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5-03-26王晓娟彭春江郎文孝张志敏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陶行知政治

王晓娟,彭春江,郎文孝,杨 巍,张志敏

(1.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2.河北省体育局 射击运动管理中心,石家庄 050041)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心入脑,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院校是培养未来体育事业主力军和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及体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能否更好、更快地发展,关系到“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对体育院校在内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也正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学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改造中国旧教育的有力武器,具体来讲,生活教育思想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具体内容,这些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从生活角度看,生活处处都含有教育意义和价值。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633从横向来看,“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从纵向来看,“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去世才算毕业”[2]。从教育角度看,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1]634。由此可以看出,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也改造着生活。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就是一所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633。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本身在社会中。学校有义务“了解社会需求”,不了解社会的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学校也有义务回报社会,不回报社会的学校是“假学校”[1]711。从两者的关系看,学校与社会相互促进,学校要提高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要利用好社会资源培养人才。

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件事情对事情本身是做,对自己是学,对他人是教。“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的生活法与教育法[1]204。同时,他强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

2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院校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但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学生必须承担系统、繁重的训练任务,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信、行的教育,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视学生为“承载知识的容器”,重知识“灌输”而轻意识“渗透”,学生获得的只能是脱离生活的知识堆积,甚至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死记硬背,这样,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陷入了困境。根据笔者多年来思政工作的经验体会,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2.1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包括基本道德规范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且应当包括极具专业特点的体育精神教育。所谓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1]。目前,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两课”教学中,就较少涉及体育精神的教育,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黑哨”“假球”“兴奋剂”等体坛丑恶现象;在面对体育比赛和竞争时,也往往赢得起、输不起。

2.2 未能照顾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体育院校大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一类大学生,他们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而且人生观、价值观也比其他大学生更具体、更现实、更感性,侧重于各种利益的即时满足。然而,当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往往按照固定的模式实施教育,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超出学生们的接受能力而造成其思想上的排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3 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两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尴尬境地。辅导员队伍忙于学生的请销假、查考勤、奖惩评贷等工作而缺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术科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讲授,帮助其掌握技术动作,也不过问思政领域;“两课”教师又因为平时与辅导员和术科教师交流少,而缺乏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和持续影响力。可见,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在工作中各自为政,致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低下。

2.4 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课教学一般都是由思政专业的“两课”教师来担任,而实践活动则往往由学工部或者团委组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两课”教师和学工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合作,导致思想教育因缺乏实践支持而沦为单纯的说教,实践活动由于没有理论引导而趋于形式化。

2.5 评价方式单一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很少从学生实际出发,过分注重在校表现,忽视学生生活中的道德养成,也没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常常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往往为了评价而评价,导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3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提高认识,建构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1 认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一部分育人职责。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只靠某些人、某些部门的“单兵作战”是无法完成的,应当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倡全员教育、全方位育人。体育院校要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种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

3.1.2 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生活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要更加贴近校园文化生活,突出时代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要进头脑。首先,要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教育功能。体育院校的教室、操场、餐厅、体育馆等硬件设施的布置要体现体育精神,激励学生树立积极远大的奋斗目标[3]。如在校园中设置“时事动漫橱窗”,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用体育生感兴趣的形式加以宣传,在体育场馆的墙面、围栏上张贴“体育名人”“优秀校友”图片,发挥榜样作用,使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催人奋进的气息。体育院校更要善于利用精神环境来实施育人工作。如通过严肃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明的学风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3.1.3 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校园活动

体育院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着活泼好动的体育生,更要发挥好活动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如可以利用雷锋活动月、团日活动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利用升旗仪式、“钓鱼岛”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感恩节、教师节、父母亲节进行感恩教育,利用法制宣传日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全民健身服务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等。近年来,一些体育院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重点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的洗礼。

3.1.4 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育

体育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专业课和进行专业训练,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陶行知主张在“事”上指导学生修养品格,因此,专业教师在激励学生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自主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模式和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超越自我、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4]。体育院校应该建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导师制”,让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渗透进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中,既避免了“两课”教育的乏味,又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教学和训练的教育价值。

3.2 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3.2.1 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性

在“两课”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处于主宰位置,而应起主导作用,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去发现契合自身的成长道路,让自身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体现。首先,“两课”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尚正派的人格、严于律己的作风、坦率真诚的态度、严谨求实的教风为学生树立表率和楷模。吸引学生“两课”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实际,特别要注意体现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如在案例选择上,要侧重一些优秀运动员和运动团队的事例,发挥榜样作用;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利用体育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展开主题辩论赛,引导学生在搜集材料、开展辩论的过程中内化道德知识。

3.2.2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在教学手段上变说教为对话,变抵触为信任,变轻视为尊重,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尊严和尊重,激发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愿、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意实施因材施教。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5]体育院校的“两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特别要正视体育生文化基础差这一现实,以学生的体育生活为参考,给学生更多互动和体验的机会,让体育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内化品质。

3.3 知行合一,发挥实习、实践、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即让学生在“躬行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锻炼意志,砥砺品行,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手脑并用的人。

3.3.1 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为了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学校、院系应把学生每学年(或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或是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计入学分,作为一项专业教育来评定,并作为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学校、院系要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创建既体现体育特色,又能更好服务社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践要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6]。

3.3.2 积极创建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实践基地是体育院校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了解社会需求、探究学习方法、完善自身技能、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场所。体育院校要积极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接洽合作,建立固定、长期、类型多样的实习、实践基地。与此同时,要加强学校和基地对学生的双重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交往技巧、合作技能、做人道理和处事方法,并进一步砥砺品行、意志和心理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实习实践教学发挥实效。

3.3.3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作用

学生会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自治组织。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认为学习、训练的最终目是为了比赛中的好成绩和将来的好工作,对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关注不够。体育院校要有效利用好学生会的志愿服务部、街舞社团、合唱社团等,引导学生走进街道、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用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7]的大爱精神去指导健身文化活动,躬行社会服务。

4 结语

在当前“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体育院校在加强体育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优秀教育思想,加强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增强其综合素质,为我国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育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5.

[3]葛梦圆,邵伟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2):59-61.

[4]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5.

[5]薛冰立:不拘一格育新苗 百花争艳春满园——试谈学生的个性教育与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4-5.

[6]周静,刘振忠,姜凤艳.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68-71.

[7]冯益谦.比教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6.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陶行知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