网金融平台完全可以以虚拟账户为基础,通过用户个性化需求识别,利用移动终端与用户进行精确互动,从而为其提供定制化一站式金融服务。这就使得平台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金融产品渠道平台存在,而且是有效连接用户需求与产品供给的信息通道,其有着清晰的需求导向能力,以及订制产品能力,可以大大提升未来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一旦这种大而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那么对于绝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根据自身特点在这个生态链中确立自身价值,积极参与更为细致的专业分工将成为必然选择。此时,用户都处于同一平台上,完全市场竞争成为唯一竞争方式,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谁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客户需求,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要点[EB/OL].(2014-03-10)[2014-12-09].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dsfzf/20140310/011018453738.shtml.
[2] 贾甫,冯科.当金融互联网遇上互联网金融:替代还是融合[J].上海金融,2014,(2):30-35.
[3] 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40-56.
[4]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2):29-31.
[5]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