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改革的方法论
2015-03-26张峰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新常态下改革的方法论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各种内、外矛盾逐渐显现,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改革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才能实现发展的新突破。这些方法包括: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顶层设计;既要增长效率,更要促进公平;既要市场配置,也要政府调控;既要改革发展,也要稳定;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全面统筹;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等等。
新常态;改革新阶段;方法论;顶层设计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三十余年的高速、稳定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近75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外汇储备达到3.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钢铁、煤炭、水泥等200多种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改变。从内部环境来看,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贪污腐败迭出、利益格局固化、房价上涨过快、社会不公平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文化影响力小、社会保障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外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减少。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方法论是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办法、指导思想。改革的方法论是在改革过程中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而必须坚持的途径、方法和原则。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新常态下,要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一、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地推进改革。而当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就应该进行统筹规划,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如同过一条大河,都是要到达一定的目标。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等的全面发展,过河的目的是走到对岸。人们从一个地方出发,最后到达目的地,中间要经过一定的路程。在有路可走的情况下,人们沿着道路前进,由于前人已经走过,没有什么危险,可以顺利地前进。但在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大河,水深不可测,要想到达理想的彼岸有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一下子跳进河中,如果水浅则可以顺利地到达对岸,而如果水深不可测、水流湍急,充满暗流和漩涡,则有可能被水卷走,最终无法到达目的地;第二种办法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向前试探,如果没有危险,则慢慢往前进,如果水深危险,则可以扒住石头往后退几步,寻找另外的过河地点,经过不断摸索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第三种办法是建一座桥,从桥上走到对岸。但是建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必须建立在对水深等具体情况有着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改革的过程也像过大河。由于中国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具体道路可以遵循。改革也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激进式的改革,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国家的政策,力图短时间内快刀斩乱麻,达到改革的目的,或者称为“大爆炸式改革”,前苏联就是借鉴了新自由主义所开出的药方,试图短时间之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等所谓“华盛顿共识”的方式进行改革;第二种改革的方式是渐进式的改革,或曰“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由于改革没有经验可以照搬,只能首先在小的范围内试点,慢慢摸索,试点成功后再推广。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这种改革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改革的稳定性。第三种则是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设计改革,统筹谋划,推进改革健康、快速的发展。
在过河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可能有许多石头可摸,通过摸着石头试探深浅,不断前进。但是随着不断前进,前方的石头可能越来越少,最终没有石头可摸,这样就进入了过“深水区”。如果能够顺利渡过“深水区”,则可以达到目的地,否则可能半途而废。在改革过程中,开始的时候可以不断地摸索,寻找容易的突破口,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避开一些敏感、困难问题,不断地深化改革。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无法回避困难,只能往前推进的时候,就进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如果能够越过改革的“深水区”,则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改革的目标。如果跨不过改革的深水区,则在原地徘徊,甚至退回原点。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体实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房价调控难度加大,贪污腐败问题严重,经济对外依赖度高,垄断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与政府职称缺位并存,群体性事件多发等等,改革的红利日益释放殆尽,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
在过河过程中,遇到“深水区”,前方已经摸不到石头了,就应该“铺路架桥”,这样才能到达目标。在改革过程中也应如此,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寻找突破口,遇到硬骨头就躲过。这样可以释放经济的活力和发展的能量。当改革的红利释放殆尽时,就应该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这样才能顺利渡过改革的深水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作支撑,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已有条件进行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以更好地渡过改革的深水区。
总之,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在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好地统筹规划,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结合的。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1]
二、既要增长效率,更要促进公平
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人均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仍然很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中国仍然有9800万的贫困人口。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国需要不断发展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效率,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过分强调效率必然损害社会公平。而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不公平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等,社会不公平是引发社会矛盾、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过分注重效率会妨碍社会公平,过分注重公平会降低经济的效率。只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促进两者的相互协调。经济效率提高后会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更高层次的公平又将激发社会努力的动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与效率的互动。
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过分重视效率、忽视社会公平而导致的下层民众上升通道赌塞、收入差距拉大、钱权交易等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更好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既要市场配置,也要政府调控
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经济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计划经济则通过制订计划人为地配置生产要素和商品。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为制订计划受到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的滞后性、信息处理困难等因素的制约,制定出来的计划往往脱离现实,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即“政府失灵”。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运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吸收相关企业投入该项生产,从而会缓解供不应求的状况,促进商品价格下降。而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一些企业退出该种商品的生产,市场供应量减少,供求矛盾缓解。市场自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长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后,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失灵”的问题。随着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越来越突出,这些因素会导致“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自由放任的市场难以堪负资源有效配置的重任。而政府调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的缺陷。政府通过对垄断、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加以规制,可以有效规避市场的缺陷。但是如果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率,而且会造成寻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同时,国家逐渐减少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但结果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国家缺位,乡村水利供给严重不足。[2]因此,应该把市场的职能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尽可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地担负起责任。我国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市场中过度竞争与过度垄断并存。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加上市场法治不健全、道德体系不健全,市场处于恶性竞争状态;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处于行政垄断地位,对消费者收取垄断高价,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且发放垄断工资,加大社会收入差距。对于政府来讲,其越位与缺位并存:一方面,存在着于经济干预过多的现象,行政审批制度繁琐,政府收费项目多,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没有担负起其在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应该承担的公共职能。
