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2015-03-26徐海丽
■徐海丽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编辑部,上海市上大路99号 200444
学术不端问题被大家所热议,愤慨之人多,批评之声响,但惩罚措施有之,有效预防措施甚少。有人士认为期刊界对这种行为防不胜防,多数只能被动出版后才发现,正是“且骂且叹息且被动处理”。本文通过对学术不端现状的研究,力图探析期刊人才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现象均表示零容忍,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但其大多强调在投稿、初审时严守,或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后进行严惩。在数字化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学术不端案例向期刊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当前不端案例的特点,借鉴国际监管措施,同时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主要从编辑角度分析,提出期刊人才如何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 学术不端现状研究
1.1 传统类型
学术出版道德是确保期刊质量和信誉的重要因素。期刊人有义务维护科学界的科研诚信。中国科协早在2007年就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1]。但社会各界,如科研院校、基金委、出版商等,对学术不端有不同的认识和规定。
Springer将学术不端分为编造数据和数据造假、重复出版或者是冗余出版、自我剽窃、著作权的问题、隐瞒利益冲突[2]。浙江大学学者张月红归纳出5种:重复发表、自我抄袭、搬来主义、随意摘用、东抄西凑[3]。其实分类角度虽然不同,但都综合囊括了学术不端各类现象。
1.2 新型学术不端案例分析
据德国高校估计,2%~3%的博士论文由枪手代写。德国政治家前国防部长Guttenberg、罗马尼亚首相Ponta学术不端案也曾轰动一时。2012年Yoshitaka Fujii博士被发现至少172篇科学论文有伪造数据写成,单Springer就召回90篇以上[4]。如果说以上人为的造文章、代写文章是为大家熟知的学术不端行为,那么下面的机器生成文章令我们对不端行为的特殊升级瞠目结舌。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SCIgen这个“神器”软件,它能随机结合字符串,产生假论文。其目的是为证明会议更容易接受假论文。SCIgen初衷虽好,但笔者认为这一举动扰乱了本已混乱的学术论文市场。民间组织傅立叶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国外方舟子”Labbe开发了一种方法并建立网站,可用来探测SCIgen合成论文,他搜集出了2008~2013年30多篇出版论文集中计算机生成的论文。2010年他曾用SCIgen生成同一假作者的102篇假论文(钓鱼文章),声称这些假论文加入谷歌学术搜索数据库太容易,结果这位假作者竟然成为21世纪最多被引的科学家。无独有偶,2013年一位非洲生物学家Ocorrafoo Cobangede的文章被超过一半的全球304个开放出版期刊接受。但Ocorrafoo Cobangede只是虚构的人,真正作者是哈佛大学John Bohannon,他认为任何只要拥有高中水平化学知识之人,就能判断该实验缺陷,其结果毫无意义。
这些新型案例反映了部分国际期刊缺乏严谨的审稿机制和态度。专家、科学界研究人员对待学术论文道德的重视程度存在博弈。在时间少、待审文章任务多的情况下,专家审稿非常耗费精力,有些就交给了学生评审。还有一定比例专家审稿态度不端正,特别是对非SCI期刊稿件并不重视,而编辑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相关机制,特别是建设有效的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非常重要,这是期刊人应担负的重要责任。期刊因审稿机制不完善名誉下降,学术质量当然恶性循环。
1.3 现状分析
Bohannon介绍,上述案例中期刊多数来自印度、美国、日本以及学术协会,包括Elsevier与SAGE旗下刊物。学术不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R.G.Steen指出学术不端的造假水平比过去更有提高[4]。期刊人需要付出像警察一样的努力去预防、监管这种行为。Casadevall和Fang指出三分之二的出版文章被撤回原因是学术不端[4]。近年来已出版文章被撤回数量逐年递增(见图1)[5],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对科学界造成了污染和困扰。同时,有些作者用同一方法衍生出多篇文章,旧瓶子装新酒,创新点少,但也被录用了,这些稿源支撑着大量的低学术水平的期刊存在。此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形式,如SCI论文润色、修改,课题组年青科研人员成为高级枪手等,这些藏着的学术道德问题很难界定其不端行为。
目前,期刊重视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的宣传,却不太重视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需要改变,两者都要抓,特别是我国期刊人更应认识到其重要性。
图1 1977年~2014年已出版文章和被撤回文章趋势图[5]
2 学术不端原因浅析
学术不端案例和手段层出不穷,下面浅析其产生原因。
2.1 科研环境和制度不完善
