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研究
2015-03-25赖保民
赖保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传统建筑业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人类聚居建筑学,60年代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初步探索实践,但直到7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许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愿望日趋热切。迎合这个趋势,绿色建筑才真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建筑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1]。
1 绿色建筑发展
欧洲是绿色建筑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地区。随后英国、日本和新加坡均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绿色建筑建成,如英国Interger绿色住宅示范房、荷兰Delfut大学图书馆、日本的太阳能住宅等。
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全面来看大体数量比较少且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例如: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发展较快、北方地区以及西部地带发展较为缓慢的相关问题,与我国提出的大范围且均衡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要求差距仍然比较大,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2]。
2 绿色建筑技术特点
在设计绿色建筑时,我们必须以“低能耗、绿色环保”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建筑规模、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单位本身的规模、工作特点及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最为合理的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3-6]。
绿色建筑技术有以下几点表现特点:
2.1 健康:绿色建筑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降低化学污染气体的排放,来改善室内环境的品质。
2.2 舒适:在准备建设绿色建筑之前,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利用适合自身建筑的高新技术,有效地提高项目绿化率,有效地避免各种污染,最大限度的改善建筑的环境,使周围人民群众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
2.3 能耗低:低能耗是绿色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低能耗技术既提高了能源效率又减少了能源比必要的丢失。
3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的造价颇高,且开发商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导致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所以,绿色建筑在传统建筑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要着眼未来,从长远成效的角度规划建筑的节能消耗、控制污染、绿化环境等,确保绿色建筑未来运行成本的降低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4]。
绿色建筑技术按特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关键技术有包括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技术以及相关的节能减排和建筑材料等方面;②适宜性技术与建筑所在地区的地域特点充分结合,如自然通风技术、外布遮阳措施、雨水收集等技术。
按使用功能划分为:①资源节约技术主要有墙体保温、昼光照明、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污水分流、雨水回用、中水处理及科学给水等节水技术,还包括节地技术和节材技术;②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减排技术、绿色材料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
4 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认识
绿色建筑应关注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始终贯穿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注重节约,并向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着手建立起一个功能完善且符合人类日常居住习惯的建筑工程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的;通过在设计院积累的一些实例总结,如下几点是在建筑方面对于绿色建筑的应用手法:
①节约资源:合理的建筑整体布局、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实现节约水资源、木材等建筑资源的目的。如广东科学中心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双通道玻璃幕墙等技术。
②利用新能源:生态节能,如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洁净丰富太阳能、风能的策略。
③加大技术投入:加大绿色新兴技术和传统建设技术的结合最实现建筑本身自给自足、节能环保的目标。
④回归自然:充分考虑所服务对象的特殊,以人为本,建立起一个与周边建筑环境相融合的家庭化及艺术画的室内环境,同时做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动静互补,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
5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5.1 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在我国只要一提到绿色建筑很大一部分人立即与高科技、高成本的建筑观点联系到一起,因此大大阻碍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在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把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在一方面许多的建筑设计师并没有真正认识绿色建筑的内涵。在实际市场当中很多建筑开发商在投资绿色建筑的时顾虑较大,方向不明确严重的影响的项目的前期决策。而一般的消费者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能给其什么样的体验及回报不是很清楚,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对怎样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不良现象等。有的不结合我国国情,直接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的不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盲目的应用一些高新技术。
5.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指标设置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绿色建筑相关联的学科和环节较多,绿色建筑涉及的环节和学科比较多,虽然各专业学科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比较完善的标准,但相互之间的有机协调仍然欠缺;我国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标准仍然存在于评价方面,设计、施工与验收以及后期的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不配套的地方仍然很多,有关工程标准缺少,其中有关的工程定额标准尤其缺乏,最终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实践工作。
5.3 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体系存在不足,各相关法规对绿色建筑没有明确的定位,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上位法缺乏。到目前为止仍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政府方面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不足,以我国的形势看在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质量监管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现行已经有的监管制度,对节能方面比较重视,但对四节一环保方面仍然不够重视;比较重视建筑设计与施工,但对所用材料质量监管、后期的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许多方面仍不够重视。
5.4 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不足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不全面,导致了相关主体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与建筑节能、节水、环保等有关的财税激励政策,但仍存在许多关于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的不足。针对房产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中涉及的土地获取、项目的审批以及融资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不足;没有完整的针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相关鼓励措施,导致无法拉动市场需求;并且由于绿色建筑在设计时的取费标准过低,导致设计者积极性不足。
5.5 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重难点技术尚未有所突破,没有形成一整套符合我国地域特色和建筑功能的相关技术体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等专业人才和机构严重不足。绿色建材发展仍然较慢,有关材料和建筑产业匹配度较低,各类建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6 政策建议
6.1 明确绿色建筑未来的方向及目标
做好长远的规划,提高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确保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适合本区域发展特点的绿色理念指导地区的发展道路。
6.2 补充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
加快出台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提高完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评价指标;及时对有关于绿色建筑方面的工程预算及定额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及时的加快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
6.3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大力扶持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行业的发展,加大对技术研究及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着手建立起绿色建筑在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针对房产开发商采取一些鼓励政策尤其是涉及土地转让、项目立项审批、贷款等方面,进一步的放宽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贷款政策,让消费者积极购买。
6.4 对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监管
在原有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上,加快建立起适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整套相关管理制度。把发展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加强对施工许可证颁发的控制标准保证施工图设计审查中满足绿色建筑的审查标准后颁发许可证。
7 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当代带来巨大利益和享受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口剧增与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使得人类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5]。“绿色建筑”就是一种纯天然且对自然生态环境不造成伤害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要求建筑本身具有生态绿化功能,注重自身的采光通风并且尽可能少的利用化学合成材料,主张从生态观和生态文化的设计理论出发,“绿色理念”迎合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趋势,缓和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未来将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焦点。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黎爱军,李丽,满晓波,等.浅谈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体系[J].中国医院,2010,14(12):9-11.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李东平,严丽叶,等.“绿色医院”建设相关技术探讨[J].建设科技,2014,15:68-70.
[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