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呆:不明觉厉的“品类时代”

2015-03-25李传玉

中国化妆品 2014年6期
关键词:细分面膜品类

李传玉

“品类时代”何以不明觉厉?

网络的聚众魔力除其诱惑多多的功能外,还在于它的涉俗性娱乐。其中此起彼伏又稍纵即逝的网络热词构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链接性传播效应。如时下盛行的不明觉厉、人艰不拆、涨姿势、我伙呆、切克闹……闹明白了某词既博得莞尔一笑又链接了口口相传,各种正经的不正经的信息资讯都能呈几何倍数地翻番着搅动人们的神经。这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不可逆的社会形态。然而在化妆品圈子里时常泛起的一些貌似精英杰作的词汇却难笑得起来。类如“面膜元年”“渠道品牌”“品类时代”等等。说它笑不起来,是某些说法的确会让你会不明觉厉地“伙呆”。其中貌似要“涨姿势”的就有“品类时代”。

“品类时代”的提出,是由2013年的“品类元年”说法转换而来的。

关于“品类元年”,杂家在《被2013验证的8个水货营销词汇》一文中有过剖析:它让你“伙呆”之处是,仅从初中生的语文语法上着眼,这“品类元年”便难知其所云。所谓品类,港台人称“品项”;英美人说SKU;大陆官方说“品种”。说法不同意思一致:即一品一类一物一种。而元年者,第一年也。前所未有。那么2013是化妆品品类的开天辟地之年吗?显而易见这是个会令人“伙呆”的说法。

就一个全球性的产业而言,化妆品商品究竟有多少品类呢?

相信连最基层的化妆品从业者都了解:化妆品商品品类数字保守也在千位数以上。那2013究竟是哪一个品类的元年呢?要么是千余个品类一起上阵的元年?这显然就更扯了。但无论怎样,2013年肯定不是化妆品品类的开天辟地之年。如果“品类专家”们想说2013年可能是某个品类表现最活跃的年景,那么用“品类元年”去表述也实属词不达意牵强臆造。大家能够看见的,被2013鼓噪最盛的品类莫过于面膜了,于是“面膜元年”成为品类元年重要支撑。但早有人考证面膜这东东在我国唐朝就有了。除此之外,从年头到年尾,也没发现哪个亘古未见的品类横空出世。直至挥别了2013,那些曾为“品类元年”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的N多的论坛、媒体和自媒体,乃至应时而生的“品类专家”们,也没谁出来做个“元年”庆典或总结啥的,转眼间就都闪了。这“品类元年”也就这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含糊其辞地混过去了。于是转年后“品类时代”便复活再生。

换了说法的“品类时代”,依然不见支撑其自圆其说的“理论”出处。来自市场一线的西南地区某代理商点破了戏码:那些鼓噪“品类时代”的企业、品牌、以及所谓的“品类专家”们,几乎没有一线品牌阵营的企业、或者为规模型企业卓有成效地做过令行业瞩目的成功营销案例的策划人。行业的层面和层次折射出了他们营销专业水准的现状,玩不转全品只好玩品类。于是喊出“品类时代”云云大多是为自己装门面。换言之,有谁见到本土G8品牌和一线品牌阵营整天吆喝“品类”啥啥的?

对这个来自市场一线商家的“点穴”论断,杂家是认可的。从量化单位上解读,品类对应的是全品或多品。品多曰系列,品少曰套装。这是品类的常识。不论任何一个品类,如果说它代表着“品类时代”,直观上对应的无疑就是全品时代了。而“品类营销”自然对应的也是全品营销。那“品类市场”显然对应的就是全品市场。

