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粮食何以11连增
2015-03-24许俊鹏
许俊鹏
提起黑龙江农业,所有人第一印象就是“大”。一望无际的平原、万亩大地号、大农机、大水利……这一切为黑龙江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如今,这个第一已经保持了4年。黑龙江熟,则天下足。可以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状况一定程度上成为判断全国粮食总产量的风向标。2014年,气象条件有利,各项措施得力,各种农作物都播(插)得及时也是农业生产再创佳绩的必要条件。
仔细梳理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了龙江农业发展根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为龙江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土地规模经营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我省的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1连增秘诀一:
合作经营
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2014年1月18日,克山县仁发村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会议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成捆成捆的人民币,合作社社员们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洋溢着欢喜:“分红啦!”
在克山,所有农民都羡慕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人家带地入社每亩土地收入922元,比自己种强多了。目前,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2638户,涉及10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入社土地5.4万亩。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了解到,像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规范社,目前黑龙江省已经达到了61家。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的土地流转到现代农机合作社后,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多,目前全省1164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500万亩。
2014年10月20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忠林作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已流转6507万亩,比上年增长16.2%。全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971万亩,比上年增长17.1%。全省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0.5万个。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使大型机械更好地发挥作用,规模经营更大范围地普及,标准化生产更精准地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品质。记者从省农委获悉,今后,黑龙江省将在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切实做好流转信息发布、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等服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11连增秘诀二:
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地里有机井,地边有排水渠,旱能灌涝能排,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啦!”说起这几年水利工程为农民带来的好处,绥滨县东方村红发屯的马景涛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从黑龙江省水利厅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资338亿元,开工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三江平原14处大型灌区、19处灌区续建配套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和田间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西旱东涝的心腹之患。目前,总投资300亿元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将兴建加固堤防3000公里,保护着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有了能抗旱排涝的水利工程,农民种地自然是“心中有底”。
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近几年,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释放土地潜能,增加土地产出和粮食产量。2009年,鸭绿河农场抓住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的机遇,第一管理区土地整理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通过立项。土地整理项目一期工程结束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800亩,新增耕地率12.56%,增加水稻产量380万斤。同时项目的实施把原来的6000亩低产旱田改为水田,可增加水稻产量600万斤。“有了这个项目,我家地里能新增加45亩水田,农场还免收前2年的承包费,大体算一下,这两年能多得近6万元的收入,这可是实打实的效益账!”说起农场的土地整理项目,鸭绿河农场第一管理区职工刘宝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我省要承担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3197万亩建设任务。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18万亩,我省大力推进已下达建设任务和投资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类建设项目验收报备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20.50万亩,可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指标。
11连增秘诀三:
科技服务
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事专家大院走,种田示范园区瞅,四季科技培训勤,百姓致富项目有”,“农民种地用科技,串换良种别忘记,拖拉机去耕整地,耕作深度要注意”……“有了这些‘顺口溜,科技常识不再是‘天书了!好种子、好技术、好机器,加起来就是咱老百姓致富的‘金钥匙啊!”牡丹江农民李玉荣看着地里成熟的玉米高兴地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通过深入实施“科普之冬”,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
2014年,黑龙江省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在保持原有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在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研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2014年3月初提前下拨了143.11亿元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资金,并于3月底前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标准,整合资金6亿多元,支持农村新建水稻育秧大棚2.78万栋、智能化催芽基地200个。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省共投入春耕资金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说的就是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黑龙江省种子局获悉,2014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优质和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良种还要配良法。黑龙江省这么广阔的土地,没有农机的助力,怎么能实现十一连增?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获悉,自2004年农机补贴发放以来,国家共为黑龙江省投入68.26亿元,全省农机总动力由2003年底的1807.7万千瓦提高到2013年底的4848.7万千瓦;全省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从2003年底的77.9%提升到2013年底的92.97%。正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为黑龙江省粮食十一连增提供了动力保障。
来自黑龙江省农委的统计显示,黑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5%。目前,黑龙江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1.75亿亩,比2008年增加1亿亩。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亩均增产4%以上,增产粮食近50亿斤。(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