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启示
2015-03-26麻省理
麻省理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启示
麻省理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前夕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既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又对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邓小平;北方谈话;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真理标准
“邓小平北方谈话,指的是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东北三省和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谈话的总称。邓小平的上述谈话是客观事实,但将其冠以邓小平北方谈话的称谓,则是在邓小平于1992年1—2月间南方谈话,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后,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中所作出的概括。”[1]同1992年那次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新水平,更加解放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南方谈话相比较,这次北方谈话因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从影响力上未能达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和巨大轰动,但正如胡耀邦所说,“1978年9月份,小平同志在东北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的转移,为三中全会的方针,为今后的党的工作方针,作出了决策”[2]。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我是到处点火”,点起了中国的重新发展改革开放之火,解放思想的燎原之火。邓小平北方谈话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根本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一、邓小平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深入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当时的中华大地正在进行一场后来深远影响中国发展前途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今天看来很难引起争论甚至是常识性的东西,然而在经过太多“左”的教条禁锢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却遇到了不小的压力甚至是阻力,一时间又不得不让人回想起刚过去不久的那种无限上纲上线的大批判,有人就明确把对“两个凡是”的质疑与批评当成是“砍旗”。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不久,“就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
首先,邓小平鲜明提出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问题。邓小平北方谈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4]126。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和主张。指出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走出了自己的革命道路,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向何处去,接下来该怎么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人面前,紧接着徘徊的两年时间,又增加了人们的疑惑和担忧。在这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显示出了作为卓越政治家敢于冲出“两个凡是”的巨大理论勇气,展示出了他开拓新事业的胆识和气魄。
其次,邓小平尖锐指出了当时思想僵化的现实情况,鼓励大家开动脑筋。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负责人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道,“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思想搞僵化了。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5]378-379。思想上按部就班,太多的条条框框,满脑子的本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己限制自己,害怕成为“异端”,连既有的工作都难以做好,更不用说开创新的事业了。“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5]381他不断鼓励大家要敢于打破头脑中存在的旧观念和条条框框,新的事业要用新的观念和思想去面对。
再次,邓小平强调不能当思想上的懒汉。在20日的谈话中,他说道:“我走了几个地方,一再讲就是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5]387相比当时中国落后的发展水平,从长远来看,更会制约我们国家发展的是思想理念上的保守落后和愚昧僵化,因此他强调不能当思想上的懒汉,要开动脑筋,面对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2.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革”中被打倒之后以及后来的复出和再次打倒,等到第三次复出之后,可以说邓小平在这段时间里对以前二十余年国家的体制机制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冷静思考,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国家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到底该干什么,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如何来做等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已有了比较清晰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在9月15日的谈话中邓小平迫切讲道:“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5]376。
首先,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什么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4]128“文革”结束之后的两年之所以徘徊,正是因为不能很好明确国家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忙碌于目前,迷惑于长远,举措之间存在大的冲突。在邓小平第三次重新工作后,他就非常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在十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就说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本世纪末内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兴旺起来”[4]47。
其次,是学习外国与对外开放。我们国家当时在世界上到底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十分清醒认识到我们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4]128。在访问朝鲜的最后一天与金日成的会谈中,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5]372
只有先承认比人家落后,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认真去学习人家。“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6]搞那种自欺欺人的辩解不但帮不上忙,而且误事。确定了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就是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继续按照过去的老路子,只能适得其反。
另外,在视察中邓小平也讲到正在全国进行的揭批查“四人帮”运动的策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在9月17号接见沈阳军区及军区师以上干部时,提出了搞好运动的五条标准,即恢复军队的传统,消除派性,改变军队在人民中的形象,遵守纪律,整顿好干部队伍。“运动不能搞得时间过长,过长就厌倦了。不痛不痒,没有目的,搞成形式主义,这也不行。”[5]38820日在谈话中就沈阳军区进行此项运动的情况指出:“有的单位没有什么问题,也跟有问题的一样搞,干部就产生厌烦情绪。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单位运动搞好了,就可以转为搞业务,搞久了不行。这是全国性的问题。”[5]388很明显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赶快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正轨,不是为了揭批而揭批,揭批查运动只是手段,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想在现实中的恶劣影响。
3.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在9月17日的谈话中,邓小平很直接地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5]381这同他在1987年讲的“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一样,不仅仅是坦诚面对现实问题,更体现出自责之后的奋起直追与担当精神。
在9月16日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即“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5]380。面对长期以来教条的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邓小平展示出了杰出政治家的务实和敢于改变并更新既有理论观点的胆识,将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的问题摆在了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一下抓住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核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虽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只要方向对了,不怕路远。
4.企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农业的工业化
首先,邓小平指出既有企业管理上的弊端。“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但现在连那个落后的东西也丢掉了,一片混乱。”[5]378
其次,邓小平强调要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要引进人家的技术,就要学习人家的管理方法,完全按它的管理方式生产。”“所有的引进,必须坚持这一点,否则就没有资格引进,我们就永远落后。我们的人海战术打不赢现代化战役。”[5]377“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5]384引进先进技术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基础之上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企业发展的同时他指出要重视企业污染严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由此也能反映出邓小平所具有的世界眼光,对看准的事,干脆利索。