四、既要改革发展,也要保持稳定
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改革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利益分配结构的调整,更加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动力,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进整体利益。改革的理想结果是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增进。然而,在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有的人利益得到增进,有的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利益受损分几种情况:一是过程的利益受损。改革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利益增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在改革的某一阶段,有的人可能利益受到损失;二是绝对利益受损。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相比改革前,有的人的利益分配绝对减少。这种受损就是绝对利益受损;三是相对利益受损。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所有的人利益都得到了增进,但是增进的结果不均衡,有的人增进的多,有的人增进的少。利益增进少的人会成为相对的利益受损者。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受损者会成为改革推进的阻力,影响社会稳定,阻碍改革,打乱改革的进程,甚至终止改革的步伐,这便是改革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如果改革超出了人们的可承受能力,利益受损者就会千方百计阻碍改革,甚至会打断改革的进程。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区分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的非正当利益应当坚决遏制,对于正当的利益受损应该予以适时、适度、适当的补偿。这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效率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并对正当利益的受损进行适当补偿,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3]
总之,在改革过程中打破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对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受损的正当利益进行适当补偿也是促进改革深化的重要措施。改革既要发展,也要保持稳定的环境。
五、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全面统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发展阶段,如果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会成为经济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障碍。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而导致腐败问题多发;文化发展缓慢导致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社会事业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生态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生态问题突出。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权力过大,就会导致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导致权力的寻租,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如果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积累,群体性事件多发,会影响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无法高效地发展经济;如果文化事业落后,则社会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从而影响经济更好地发展;如果生态问题突出,不仅人们生活质量受影响,生产也缺乏能源和资源,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都应该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发展的。[4]
对中国而言,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方面的问题。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全面统筹,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发展。
六、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看,发展有均衡式的发展和非均衡式的发展。均衡式的发展采取整体发展的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公平,但也可能会由于实施的范围大、空间大,从而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进而导致发展缓慢,离领先水平越来越远。另一种发展方式是非均衡式发展,也就是首先发展增长极,在增长点的带动下带动全局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如果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把资源平均分配到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则对任何方面来说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而采取非均衡的方式则可以集中力量,实现突破,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所以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重点突破的方式。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理论,即东部地区优先改革发展,西部地区要照顾这个大局;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后,东部地区支援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这是一种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全局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本质就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要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东西部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国共享改革的成果,需要“经济全国化”。增长极理论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由落后状态向某种发达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形式,而平衡发展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要求和所达到的结果。[5]在重点突破的同时,也要整体推进。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来说,同样也是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不忘重点突破。
从矛盾论的角度看,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而在全面改革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条件不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实现整体的发展。同时,矛盾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要重点突破,也需要注意矛盾的系统性。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程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既要整体推进,也要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由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推进。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一步实现整体突破。
总之,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改革过程中要强调改革的方法论,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原则,才能实现改革的突破。在改革过程中,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顶层设计;既要增长效率,更要促进公平;既要市场配置,也要政府调控;既要改革发展,也要稳定;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全面统筹;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J].人民论坛,2012,(9):28-29.
[2]罗兴佐,等.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6):24-26.
[3]张峰.产权残缺、制度变迁与利益关系调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2):20-24.
[4]吴瑾菁.“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57-162.
[5]任军.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7,(6):72-75.
(责任编辑:彭晶晶)
The Methodology of Reform in the New Normal Period
ZHANG Feng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3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Along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ing,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constantly appeared,China and world's Economy entered the New Normal period.At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China needs new kinds of methods to achieve a new breakthrough.These methods include:we both need the method of"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for the stones."and the method of top-level design,we both need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justice of social,we both need the market alloc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We need reform,development and we also need stability,we ne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we need co-ordinate of economy with other factors.We both need the whole advancement and the key break-through of development.
new normal period;new stage of reforming;methodology;top-level design
F011
A
1672-626X(2015)06-0014-05
10.3969/j.issn.1672-626x.2015.06.002
2015-1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790191)
张峰(1976-),男,山东泗水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