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兼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时期的内在联系

2015-03-26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李 跃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自2008年以来探讨中国经济奇迹成因的研究与分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课题。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将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因全部归结为1978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而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比如《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论中国经济之发展》[1]一书就是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认为,我们应该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放到1840年以来170多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去考察,才能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问题有一个更准确、更透彻的认识。世界计量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认为:“有必要采用一种长期的、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当代的中国。”[2]P1国外学者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历史长期进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的视角和方法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借鉴的。

一、近现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成功的原因

纯粹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理论分析之中,任何具体的和现实的市场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模式都是与某种具体的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相连而存在的。从市场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关系来看,自近代史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具体的和现实的市场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两大基本类型: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厉以宁关于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同)的起源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他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角度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从世界近现代史特别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与欧美、日本等国比较的角度来看,要解读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繁荣之谜,就需要弄清和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原生型的资本主义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于西欧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比欧美晚了约250年?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像日本那样的充分发展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比日本晚了约150年?为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既没有选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没有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什么1978年以后中国成功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并由此实现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

在封建社会甚至更早就有了商品经济,马克思曾指出,古罗马的商人资本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商品经济在宋代就有了飞跃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商品经济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不能与市场经济划等号,商品经济的历史只有进入到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才变成了市场经济。尽管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产生在中国,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在1978年之前“绝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1]P49。大量的史实资料和研究成果都充分证明,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一种经济成分,它发展微弱,历史也不长。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它的原始积累、资本积聚、以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诸过程。

如上所述,要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成功的原因,也就是要分析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二是为什么中国的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发展不成功。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于明后期,比起西欧来已晚了约两个世纪。尽管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却并没有自行转变为资本主义。关于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西欧而没有产生于中国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外理论界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多项研究成果的观点来看,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四个基本条件和因素:①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③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的建立;④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正因为只有当时的西欧社会同时具备了上述四大基本条件,所以资本主义只能最早产生于西欧。在上述四大基本条件中,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的建立。大量关于“李约瑟之谜”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解释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不能在中国发生的根源。厉以宁通过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原生型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只可能产生于西欧,而不可能产生于西欧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原因。综上所述,中国之所以不能产生原生型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对资本主义的产生来说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两大基本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的确立。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成功原因的研究和探讨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为什么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发展不成功?因为世界上除了西欧及其衍生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一些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日本、俄国、印度、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二战后的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或主动、或被动地先后走上了多样性的非原生型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在所有国家或地区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比较中,1949年以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不成功或者说是最失败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与同处东亚的邻国日本相比,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地走非原生型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却不能?

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外部原因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的外部侵入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中国资本主义成长的促进者,又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压迫者。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入既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中国封建统治,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分解,充当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3]P766;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愿意中国资本主义大发展而成为自己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除了通过侵略战争大肆掠夺中国财富(包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以外,还强迫中国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种种特权,这犹如给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国资本主义婴幼儿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手铐,在强大的手握种种特权的外国资本面前,中国民族资本处于相对弱小和劣势地位,始终没有获得一个自由发展的天地。只要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的资本主义只可能缓慢发展。

其次,从内部原因来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这一制度虽因受到外力冲击而发生动摇,但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仍然强大,国内封建主义的主体地位得到延续和嬗递,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动力明显不足。中国的封建社会较早地从领主制经济过渡到地主制经济,较早地出现了土地买卖,较早地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大统一王国,生产力有高度发展,是一种成熟的封建制典型。正因为是成熟的封建社会,它的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具有较大的自我调整的机能,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厉以宁认为,宋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弹性体制比刚性体制更不容易被彻底打碎而得到延续。与中国相反,日本的封建社会是类似于西欧资本主义前的刚性体制,刚性体制下的封建制度就像一口铁锅,表面上看起来很坚硬,却经不起打击,一碰就碎。因此,日本是直接从刚性体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而不是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先由刚性体制过渡到弹性体制,然后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长期存在,再逐渐衰败、解体。资本主义能够在日本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却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奥秘就在这里。

