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阳光同行
2015-03-26◇文/陈徐
◇ 文 / 陈 徐
读书最幸运的莫过于遇到能说出你内心的作者,特别是写到了你心底一直所想,却怎么也描述不来的东西,《心灵与阳光同行》便有此功效。这是一本与生命领悟相关的散文集,内容包括女性的情绪、价值观、婚姻、爱情等,但最触动我的是小小的一篇《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
作者在《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中提到的第二件事是旅游。她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这两句话看得我泪盈于睫,仿佛为自己在父母眼中的“不羁”找到了正统说法,对呀,只有走出去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
比起毕淑敏文中的“旅游”,我更偏向于把它称作“旅行”或“出行”,游览不是最重要的,行走才重要。
这个中秋节我去了西双版纳,除了去向往已久的中国最大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走走看看一整天,没有再去其他景点。整整3天的时间,不过在市内走走路、骑自行车、坐公交、逛公园、逛街、喝咖啡、做盲人按摩而已。用这种缓慢的节奏靠近版纳,我了解到在版纳这个小城,人们出行最常选用的出行工具是小绵羊(女士摩托或者电动车),市内公交很少,出租车几乎不打表。西双版纳的物价较低,盛产茶叶、菌类、小粒咖啡等,咖啡店的现磨小粒咖啡好喝又不贵。西双版纳大桥是我最喜欢版纳的一个地方,我步行两趟,骑车经过了两趟,夕阳西下和夜晚凉风拂面的时候,游马路来大桥吹风的市民很多。那个时刻我感慨说,一座桥修得有多成功就是看它和人靠得有多近吧。
《心灵与阳光同行》毕淑敏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
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经济自立时代开始,我每年都要出去几趟,或独行,或与友结伴。如果问我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旅行?我真的回答不上来,就好像问“重庆人为什么要吃辣椒,不吃辣椒又不会死。况且除了辣椒还有别的美味食物啊?”这种问题一样难。出行和重庆人爱吃辣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从毕淑敏的观点延展开说,姑且把旅行称作认识世界的一个直观方法吧。
很多人问“旅行的好处”。我也用毕淑敏书中的话来回答:旅游的好处不是一眼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蓄积。有人认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这也是大多数人可以领悟的旅行的好处。
对我个人来说,旅行的好处却可以用毕淑敏书中的另一篇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第三间小屋来诠释:安放我们自身。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骑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或许旅行就是一条我们留给自己的羊肠小道和思维储藏盒吧。
在《每天都冒一点险》中,毕淑敏提到她在北师大念书时,坐公交车又拥挤又费神,她说:“不悔。改变让我有了口渴般的紧迫感。一路连跑带颠的,心跳加速,碰了人不停说对不起,嘴巴也多张合了若干次。”这是一种在不影响他人前提下自己折腾的快乐。我学了一手,今年国庆节定了重庆到绍兴的行程,到上海中转时,我们特地选择了比较麻烦的方式:先从重庆飞到浦东,再从浦东坐大巴(或地铁)到虹桥,乘坐高铁到绍兴。
年轻嘛,不怕折腾,多出门远行。只有不怕折腾才能离这个世界越近,离真相越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