客观而论,时下市场的主流渠道和非主流渠道大多都被一线品牌阵营的全品占据得满满的。中小品牌很难找到插足的缝隙。竞争激烈的现实增大了中小品牌全品营销的难度。压力之下,量力而行,做不动全品做品类本也无可厚非。做,就踏踏实实地,不要混扯。做个品类自寻生路楞说成是“时代”,这一扯就把事情扯变味了。除非你能印证全品时代在眼下会因为“品类”抢眼而显现出沉沦;或者能印证未来的日子里整个化妆品产业市场都会被某个风头强劲的品类雄霸市场所取代,如果不能印证,那么抛出这个无根无由的“品类时代”不外乎是“品类专家”们为自己只会耍弄无厘头小伎俩“营销”的遮羞布而已。

第一块遮羞布: “细分市场”

“品类营销”也好,“品类时代”也罢,支撑“品类”一说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细分”。

2008年起,继本土G8阵营中的海洋水动力和喜马拉雅高山水之后,行业市场上随即涌起了各种各样的“冰”啊“雪”啊“润”啊“泉”啊等等一片卖水的“牌子”。后者在做产品策划时,大多都说是要“细分”市场;2010年佰草集成了大气候,于是又一窝蜂地出现了“草”啊“木”啊“舍”啊“苑”啊等等一大批卖草的“摊子”。这一批也说是要“细分”市场。几年之后两股大军会师行业展会时,便出现了“一草二水三原液”的壮观景象。近前细观你会发现这“细分市场”不一而同:有细分目标人群的;有细分二三级市场的;也有细分产品功能诉求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时下的业态足以证实:不论是卖“水”的还是卖“草”的,没见谁细分出了哪部分特定的人群,游离出了哪块独立的市场,凸显了哪个独树一帜的产品功能。更没见到哪家冲到了“草之父”“水之母”的G8品牌阵营前面……

2013“面膜元年”一声呐喊,追风者平地乍起呼唤着“美即”的名字打着激灵扎堆冲向面膜。“细分市场”的理由几乎众口一词。在“细分个性化需求”的定位中:不同年龄、不同肤质、不同体质、不同生理周期、不同文化素养等都成了细分面膜的理由。此时你发现:一块巴掌大的面膜眨眼间变成了所向披靡的“铁布衫”。让这“细分市场”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狗皮膏药,哪股风刮上来往上一粘就说是“细分”。然而有机构在2013当年的行业展会上做抽样调查:四个展馆内的护肤类品牌中,按高、中、低三等(即规模型,中等规模和小规模)企业各抽样10家,30个展位中抽出来53(款)品牌的面膜。平均每个展位有1.77款面膜。面膜品种占被抽样展位的重叠率高达177%以上。

怎样甄别营销学专业中的细分定义和“切克闹”营销鼓噪的“细分”概念?

依旧拿面膜产品说事。时下市面上的面膜不外乎三类:布膜/水膜/泥膜。如果你做了款“大白菜叶子”膜,这叫产品形态的细分;如果市面上3000家品牌都在往三寸小脸上扎堆做面膜,而你出了一款“屁股膜”,这叫膜贴类的产品细分。如果你仅仅是那3000家面膜大军中的一员,只不过是在产品“功能”的说法上做出“细分”:市面上的面膜有卖“水”的,卖“草”的,而你的面膜就说是“水草”。如此细分,恐怕连脑残都会觉得“伙呆”……endprint

一个简单的常识:何为“类”?

有道是:物以类分。化妆品中的“类”:水是水;膏是膏;膜是膜。贴在脸上的叫面膜,不贴在脸上的叫膜贴。膜贴包含了面膜,但面膜不包含膜贴。因此膜贴是面膜产品的大“类”。面膜只是膜贴类产品的一种。其实说面膜叫“品种”更确切。仅仅是在原料成分上对面膜品种做“细分”,你改变不了的是它的“品类”消费空间。就像膏霜类的“早晚霜”一样,或许可以对少数长着阴阳脸的人做一个“左脸膜”或“右脸膜”。类似的细分无外乎豆腐一碗一碗豆腐。由此面膜扎堆不足奇,伙呆的是将扎堆现象上纲上线到“品类时代”。

