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视角看我国高校体育之发展
2015-03-26蔡利新董继峰蔚永飞关学鸣
蔡利新,刘 娟,董继峰,蔚永飞,关学鸣
1 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21世纪初期的体育素质教育中,就已谈到了现代大学的教育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1]。大学体育教育应从学生的多元体育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前沿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在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传播,把这些理念和习惯扩大到全社会。在十几年的改革探讨中,全国许多重点大学开设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内容繁多,增强和激发了大学生对体育体验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在近年许多高校努力改进体育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方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大学体育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大学体育教学忽视理论思考。身体基本素质和基础理论欠缺。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应考虑到大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提高,锻炼的兴趣效果和终身体育教育等问题。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6]”现代的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意义,概念及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环境的创造。
2 目前我国主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调研现状
2012年12月课题组对南方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进行了网上了解;对内蒙地区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进行了专家采访和网上了解。其调研基本能说明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
2.1 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清华大学对体育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大学本科四年都开设体育必修课程,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的体育课程50多项,体育教研部现设有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研部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2人,高级职称比例占64.7%。其中博士学位8人,双学位5人,国际级裁判3人,聘请国内知名教练5人。学校体育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竞技体育、体育科研、师资队伍、场馆设施6个方面跻入国内大学一流。
北京大学体育课全天排课,教师挂牌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北大体育教学改革的诸多理念及措施被写入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2003年设研究生选修课,同时将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2004年开设全校任选课,目前共设41项。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同时办暑假学习班,开设滑冰、游泳等小学期课程。将专项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必修课为游泳、健美操、太极拳。对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适应性体育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是在教学、科研、训练群体中取得优异成绩,教改在全国前例。2003年获全国精品课,是我国首项获此殊荣的体育类课程。本着教一、练二、考三的教学理念,成立20余个学生俱乐部。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条多功能锻炼走廊,坚持早锻炼。连续20多年被授予《北京市高校群体工作》优秀学校。设必修课8项,包括三大球、武术、健美操、人体工程、飞行体育、保健课程。选修41项,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项,选教师,选上课时间。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学分由体育必修学分、体育选修学分、体育课外学分、体育奖励学分和北航体育合格标准组成。
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大一、大二开必修课,大三、大四开选修课,开设项目30多项,理论课时占 (10%-20%)。复旦大学大三、大四除选修课外,还可参加暑假短期选项课。上海大学,所有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必须通过50m测试,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大一的学生体育考试占40%。同时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7次早操,每周参加下午课外活动3次。同济大学除基础内容外,开设定向越野、高尔夫、龙舟、舞狮、防身术、太极拳、太极剑、少林拳、木兰拳等特色项目,要求学生每学期出早操至少20次。达标占体育考试分数的10%。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第一年都是普修课,其中游泳都是必修课。大二开始选项,开设项目大约20多项,均有理论考试(所占比例10%-20%)大三,大四体育课选项,以俱乐部为形式。
浙江大学,选项课分初、中、高级版,分学制,设置特色项目,如:拓展、定向龙舟、啦啦操。
黑龙江大学,建立学生“三自”选课,教师挂牌上课教学形式,建立分级教学模式,立体评价学生。开展“三大球”、乒乓球、散打、轮滑、游泳、滑雪等32门课程。使学生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运动技能。重视俱乐部建设,大力宣传每天锻炼1h。
沈阳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必修课(17项)大三、大四选修课(12项)学分制,大三、大四除选项外,可参加俱乐部活动,并在体育考核中加分。
东北林业大学,大一,大二必修,第三年选修,开设20多门项目。2000年以来,连续获全国高校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一、大二必修课,大三、大四选修,除体育课内容外,开展特色项目,软棒垒球、拓展、徒步、女子防身术、棒垒球。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都已学分制,第一学期必修,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第二、三、四学期选项,开设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轮滑、滑冰等20多项。对身体残疾、病弱等特殊学生开设保健科,体育理论每学期四学时,理论考试占10%。
从以上调研和采访中看到,国家一流大学,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观念超前,开设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学分制分的较细,铺设面较大(包括竞技训练,课外活动,群体活动等都纳入学分),特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健康走廊,使学生们天天都能得到锻炼。这些学校都有本校体育的发展口号及目标,并都已目标化、具体化、实施化,很值得学习。
二流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开设体育课的内容也较多,并已实行了学分制,但在设计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目标,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形式与学分联系的不够。
三流学校的体育教学,目前,已都在努力向上阶段,多数学校已实行学分制,但在理论教育、竞技训练和课外活动、群体活动与学分结合的不够,学生锻炼身体没有约束性,致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把体育教学时数增多。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目前,教育部颁发了2014年最新文件,明确规定:“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 1h 的体育活动时间”[6]。
2.2 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建设现状
清华大学,现有26个体育项目,36支代表队,500多名学生运动员。有田径、赛艇、跳水、射击、足、篮、排球,游泳、乒乓球、棒垒球、手球、网球、羽毛球、围棋、象棋、桥牌、攀岩、登山。在全国及世界的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北京大学,1993年全国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目前有11支代表队,在校运动员148人。4支一线代表队:田径、赛艇、乒乓球、女子篮球。4支二线代表队:男子篮球、羽毛球、健美操、足球。非重点若干支:排球、武术、游泳、网球、高尔夫。非重点队是由北大学生体育社团为主,是学生群体的体育骨干。主要任务参加北京高校赛事和部级文化活动,活跃校园群体体育活动。2003年出台了《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义主席何振梁任名义院长,是教育部所属的“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高水平运动队:男、女篮球,男、女足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试为全国高校各级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获多项全国冠军。北航男排作为历史上第一支大学队成功参加全国甲级A职业联赛。北航学生景雪竹,女子跳高代表中国参加雅典奥运会。
复旦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全国招生。2005年后根据教育部对运动队招生改革要求,学校运动队调整为7支,涉及排球、田径、武术、游泳、射击和围棋六个项目。在国际、国内及上海市各类比赛中获金牌134枚,银牌90枚,铜牌90枚。经多年改革,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训练体制和办法。
