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杂家导演,拍纯粹电影

2015-03-25李东王姜永

延河·绿色文学 2015年3期

李东+王姜永

李 东:姜永你好,由丁小村同名小说《少年与刀》改编并自导自演的微电影,获得“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竞赛最佳剧情片奖”、“第十届中山大学全国DV大赛最佳男主角奖”等多种殊荣,让你在圈内小有名气,也收获了更多关注。其实,许多年轻人心中都有一种“影视梦”,你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为此你做过怎样的努力?

王姜永:上高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文学,对学校里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大多时间都用来写诗歌和小说。我也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办文学社,编报纸。眼看就要高考了,我爸就对我说考不上大学没关系,你那么爱好文艺,以后去当个文艺兵。一听说要当兵我就挺害怕的,因为常接到在部队当兵的哥们儿跟我叫苦的电话。后来我发现很多大学都在招艺术生,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我当时就觉得考导演还挺适合我的,因为考试内容里有一项是写作。之后就去西安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记得当时考试分初试、复试和面试,考试的内容有写作、影片分析、命题编讲故事、表演。我报考了三所大学,另外两所考的很一般,只有暨南大学导演专业考了陕西省第三名,就这样被张铁林院长亲自招进了大学。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不喜欢学习,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到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突然爱上了电影,才开始疯狂的学习。专业课我总是最早到教室,下课后当其他同学在谈恋爱打网游的时候,我还在宿舍里看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一边学习,我一边拍摄了多部短片,并获得了一些奖项,那时候拍摄的短片作业还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过。毕业后,我的毕业作品《少年与刀》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国际学生短片最佳剧情片奖。并得到了评委会主席张元导演的认可,就来到北京给他做副导演和剪辑师,一共参与了四部电影的制作。之后又在贾樟柯的监制周强先生的工作室担任电影剪辑师,目前剪辑了共两部电影长片和一些电视剧片花。走上影视这条道路,我没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努力,只是因为喜欢电影,所以愿意去做跟影视有关的任何事。

李 东:除《少年与刀》之外,你的《相见》《广州天桥》等作品也获得多项殊荣,这些作品给我的印象是:不但没有落入俗套,而且都很有想法。我们知道,一些优秀的大导演同时也是很出色的编剧,还或多或少参与拍摄。就目前看,你也在编、导、演三个重要方面同时发力,你如何看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王姜永:编剧、导演、表演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电影制作最核心的部分。电影是动作,剧作家必须要懂表演,要通过人物的肢体动作和心里动作去表情达意。我经常在写剧本的时候把自己当作剧中人,一边演一边写。同时,剧作家还需要懂视听语言,剧本里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看的见的画面和听得见的声音。《唐人街》的剧本就是非常好的范例。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给年轻电影人的忠告只有一条,想做导演拍电影,先写剧本吧!因为在你写剧本的时候你会对整个电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一个把握,并在视听上形成自己的构思。李安也说过纸上谈兵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数码时代的到来让电影拍摄变得不再困难,但是如果要在影片质量上取得成效还得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你还没有机会去实际拍摄一部电影时,写作剧本就是非常好的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导演是个杂家,一个好的导演是什么都要懂一点的。很多大导演都自己写剧本,比如阿巴斯、达内兄弟等等。作为导演,必须要对剧本有深刻的理解,要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了解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要知道每个人物说话和行为区别与他人的表现方式。在电影史里,更不乏一些喜欢自导自演的导演比如奥逊·威尔斯、伍迪艾伦等,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也经常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一下,过把戏瘾。电影拍摄的是人,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都需要依靠演员的表演去传达,这需要演员对剧本仔细揣摩,理解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戏剧目的。演而优则导,很多好演员都成功转型做了导演,比如伊斯特伍德。

李 东:有幸看过你的几个原创剧本,整体感觉都不错。这次刊发的《假期》,再一次关注青少年成长。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都在被环境和经历塑造和改变,也许只是一念,将走向另外一种人生。因此,通过你作品潜在的警示,我也看到了艺术的担当。你眼中好的剧本(或者影视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王姜永:我觉得好的电影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剧作,一方面是电影语言。好的剧作应该是在思想上有个人独特的表达,有一个好的视点,在情感上真实动人。同时它能塑造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能挖掘出人性的复杂,能构建出经得起推敲的故事情节,并营造出一些有生活质感的空间环境。电影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视听语言不断创新的历史。好的电影会带有强烈的导演风格,这些风格就体现在一个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例如法国新浪潮的代表导演之一戈达尔,他拍摄的《精疲力尽》就创新了电影的时间,他对于跳切的运用省略了时间压缩了空间。再例如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一次在电影里运用了共时这一表现手法,让我们对银幕时间有了新的认识。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空间观念也非常高级,在他拍摄的《爱情故事》里,多次运用了画外空间,体现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开放的空间观念。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拍摄的《游戏规则》里大量运用景深镜头和纵深调度,使电影的空间更加立体,更加靠近现实的渐近线。

李 东:前不久,偶然在公车上看到播放你执导的MV,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却仍让我觉得惊讶,惊讶于你作品的传播力度。电影的拍摄和MV拍摄有什么区别?

王姜永:电影的功能主要是讲故事,而MV更多是表达一种情绪。在时空上,除去一些个别风格强烈的电影,大部分电影基本上都会保持一个连贯性,形成时空统一的幻觉。而MV的时空是跳跃的,非连贯性的,在镜头组接上基本都是跳切的方式。在拍摄时间上,一部电影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的拍摄时间,而一支MV只需要2天就能拍摄完成。

李 东:近两年,影视圈兴起一股“电影热”,综艺节目“趁热打铁”搬上大荧屏、各路明星跨行做导演、名不见经传的“黑马”突出重围等等,电影票房的比拼最终成了“粉丝大战”,电影的水准与票房失衡。对此你怎么看?

王姜永:这是市场经济大浪潮下的必然现象。一些不懂电影的人只为赚钱,制造出很多泡沫电影。我也喜欢看娱乐片,但现在国内很多院线商业电影却质量每况愈下。肤浅的主题、偶像剧的情节、MV式的唯美、华丽的视觉展示背后是故事内核的苍白。很多电影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完整,更不要提那些不懂电影的导演们了,他们也仅仅是把电影拍完而已,技术之差让人诧异为何竟是这些完全靠混人脉而毫无能力之人就当上了导演有机会去拍摄电影。而且这些烂片在电影院的排片比也十分之高,相反那些有良心的低成本艺术片却只有很小的排片,很多都是影院一日游就被迫下线。中国电影一直在学习好莱坞,却没学到根本上,没学会好莱坞的主流普世价值观,更没学会电影的本体,反而积重难返迷失在商业浪潮中。一个良性的电影市场是需要百花齐放的,而不是只有商业烂片。

李 东:对今后的导演之路有着怎样的规划?

王姜永:我的大学老师朱传明跟我说过,做电影不要着急,要慢慢来,纯粹一些,厚积薄发。从学校毕业这四年来我参与了大量影视剧的拍摄制作,担任过导演、副导演、剪辑师、灯光助理、美术助理等各个职位。这些经历使我在影视制作的技术层面有了大的提高。对于今后我并没有太多详细的规划,我想一边工作一边好好享受生活,等某天突然写出了想拍的剧本,有了拍摄的冲动,我才会将它拍摄出来。电影而已,生活最重要。

责任编辑:李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