找一些似是而非的营销概念来装门面,可以理解。但要照顾到概念立论的基本常识。就像这左手摸右手的“品类时代”,不能偏离产业自身的基本属性,更不能以无厘头“切克闹”搞混淆是非。

我们知道,化妆品有两个属性:高端的为奢侈品。1克古龙香水要比1克黄金贵。低端的叫大众日用品。大宝SOD蜜,5块钱一瓶。黄金饰品没有保质期,带在身上不丢失不被抢不会越带越少。香水口红润肤乳用完了空瓶随手就扔。因此高端的也好低端的也罢,化妆品的消耗性消费是其商品的特质。并且具有程序性的系列消费功能。如先用洗面奶后用面膜贴,出门用防晒,睡前用爽肤水……若是忽然间变成了“品类时代”,未来的化妆品是否意味着每人顶着一张面膜就上了大街?因此说这“品类时代”不明觉厉,恰如其分。

第二块遮羞布: 传统与时尚

所谓“传统与时尚”的说法,与当下电商玩家们所言的“传统商业”有异曲同工之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当下高度膨胀的时尚社会生活导致了“碎片化”消费。互联网则是推动时尚消费扩张的重要信息传播载体之一,也是将资讯碎片化的重要根源。因此一个资讯碎片就有可能诞生一个商业机会,或者说审视商业机会寄希望于“做大牌”的时代正渐行渐远,以往全盘织网型的系统化市场发展布局意识在受到挑战,所以品类消费是“碎片化”消费时代的重要依据。如果说品类对应的就是全品,那么时尚对应的就是传统。因此“传统与时尚”的社会现实就是“品类时代”的根本支撑。

当下行业市场的真实现状是否如其所言?

年初,创新联盟在群内组织了一场“面膜专题讨论会”。参与讨论的品牌商80%以上认为本土企业的所谓“细分”,大多都在产品销售说法上下工夫。比如我的面膜是胶原蛋白、无添加、纯植物、精华液、纯精油、死海泥、左旋C、睡眠面膜、经期面膜,更年期面膜等等,美其名曰这是个消费“碎片化”的时代。不足两成的品牌商则是强调,真正的细分市场是要从消费需求上着眼:不去扎堆面膜,放眼膜贴市场是否更有机会?而80%的一方认为,女人关注面部舍得花钱。做面膜追逐的是“面子经济”。品类专家们的依据是:“面子经济”是时尚消费,时尚消费是碎片化的,是打破“传统”的全品营销的时代产物。

但是几乎没有谁去求证一个现实的数字:3000家品牌一齐往三寸小脸上扎堆,再大的市场空间也会挤成肉酱。中国有3亿消费面膜的女性群体,如果市场上涌进30亿张面膜等,你那“面子经济”惠顾到你柜台上的机会是1/30,涌进60亿张面膜你的机会就是1/60,并且只是数字上的可能。那么你知道市场上有多少面膜吗?你若不知道,你跟谁“细分”跟谁时尚?这与“传统”不传统和时尚不时尚完全不搭界,跟是不是“品类时代”也不搭界。却着着实实地跟有没有脑子、走不走脑子搭界!

这是本土品牌每一次闹成市场拥挤泛滥的根源所在。

结果又一次论证了营销学中的“八二效应”。(行业内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放大参与讨论者的数量,这个比率差还要大。超出9:1之多)讨论会达成的共识是:90%以上公司挖空心思找“产品销售说法”,字典上能查的就查。只有极少数企业跳出三寸脸盘面膜之外的膜贴产品,去着眼市场上真实消费需求的研究,眼下的面膜产品会不会出现“烂街”的现象,不是本文探究的焦点。拿着传统与时尚为“品类时代”说事,是我们需要甄别厘清的。如果某天早晨电视里传来你熟悉的一句广告语:把所有品牌的面膜连接起来,不知道会绕地球几圈……恐怕一点都不奇怪。