二、新中国建立后在短期内由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尽管在建国前毛泽东等就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但要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之后才走向社会主义[4]P35。毛泽东、刘少奇等认为,过渡时期主要是完成两件事,一是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水平,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过渡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后来的结果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急促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由国际的和国内的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国际环境因素。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最初二三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所以,“经济计划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当时不仅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计划经济,而且以刘易斯为代表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也纷纷研究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问题和运用计划手段管理经济的问题。英法等国不仅制定了指导性的经济计划,还搞了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刘易斯在他的名著《经济计划化原理》中对此有一段极其生动的描写:“计划化对政府要求承担的义务,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在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中,许多需要政府做的事可以让私人企业去做;而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业中心,进行农业革命,控制外汇汇率,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和普通立法等等都需要行政机构,而它们的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却远比发达国家为低。那么,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又乐意从事计划化呢?因为它们的需要更为迫切,尽管会出现失误和缺少能力,它们还是要去做。因为,如果人民站在它们一边,从民族感情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急于要求进步,那么,他们就乐意承担重大的困难任务,容忍许多错误的发生,而热情地投身于重振国家的工作。人民的热情既是计划化的润滑剂,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能源。人民的热情可以使任何事情能够实现。”[5]P3另外,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也迫使我们不得不走这条路。

其次是国内环境因素。建国后的前三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且国有工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统计资料表明,1952年,国有工业比1949年增长287%,平均每年增长56%以上[6]P184。由于国有工业的迅速增长,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由1949年的43.8%上升到1952年的60%以上。到“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百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加上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既给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领导人以信心和鼓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急于求成的思想,希望通过尽快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三、新中国前改革开放时期与1978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978年以后中国通过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并由此实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978年以后中国通过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初步实现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其原因既存在于1978年之后也存在于1978年之前,前者可以归结为中国渐进式体制转轨的成功,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1978年之前为1978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创造了根本前提、进行了社会准备和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内外有关中国1978年以后渐进式体制转轨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有分量、有价值的成果,本文不再赘述。下面着重探讨中国计划经济与1978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繁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千年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年10月之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存在如吉利斯、罗默等所说的“发展的政治障碍”——“在多数情况下,实现现代经济发展之前,政治独立是必要的”[7]P25。各国的工业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或者一个国家不是统一的并保持长期稳定的这种局面的国家,那么该国家既无法发动工业化,也无法使已经开始的工业化发展下去。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8]P7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就没有1978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广泛的社会变革和巨大的社会进步为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充足的人力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广泛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所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在土地改革、扫除文盲、普及基本教育和科技知识、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推动妇女解放、树立新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标的主要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社会变革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繁荣起来”[9]P259。“这些社会变革的高潮是在改革前,即在1979年之前——实际上很多是发生在毛泽东政策的活跃时期。毛泽东是有意识地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扩展建立基础的吗(他事实上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假设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受益于改革前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9]P259-260比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体系,规模巨大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劳动力的抚育成长需要投入15到20年时间,显然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形成于1978年之前。改革开放以后释放的“人口红利”是“计划经济时期栽树、市场经济时期乘凉”的典型例证。

再次,构建了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柱的科技发展体系,为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事业。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的人数已达434.5万人,平均每万职工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数为593.3人;1976年,科学研究支出总额为39.25亿元,科研支出总额占财政支出的4.9%;建立和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最后,工业化(特别是重型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物质基础。胡鞍钢的研究表明,毛泽东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是新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全国资本存量增长了16倍,铁路、公路、空运、邮电、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生产获得空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之一,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97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3.4%。这些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后来成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也成为中国能够有效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制成品加工基地的基础。沈坤荣、李剑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证据并不显著,相反,内资企业对三资企业的技术外溢证据却非常显著。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如下三方面:内资企业的技术人员被三资企业所吸收,跨国公司的垄断遏制以及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并购。

四、近现代以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命运的基本结论及重要启示

(一)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看,1840年—1949年市场经济之所以始终没有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历史没有给中国提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可能性。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人口与土地等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经济没有起源于中国而是发端于西欧,由此导致中国从世界的领先者沦为世界的落伍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导致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在中国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到享有特权的西方资本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不可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在中国实现了巨大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1978年以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由衰败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新纪元。首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次,中国通过渐进式改革路径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再次,1978年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为1978年之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和社会准备基础。那种将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的“中国奇迹”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市场经济成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中国奇迹”的成因不仅仅在于市场经济在中国实现了发展与繁荣,还在于它是站在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的肩膀之上。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历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探索并成功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巨大活力与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又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提

80供了制度保障。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就是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定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定性。我们不仅要明白,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收获“市场经济之果”,是因为1978年以来我们种下了种活了种好了“市场经济之树”,还要思考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为什么从1840年以来到1978年之前,中国曾多次效仿西方种“市场经济之树”而屡种屡败,唯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次才种活了种好了“市场经济之树”并大面积收获了丰硕的发展繁荣之果?全面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切不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同步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与高度匹配。

[1]李义平.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论中国经济之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丛树海,张桁.新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1998)(上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苏星.新中国经济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7][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英]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