杨卫院士[6]明确指出:科学界学术道德提升跟不上科研容量的迅速增长。而产生不健康的科研环境的因素包括超额大项目经济刺激道德暴力、重数量不重质量鼓动学术不端。同时,研究成果发表速度上也存在竞争,特别在一些尖端领域研究上更加明显。这些均诱惑年轻人不重道德而急功近利。而大学管理、行政或中学非学术界的边缘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医院临床医生)并不都需要科研文章,不能一刀切。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变相鼓励了科技论文交易市场的繁荣。
2.2 学术评价体制不健全
文章发表与很多利益挂钩,如评职称、升职务、学术影响力、荣誉、升学、毕业等,因此存在着如此多的滋生学术不端案例的市场和交易。在目前不完善的学术评价体制下,研究人员存在较大的科研压力,因此会尽可能多地发表论文,但大多数文章其科学意义不大。
2.3 监管制度不严格
中国买卖论文仅2007年产业规模就超过5亿。抄袭低于50%就能刊登,严重损毁中国的国际学术形象[7]。超过500个论文中介聚集淘宝,为聚集人气,甚至还有团购价。维普等网页均有发小论文的广告。在大学校园、学生生活区这种小广告更是数不胜数。政府相关机构需要进行严格监管,特别是加强网络监管。
研究机构内部的自检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此外,期刊质量检测评估制度还未完善,如期刊市场缺乏严格管理,为学术不端行为有机可乘。同时,对提供学术不端沃土的期刊,应吊销其刊号而给予真正需要的刊物。
2.4 学术不端认知能力的缺乏
有些研究组织,特别是研究人员,其探索真理的使命感日渐淡薄,很多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没有受到充分的科研理论教育[8]。这种对学术不端认知能力的缺乏,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因此一定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9]。研究人员从意识上缺乏对学术不端的正确认识,其错误认知或者无知,是直接导致学术不端现象的重要原因。
同时,像上文中提到的网络时代造假工具的频繁出现以及抄袭手段的容易性等,也是当前学术不端案例频出的主要助力。
3 国际预防监管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国际期刊及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现象的预防措施。
3.1 IEEE期刊监管措施
国外同行非常重视前期工作,如IEEE撤销那些假论文后,致力于更加严谨的管理方针“细化筛选过程,以防止未来发表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论文”[10]。来自IEEE旗下一本国际知名刊物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Ferroelec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见表1)的技术编辑Ron Keller分享了其在编辑稿件时的经验[11]。Keller在编辑一篇文章时,发现该文语法问题较多,但其中有一部分竟然不需要一点语法修改,这就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利用网络引擎搜索,果然发现这些部分抄袭自其他文章。这需要编辑有意识地积累自身经验,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Keller建议如果认真、有效利用CrossCheck查重工具,同时结合编辑自身经验,也可以有效地早期预防类似学术不端问题。
表1 2013年JCR收录2种期刊的基本计量指标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AJPM)编辑Seidman[12]从事编辑工作19年来,期刊自由投稿增加近10倍,由每年140篇提升到每年1400篇,而刊出率目前仅有17%。因此决定哪篇更适合做高质量的科学报道,其录用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遇到学术不端文章时,尤其是伪造数据,伪造和篡改并不一样,很难发现,不幸的是这两种情况常常发表后才被发现。因此Seidman建议编辑必须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来武装自己,捍卫学术期刊。①结合专业背景和业务经验,利用检测工具有效进行初审(特别强调需要高度负责的专业编辑人才);②核心同行评议专家严格评审(这里需要编辑人才组建适合本刊的动态专家数据库,并需定期更新);③修改校对阶段仍应特别重视。
Seidman[12]还指出:
(1)首先编辑需要注意在出版流程中哪些阶段进行学术不断预防、借助使用检测工具。如果使用国际投审稿系统,如ScholarOne等,其可以实现文章和CrossCheck数据库的无缝衔接,确保原稿和每次修改稿都能及时生成相似报告(因为CrossCheck数据库是实时更新的,因此每次文章修改后其实时检测都很重要),辅助编辑步步把关。通过在线检测,Seidman会结合文章实际情况,做出退稿决定,其期刊初审退稿率在50%以上。
(2)只看结果相似度百分比是不全面的,设一个百分比来确定稿件录用与否也是不科学的。此时需要高度负责的专业编辑人才仔细读报告且分析原稿。①文章合理引用时,也会发现相似度较高的报告结果。这并不能决定文章的学术不端问题。②如果大部分内容来自同一作者已出版的文章,可以确定为重复出版。至于复制粘贴大多来自多篇文章,属于拼凑型文章。而自我剽窃是文章内容来自同一作者之前的工作,不同期刊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做出相应的学术不端处理措施。③利用CrossCheck数据库的检测工具iTheticate最容易检测拼凑文章,该类文章特点是单篇相似度低,但全文几乎都高亮,这种文章一定是退稿。编辑根据学术不端情况可警示作者、通告单位或只是建议作者进行修改。
3.2 Springer预防措施
笔者通过和出版合作商Springer多年合作中了解到,Springer对预防学术不端行为非常慎重。
