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
2015-03-26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117°49′, 北纬34°27′~35°19′。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兰陵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总面积的2.97%。目前,枣庄市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等6个区 (市), 设64个乡 (镇、街道),2485个村 (社区)。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海拔620米,为全市最高点。莲青山、抱犊崮等海拔500米以上群山连绵起伏,横亘在市北部。抱犊崮海拔580米,谓 “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地面平坦,海拔30-40米,最低处海拔24.5米。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形成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枣庄市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大小河流共有24条,京航运河枣庄段为大型河流,横穿市南部,境内全长39公里。除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南四湖泄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东北部山区,分别流入南四湖和运河。
枣庄市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受自然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的影响,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气候多变,西南风较多,降水较少,常干旱。夏季炎热,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秋季云雨较少,以秋高气爽为主要特征。冬季寒冷而干旱,多西北风。
枣庄市境内已发现矿种5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71771万吨,铁矿石保有量4178万吨,铜矿石保有量98万吨,铝土石保有量164万吨,石膏保有量44258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量224981万吨,磷保有量9008万吨,耐火粘土保有量892万吨,熔剂用灰岩保有量183万吨,水泥用粘土保有量550万吨,电石用灰岩保有量531万吨,饰面用花岗岩保有量394万立方米。
枣庄历史悠久,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 “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也是东夷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枣庄境内分布着薛国、滕国、邾国、倪国、小邾国、缯国、偪阳国7座古城邦,是中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枣庄的历史和运河紧密相连,运河文化仍有遗存。据考古发现,境内最早的运河——偪阳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距今约2700年。京杭运河枣庄段 (泇运河),开凿于明万历32年(1604年),现流经市境内台儿庄、峄城、薛城、滕州,全长93.9公里。这段运河由夏镇李家港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因为泇河为主要补充水源,史称泇运河。它的开通,改变了因黄河泛滥致使京杭运道不通的局面,几百年来,为南粮北运,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也推动着沿运河地区的经济繁荣。沿岸的台儿庄迅速发展成为“鲁南重镇”,商贾云集、屋宇猛增、集市爆棚。
枣庄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近百年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1938年,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领导下,以台儿庄为重心的广大鲁南地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台儿庄会战,中国军队赢得了自抗战以来一次空前胜利。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枣庄成立的铁道游击队与日军斗智斗勇,以游击战术击败日本侵略者。
2014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枣庄全市上下在枣庄市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80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7.9亿元,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0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6.3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96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5元,增长11.6%,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今年以来,枣庄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山东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速,突出城乡一体同步发展、生态民生同步改善,努力开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新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枣庄市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枣庄人民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一定能够共同谱写枣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