显而易见,类似笃信所谓“面子经济”而趋之若鹜地往面膜产品扎堆行为,无论用怎样貌似“理论”的口实做注脚,无异于都是为自己蹩脚的产品动机做遮羞布。理由很简单:其所赖以支撑的等等口实,既与专业的营销定义不挨着又与市场现实不搭调。纯属没词找词。

“品类专家”们鼓噪的“品类时代”,让我们联想到业内一位商家所做的比喻:在猴子面前放一根香蕉和一根金条,猴子会放弃金条拿香蕉,因为猴子不知道一根金条可以换来千千万万根香蕉;在企业面前放一款面膜和一个营销系统,也能看出选择面膜的企业和选择系统营销企业的分类。不同的是,猴子拿了香蕉不会为自己的智商局限性做辩解。而追风和模仿“品类”的企业、营销专家却要找些貌似“理论”的依据做注脚。也不管那些注脚能不能站住脚,是否经得起推敲,只管天马行空的胡海乱喷。毋须讳言,上述两个阵营的比例越大,折射出的是本土企业群体中不求认真专业做事之风的恶习泛滥之重。

本土化妆品市场有没有过“品类时代”?

本土化妆品市场有没有过“品类时代”?

有。20年前,在本土化妆品产业第一轮创业阶段中,由产品品类引发的产业市场空前大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但是这个“品类时代”的含义和性质与时下“品类专家”们所贩卖的“品类时代”完全不是一码事,那叫填补市场产品空白。

正如在日后提及SOD蜜,就是大宝;提及防晒露,就是小护士;提及痘胶膏,就是姗拉娜;提及洗面奶,就是丁家宜;提及护手霜即是美加净一样……如果说定义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品类时代”,这个阶段概莫能属。列个简表与大家分享。

未来的日子里,还会不会有新的化妆品品类问世?

杂家认为是有的。1996年,深圳丽斯达(小护士)公司在向国家卫生部申请防晒露产品质量标准时,卫生部居然没有防晒产品的部颁标准。回复“让企业自己做,报部里备案”。2006年之后,某国际知名品牌与国内品牌进行知识产权纠纷,源于后者做了“芳香精油”,而前者没有。前者没有此项不是前者的失误,而是新生的产品品类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行业法规的大项内没有此品类。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无论从产品技术的创新还是产业法规的逐步完善,化妆品出现新生的产品品类无疑是必然的。根源就在于创新中发展,而不是将眼下3000家品牌扎堆起哄面膜的现象称之为“品类时代”。

正如某商家指出:所谓“品类时代”的喧嚣,更多源于眼下化妆品行业内的营销人士多数不具备产业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更甚者,基于急功近利的动机和目的,旁门左道地专注于琢磨人性弱点和消费心理缺陷。比如故意杜撰和放大虚拟商品热点和制造所谓消费需求“痛点”,然后进行策划、包装、传播,再以工具的力量“征服”消费者。于是教育消费者变成了误导消费者,引导消费变成了诱导消费……

追逐虚拟热点是有共鸣群体的。操盘者们赖以作业的正是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病态消费心理现状。放大和催化这种虚拟热点,是始作俑者锁定逐利商家们不轻言放弃谋利契机的病态心理。由此而放弃的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和商业行为规范的修为,更多的是置自尊自爱于不顾,抱着乱世出英雄的信念,依仗着生意场上“看透不说透”的江湖侥幸,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品牌营销专家”的名头,无人点破就装疯卖傻地耍宝,有人点穿就装聋作哑地卖呆;拿着无知当无畏,拿着出丑当出位;能搅和一把是一把。闹出些不明觉厉貌似涨姿势的概念招摇过市,这不应是中国化妆品营销人所应有的德性。借此分飨。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分面膜品类
易容面膜
敷面膜的三个误区
购买一个度假产品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及细分研究
搞怪面膜趣味多
2013年三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2013年二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2013年一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市场细分中的市场泛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