(1)Springer建议作者如果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在文中标注出处[13],尊重知识产权。文章出现的内容不要是引用别人论文中的引文,最好是第一手资料。笔者曾编辑过一位严谨的老学者的一篇文章,当时对其一篇参考文献内容有疑问,电话请作者答疑时,老先生让我等待片刻,然后从他书架上很快找到了参考文献的那本原著,及时解答了疑问。而在笔者校对的较多稿件中,遇到类似问题,作者多数回答说他也是引用别人的文章中的引文,有些导致了以讹传讹。以上两个例子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作者认为Springer的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对科研工作者来讲,这是对做学问的一种科学态度。
(2)CrossCheck和 iThenticate只是参考工具,其重复率结果低不能确保表示文章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这需要专业编辑们仔细分析,同时严格的同行评议才是确保稿件质量的关键所在。
(3)版权问题非常重要。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借用导师名誉的“被作者”情况,和明明参与稿件的重要工作却“被免冠作者”署名情况,比比皆是。这些情况一定要妥善处理,可以在签署版权协议时要求全部作者签名,并且相关邮件抄送所有作者。
3.3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措施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成立于1997年,旨在应对全球范围内违反科学研究及出版规则的学术伦理问题[14-17]。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术界和出版界严正全球学术风气,防止学术剽窃和欺诈,保护学术研究和文字出版者的原创版权。正是由于该机构的诞生,全球范围内的出版者们得以共同协作,严厉杜绝学术界的一些造假和剽窃等浮躁行为。
COPE定期出版学术不端案例和措施,面向作者、大学、期刊等电子发行,警戒不端市场和伪科学家。同时提供认识和防范学术不端的帮助和培训、远程教育课件,指导编辑等人员如何判断学术不端案例的步骤,保证期刊有较高的学术道德标准。其也可作为对不端行为案例的最后仲裁机构。COPE定期和合作者召开电话会议,为处理复杂案例提供咨询,并定期出版相关内容的电子刊物。
4 建议
4.1 预防措施
在数字化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不端行为多变,编辑面临较大挑战,需严肃、谨慎对待。从稿件的投稿到最终出版乃至刊后服务等全部出版过程中,我们需更加主动谨慎地预防学术不端行为,以免出现勘误甚至已发表文章被召回(撤稿)的情况。
借鉴以上国际监管措施,同时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下面主要从编辑角度分析,提出我国期刊人才如何在数字化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好地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1.1 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期刊人才队伍建设
(1)首先要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预防的重要性。期刊处理学术不端案例消耗大量时间,如往返邮件联系、举证等。作者可能会一直无回应、通知机构负责人可能也无回应,或机构调查不够充分、不够配合,以及分析原始数据的耗时费力。可见,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后再处理特别繁琐辛苦,这更说明了从源头防范的重要性。多数期刊,特别是出版周期短的期刊,由于投稿量大,为尽快送审,以便缩短周期,因此不太重视学术不端预防和检测,认为内容检测多数是专家的事情。有这种倾向的缺乏责任感的编辑应及时端正态度。责任编辑如果态度严谨,责任心强,能有效地预防不端现象对期刊及学术造成的不良影响。态度严谨端正的编辑对前期预防工作起重要作用。
加大学术检测监控力度同时增加了监管负担,影响了一批优秀论文的发表周期。因此如何区分良莠很重要,这正是期刊人才彰显其重要性的关键之处。源头预防很重要,人才是其最重要的保障。
(2)其次,编辑应特别意识到检测相似度的重要性。大多科技期刊编辑认为此举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主观上就不愿投入精力。从以上国际期刊监管经验可以刊出,国际编辑使用检测工具非常重要、有效。一旦怀疑投稿有学术不端行为时,可借助其检测重复度。如中国知网、万方、Paperpass、维普和国外CrossCheck旗下iThenticate、Labbe检测网站等。同时可借助各搜索引擎辅助进行检测。在遇到相似度问题时,需要注意即使相似部分来自作者自己已发表的工作成果,也要和作者耐心沟通,态度坚定。并不是像较多作者声明的引用自己的成果不算剽窃。作者对少量句子需要标注引出原文、原文引用内容需要加引号、大量引用则需要作者重新组织语言进行描述。这样,可保证尽量少的“水分”论文、“不端”论文送专家审阅,以免专家对刊物信誉失去信心[18]。
(3)目前所缺乏的责任型期刊人才需要专业过硬,即学术型期刊人才。我们知道以上这些系统存在缺点,如无法实时检测论文、没法检索数据、数字、图、表等,这就需要期刊人才专业功底和经验积累,加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的期刊人才可以根据报告以及软件检测到的高亮处匹配度高的相似内容做出专业判断。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火眼金睛的期刊人才在此把关。需要从收稿、送审、修改直到出版多个步骤检测,确保无遗漏,让学术不端行为无处可藏。