再次,邓小平提出要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要讲物质激励。9月15号的谈话指出:“按劳分配政策很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管理好的企业,工资待遇应该不同。企业管理得好,为国家贡献大的,应给予奖励,刺激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平均主义害处太大了。”[5]376在9月18号的谈话中同样说道:“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应该享受比较高的待遇,真正做到按劳分配。”[5]384在平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其实是鼓励落后,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和不干一个样,结果消磨了大家的积极性,丧失了活力,最终是共同贫穷。这些谈话同他后来主张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进而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观念是一致的。
最后,邓小平强调了农业发展上的因地制宜和农业的工业化问题。9月15号在谈到国营农场情况时他指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搞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5]375-376他在9月16号的谈话中提道:“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科学研究,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全国调整农业经济政策……总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5]378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他说道:“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所谓农业在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业。”[5]382
二、启示
在这8天的视察与谈话中,我们可以很直接感受到他的那种紧迫感,9月13日在本溪,当谈到本溪、本钢的发展时说:“你们在国内是比较好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的。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5]373这是建立在对本国国情和世界大势发展情况了解之上清醒认识的反映,对现状越有着明确客观的评估,越能激发人们追赶先进的决心。邓小平的谈话在表现出急切紧迫感的同时,更流露出的是奋起直追的愿望和信心。他指出,“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4]129。回顾并借鉴过去是为了面向更好的未来,切实服务于当下。邓小平的北方谈话对我们当前及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启示。
1.要勇于承担责任
“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7]对待过去存在问题上的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带来更大的挫折,越来越成为前行中沉重不堪的包袱。在困境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安于现状,把问题归咎于前人的所作所为。另一种态度是,在被动中努力前行,大刀阔斧改革,把落后当成激发自己发展的动力,表现出难得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中华民族向何处发展的历史关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埋怨,而是坚定不移地肩负起了时代、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重任,重新带领中国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向已经日渐明晰,中国的这次起航已不可逆转。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8]。
2.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抓住重点工作
在异常错综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应具备统筹全局的视野,善于把握并抓住工作中的重点,稳健有序又坚定果断推进,看准了的就毫不动摇坚持下去。谋定而后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取,试图将方方面面都考虑清楚明白再来做也不大实际,在有些时候现实的迫切要求使得采取灵活变通的替代策略,不但成为可能,而且也必须这么去做。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
3.要大胆创新和与时俱进
思想理论上不能僵化教条,唯唯诺诺,也不应该人为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当常识都需要争论的时候,谈不上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对现实工作更起不到指导作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声音也不会仅仅只有一种。不同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自己时代的思想,新思想出现时总是微弱的,看起来那么“叛逆”,所以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和宽容心态。当我们在思想上能够开拓创新大胆革新时,也是在实践中更好促进了我们发展和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吃了思想教条僵化的亏,而不是思想解放的亏。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迅猛,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进而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更加多元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其他的或快或慢也会有自己的变化。历史进程毕竟是由生活于其中的历史中人完成的。正因此也给我们更加解放思想提供了更多的养料和条件,不需要也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漩涡中去。邓小平后来指出的“不争论”在今天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要善于抓住机遇并果敢前行
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由经济发展开其端,进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转型及其所带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革命时期那种在短时间内进行的社会巨变。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变革是常态也是必然要求,所以要能发现并很好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果断并有步骤有秩序推进我们的改革,全面深化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改革开放前我们确实耽误了二十余年的宝贵时间,在其他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可以说是自己折腾自己,没完没了的运动,大好时光没能利用好,和先进国家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取得的成就难以弥补丧失的历史机遇,回想起来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不胜感慨。若是没有这些年的弯路,今天的中国会是何种情景,历史当然没有假设。
对一个民族和国家乃至个人而言,机遇一旦失去,要想再得到就太难了,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同样也不是那么容易,有些则永远不可能得到,历史不等人,“天赐不予反受其咎”。在利益不断固化并且多元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变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若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只能使得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阻力重重,甚至是举步维艰。伟大的变革时代需要伟大的改革者以及引领时代发展前行的坚定改革集团,面对历史的要求,生活于当下的我们理应也能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结语
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自己和一批优秀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以雷厉风行般的速度,终于实现了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了转变的历史过程,才会明白我们这一路走的是那么艰难,也是那么的义无反顾,坚定不移。越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我们越是能感受到这次转变对中国及整个世界的巨大历史意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9]今天我们国家各族人民正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再接再厉。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经历着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回顾曾经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深思走出困境时的艰辛与几多悲壮,面对依然任务艰巨的当下,展望美好的未来“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0]。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迫切感,深入问题实质的洞察力,高屋建瓴的远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冷静缜密的分析力和独当一面的决断力,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驾驭能力,既有对既定目标毫不动摇的坚定性,又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更加灵活务实与稳健。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前人开创的伟大事业我们会更好坚持下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应有的任务,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道路找准了,我们不怕路远。
[1]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资政课题组.认识与实践邓小平北方谈话系列笔谈之一:邓小平北方谈话的由来[J].党史纵横,2004,(8).
[2]高屹.历史选择了邓小平[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1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画传1904—1997[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8-379.
[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88.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8.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责任编辑:梁桂芝]
2014-12-16
麻省理(1988-),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
A849
A
1008-8520(2015)02-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