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2015-03-26黄世忠四川省万源市畜牧食品局636350
黄世忠 四川省万源市畜牧食品局63635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黄世忠 四川省万源市畜牧食品局636350
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uis,E.suis)是由血液寄生物-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多呈隐性传播,而且常同猪瘟、猪弓形虫病、猪副嗜血杆菌病和猪蓝耳病等交叉感染,加大了确诊难度。如果误诊则使疫情难以控制而爆发,给养殖户(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该病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广大同行借鉴。
猪附红细胞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呈环状、杆状、卵圆形或环形,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器,无鞭毛;对干燥及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耐低温,5℃下可保存2周,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够存活1个月;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杀灭附红细胞体,将病原置于0.5%石碳酸溶液中于37℃3小时可灭活。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尤以体重25~50kg、2~5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呈多样化。蚊、蝇、虱子等吸血昆虫和老鼠均可携带病原传染给猪只,这种间接传播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猪只互相打斗、舔食断尾的伤口等经口摄入血液或带血物质造成直接传播;免疫接种或注射治疗时使用的注射针头和阉割器械等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病原经交配传播或经胎盘垂直传播,亦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行感染。
该病具有较高的隐性感染率,猪只抵抗力下降是主要诱发因素。当引进隐性感染的种群,如果饲养管理不良、过度拥挤、更换圈舍、营养水平不均衡、气温突变、长途运输或继发其他疾病时,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高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冬季相对较少发生与流行。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下降,日渐消瘦,被毛杂乱无光泽,呼吸困难,肩部与背部有点状出血,皮肤及黏膜苍白,尤以贫血、黄疸症状明显,部分病例周身红紫,排黄色尿液且伴有腹泻;母猪乳房水肿,泌乳量减少或无乳;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可导致流产和早产。
贫血和黄疸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血液稀薄,难以凝固,皮下组织水肿,肺门及隔淋巴结多汁、肿胀呈土黄色;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表面有条纹状坏死灶,呈黄色;脾脏肿胀变软,呈黑灰色;肾脏贫血肿胀,有黄色斑点或出血点。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血液镜检。
3 防治措施
(1)按10~15mg/kg体重静脉注射新砷凡纳明(914),并供给病猪充足洁净的饮水,以防砷中毒;通常用药2~24小时可消除血液中的病原体,用药3天能够有效治愈该病。或使用1%生理盐水将血虫净按5~8mg/kg体重稀释为5%~8%的溶液,臀部深层肌注,每天1次,连用3~4天。同时辅以对症治疗:治疗贫血可肌注维生素B12,抗菌消炎采用青霉素,解热用安乃近,补液使用5%~10%葡萄糖盐水,强心用安纳咖等,这些措施可加速病猪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2)抗生素药物。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常采用强力霉素、四环素及土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以口服或注射给药方式。如兽医临床上按0.1~0.2mL/kg体重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3~4天,治疗效果显著;或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300~400ppm,连续用药,直至症状消失。然而使用抗生素易使该病的病原产生耐药性,因此建议交替用药。同时配合具有杀虫消积、清热消毒及凉血止血功效的中药,如黄芪、天花粉、连翘、黄芩、栀子、地骨皮、柴胡和茵陈等,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做好猪舍消毒工作,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一方面确保猪舍干净卫生,制定严格的定期消毒措施,在给猪只阉割、打耳号和预防注射等过程中应该更换器械,采用5%火碱或过氧乙酸等有效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另一方面要及时消灭圈舍内的蚊、蝇和虱子等吸血昆虫,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要对猪舍及周边喷洒适量杀虫药物,以预防吸血昆虫的叮咬,切断传播源。此外还应定期对猪只注射伊维菌素及1%~2%敌百虫溶液等驱虫药物,以消灭猪体内外的寄生虫。
(4)加强疾病检疫,做好药物预防工作。在引进种猪时要确保引进的猪只不携带附红细胞体,并进行隔离饲喂1~3周,检疫合格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要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降低猪群饲养密度,确保猪只营养均衡,避免猪舍温度突变,减少各种应激。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在该病流行高发期,对易感染猪群进行药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对猪附红细胞体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