(4)编辑能有效检测并判断稿件是否包含学术不端问题,是大数据时代期刊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如何进行合理学术质量监控,同行评议极为关键。建设科学有效的审稿机制,确保同行评议尽可能详细,确保潜在的学术不端问题能尽早发现。此处要预防虚假的同行评议。专家态度不端正,让学生审稿,自己签名或简单应付,或评审只有简单的几句话,这些不负责任的专家都极易发现,这就需要期刊人认真负责地更新专家数据库。同时,期刊人需要注意,请不熟悉本刊道德学术标准和同行评议议程的客座主编办专刊需要特别慎重,出现学术不端文章的几率较大。
(5)即使到了编辑出版阶段,也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是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文章,一般到编、校稿时,认真负责的期刊人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同时建议加强内部编辑体制建设,建立前期检测编辑培训制度。
4.1.2 建立期刊人自己的监督培训机构
借鉴CrossCheck机构,可组成相关监督培训协会,如中国出版道德委员会,吸收优秀编辑人才进行监督、交流经验,也可作为对不端行为案例的最后仲裁机构。
(1)定期推出学术不端案例和措施,面向作者、大学、期刊等电子发行,警戒不端市场和伪科学家。和国内期刊、学校进行合作,提供学术不端帮助和培训、远程教育课件,组织优秀期刊人才指导编辑等人员如何判断学术不端案例及其步骤,保证期刊有较高的学术道德标准。
(2)定期对潜在的作者,如学生群进行培训,特别是近水楼台的各高校期刊。相对而言大学生对剽窃概念模糊,有些学生认为引用知名专家的一些话没什么问题。因此可组织相关编辑、专家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教育。有些学校,如上海大学,这方面的公益讲座就做得较好,取得良好成效。
(3)网上有警示标记、出版道德政策、案例警示,其内容应定期更新。也可利用一些网络平台,如博客、微信等,扩大宣传,提高警戒。
总之,新旧手段双管齐下,借助我们编辑的高度认真态度,有效防止学术不端。相信严谨的期刊人会使学术不端现象无形可遁。
4.2 惩罚机制和案例分析
4.2.1 惩罚机制
应对学术不端现象制定一系列惩罚机制。(1)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等机构建议其合作期刊均在网站首页、作者中心、或刊物上有该组织标记,起到警戒作用[18]。同时在网站明确期刊学术道德相关规定,并将相关案例在网上公示,可参考知名出版商Springer的Journal Author Academy相关信息,其信息会定期更新。(2)有些被编辑、专家未发现侥幸出版的文章事后被读者发现,出现了发表后撤稿的情况,特别严惩曝光。编辑部根据情节严重与否与相关机构联系处理(如禁止该作者申请课题等)。信息输入“剽窃预防系统”,对不良作者进行诚信记录。期刊人应建议每一位作者使用该系统学者ID(Researcher ID),这样可以建立作者黑名单,不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对信息进行内部共享或业内监督的网络平台共享。若录用文章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期刊人应按其情节严重性分类,如公开、行业内公开、本期刊内部黑名单或通告单位等。
4.2.2 处理学术不端案例
处理学术道德问题比较复杂,关系到学者终身生涯,需要严肃处理。国外出版商如Springer以及各大学会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诚信体制,如Springer的学术不端手册等。期刊人应结合这些已有规定,根据自己期刊情况完善本刊的监督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附带被“冠名”,使一些诚信作者受到牵连时,这种情况编辑需要特别谨慎。如在一个案例中,有一篇会议文章涉及学术不端,其中的一位作者回应,在会议组织者联系其大学时,他才第一次知道这篇文章。因此,很多作者比较无辜,属于“被中枪”,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编辑可建议版权协议让全部作者签署,并每次信件均抄送相关作者邮箱。
根据本刊多年前发表的文章退稿处理情况,对实际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我们期刊人有借鉴意义:对所涉及的文章要保持中立、秘密调查。收集保存好各类数据、文件,及时联系作者,包括合作作者,认真评估双方证据,最后的决定应公开透明。特别注意要保存所有书面交流记录。虽费时费力,但要谨慎处理。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可借助相关软件或向合作出版商或国内、国外资深机构咨询解决。
5 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学术不端现状研究,以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Ferroelec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两本国际期刊的编辑经验及Springer和CrossCheck为例,分析了国际期刊及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的预防措施,并提出(1)建立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期刊人才队伍。(2)建立期刊人自己的监督培训机构,借鉴CrossCheck,期刊人也可组成相关监督培训协会,如中国出版道德委员会,吸收优秀编辑人才进行监督、交流经验,也可作为对不端行为案例的最后仲裁机构。(3)建立相应的惩罚和案例处理机制,以有效预防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总之,新旧手段双管齐下,籍借我们编辑的高度认真态度,有效防止学术不端。