同济大学有手球、游泳、田径、足球、健美操的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性比赛中获2金、5银、4铜等名次。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获5金、7银、5铜等名次,上海市大学体育比赛获28金,25银,14铜。
上海大学运动队训练,有男子排球,曾在1998年取得全国大学生甲、乙组冠军,1999年获全国乙组联赛第1名。2000年,2004年,2008年获第6、7、8届全国大学生排球赛冠军。被市体育局和市教委授予试点学校。网球、乒乓球、击剑、武术在历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令人瞩目的佳绩。
华南理工大学,1987年全国首批54所试点高水平运动队之一。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6个项目。多年来参加国外比赛成绩辉煌。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1000余项冠军。田径、游泳、足球、网球等项目中,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大赛,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连续四年获全国大运会“校长杯”。2006年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获第一名。
广东中山大学,有俱乐部16个。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各俱乐部选拔的学院运动代表队,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业余拉丁舞获全国第六名。
华南农业大学设有男、女羽毛球代表队。
浙江大学,学校大力支持,有固定专用经费,训练算学时。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批准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之一。多次在全国大型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4人达运动健将水平。迟毅同学在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获男子800m冠军,两次打破全国大学生记录。
黑龙江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是个亮点。1986年国家首批教育部指定54所高校之一,以女篮、田径为龙头,冰雪运动为特色,乒乓球、足球,男、女排,男篮为特长,多次在全国及省高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全国大学生体协冰雪主席学校,田径、足球协会副主席学校。
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有篮球、田径、CUBA西北赛区男篮获第5名。内蒙古师范大学有男、女足球,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第5名、第6名。内蒙古工业大学男、女排球,全国大学生女子乙组获第2名,升为甲级组。男子排球全国大学生甲组获第六名。内蒙古科技大学设篮球、排球、田径代表队 ,女子排球在全国大学生甲级联赛获第4名,男子第9名。田径国家有分配任务:中长跑、竞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竞走获金牌1枚。聘国内知名中长跑、竞走教练。运动员管理分级,根据训练情况保送研究生。
上述调研看到,从1987年至今,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已摸索了20多年,可以说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在高校的建设中已形成规模,也获得一些经验。目前我国排名200多名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有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并根据本校的经费、场地、设施、教练水平、运动员来源等方面发展着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
“高校园区以俱乐部为单位跨校开展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健全规章制度,明晰组织架构,科学合理的赛事结构,可保证体育竞赛健康有序的组织开展”[5]。推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壮大,同时高水平运动队也逐步在高校起到调动、推动、影响作用,也必然是促进高校体育向前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现有状况下,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运动员的招生来源、训练经费、场地设施、高水平教练的短缺,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等问题.有些学校为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保证训练时间,把运动员保送研究生,降低文化课考试的及格标准,从短时看给了运动员一些优惠条件。但对运动员将来来讲,在现有基础上没能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没能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参加考试完成学业。这是我们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论
体育课程教学与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是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发展框架,对其学校体育向前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近年改革当中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国多数高校已建立合理的学分制,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对课外体育活动、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早操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约束和推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没有实行学分制和已经实行学分制但结合不太好的学校,也在积极努力,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加快改革的步伐。我们应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以新的观念,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利用,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体育融入大学之中,奠定良好的体育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水准,受益终身。
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一些院校已见规模,但发展不太均衡,虽在近些年摸索和改革当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水平运动队的向前发展。首先,运动员招生的来源,招生的真实性,运动员从中学到大学文化课的学习,训练时间的保证,高水平教练员的出现及国家体育经费的合理支持,都是保证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综合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全社会人民的素质水准。而全社会人民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育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在高等院校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体育素质教育的提高,对我国体育向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这个黄金的受教育过程,在培养大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其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带动的能力,传播体育知识的能力,体育感召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多元要素构成的,但各组成要素,并非孤立存在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教育,体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4]”这些教育有些内容目前学生有所接受,也有一些效果。但在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中还有较为欠缺的:1)体育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加强,及终身体育项目的选定和形成。2)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中培养与发展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意志品质、体育情感、兴趣、美感及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战胜畏惧的心理健康能力。
高校的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提高自己体育素质教育这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大步迈进。
[1] 张学忠,杨小永.体育课程论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概念、性质、对象和任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
[2] 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等.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
[3] 蔡志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体育学刊,2013(5).
[4] 蔡利新.体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3.
[5] 葛 耀,李可可.高教园区大学生俱乐部篮球联赛的创建与实践——以三亚高教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
[6] 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N].教体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