笔者建议要重视培养认真负责的专家型期刊人才。建议建立与学者相似的激励制度,如“长江编辑”、“百人计划”,以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大数据时代有效预防学术不端的重要作用。一定要是懂期刊,并愿意投入期刊领域的人才,如上海、浙江等地期刊的几位出类拔萃的编辑人才,可以请这些期刊人才、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建议在相关管理机构支持下,我国期刊人定期走出去,向国内、国外优秀同行学习、取经,目的是要使目前编辑界的态度转变、意识转变,变被动为主动,滋养更多的优秀期刊人才。
笔者相信正确的态度、期刊人才的建设与素质提高,可使科研学术道德之规范“任重可以道不远”,可使学术不端这种学术界的雾霾消失,重现阳光。
[1]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EB/OL].[2013-05-03].http://ge.lzu.edu.cn/degree/UploadFiles-3761/201012/2010120915152102.pdf.
[2]Tamara Welshot.Springer:如何防止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EB/OL].[2013-05-20].http://www.bkpcn.com/Web/ArticleShow.aspx?artid=115169&cateid=A21.
[3]张月红.透过几种现象看学术不端[N/OL].科学时报,2009-5-6[2014-6-1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231976&mod=space&uid=38899.
[4]Tamara Welschot.Academic misconduct-tip of the iceberg?New York:Springer,2012.
[5]Publications and retractions by year 1977-2012[EB/OL].[2012-05-25].http://pm retract.heroku.com/byyear.
[6]David Cyranoski.Research ethics: Zero tolerance: A university cracks down on m isconduct in China.Science,481(7380):134-136,2012.
[7]中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超5亿[EB/OL].[2011-03-03].时代 周 报,http://cul.sohu.com/20110303/n279628144.shtm l.
[8]中国科研诚信网.日本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指导方针[EB/OL].[2009-8-25].http://www.sinori.cn/jsp/archives/archivesViewDt!archivesViewDt.action?modelId=1&archivesId=1779.
[9]罗志敏.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EB/OL].[2014-5-31].http://www.1010jiajiao.com/czyw/shiti-id-9691f035c0823a1ebfc8e24 fc52ec84a.
[10]苗妮.撤销120篇恶搞论文带来的反思.中国科学报[EB/OL].[2014-05-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04/11/872587-357583432.shtm l.
[11]Mark Cope,David B Allison.White hat bias: a threat to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reporting[J].Acta Paediatrica,2013,99(11):1615-1617.
[12]Jessica Gopalakrishnan.Beyond the plagiarism report[EB/OL].[2014-05-06].http://publicationethics.org/search/site/Jessica%20Gopalakrishnan%20%20Plagiarism%20in%20a%20case%20report.
[13]TamaraWelshot.Springer:如何防止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EB/OL].[2014-02-08].http://www.bookdao.com/article/65281/.
[14]CrossCheck[EB/OL].[2014-05-25].http://baike.baidu.com/view/5264838.htm?fr=aladdin.
[15]大渝网.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主席谈科技期刊发展趋势[EB/OL].[2011-10-19].http://www.bookdao.com/article/65281/.
[16]张月红.中国编辑首获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研究基金资助[EB/OL].[2011-03-01].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 lnews/2011/3/241945.htm l.
[17]王晶,钟紫红.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1-15.
[18]徐海丽,刘志强,陈光宇.美国SIAM期刊的审稿机制及对中国应用数学类期刊的启示和改进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3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