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VC和创业者的关系
2015-03-24Emin天上星亮晶晶
T.Emin 天上星亮晶晶
“大部分创业者说起风投的时候,神情总会变得扑朔迷离,好像有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故事一般。如果你细细问,他们会跟你吐一吨的苦水,控诉风投如何无情地拒绝了自己。然而,对于专门去发现机会创造价值的风投来说,他们最在乎的又是什么呢?”
风投很“疯”
风投的意义可以这样概括:用资金支持一个创业者实现梦想,并且成为这个梦想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全面渗透到这个梦想之中。风投的工作过程其实也是枯燥的,从业者每天都要面对很多项目,他们需要快速地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和行业标准来判断你是否属于他们下一个投资项目的范畴。在经过一轮的筛选之后,再重复进行更加明细的第二轮、第三轮筛选。对于大部分孵化器公司的VC(Venture Capital,即“风险投资”)来说,他们也会不断地通过有效的筛选机制来“布局”出那些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
面对当下“万众创新”的概念,对于VC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最近几年,VC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各个领域,从蓝海到红海,如果你够幸运,在众多未被挖掘的蓝海产业中,或许就有一个属于你的高估值初创公司。就像王刚——滴滴打车天使投资人,集齐了“阿里的人、百度的技术、腾讯的钱”,帮助滴滴从三年前只有八十万元注册资金的初创企业成长为百亿美元级移动互联网公司。
创业者的难关
创业者们最初可能只是凭借着一股热情和一个想法就开始了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就好像车子与司机,司机掌控方向盘的技术决定着车子最终能否成功突围,当然眼光和机遇等也是创业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创业人讲究决策,公司和产品的运营需要讲究全面的布局和战略方法,并且最终找到破局点和制胜点。比如小米的成功就是雷军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事情,归结起来就是需求、极致、口碑。
创业者在申请风投的时候,往往会在网上搜出一箩筐关于如何高效拿到投资的教程,看上去也确实受益良多。而事实是,创业者往往要面对投资人的不平等待遇,你可以等投资人,但是投资人等你就不是什么好事,大多数VC把自己摆在“神坛”的位置上很难接近,也是令很多有着好项目的创业者很头痛的事情。另外,很多投资人会因为自己个人的喜好而感情用事,他们会用试试看等借口来推脱你的申请,搞得创业者不知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该风投的资源。
中关村不缺VC
大部分跟风投有过长期真实而深入接触的创业人,最终可能都会因为资金利益和创业热情方面种种不可协调的原因而分道扬镳,从此不相往来。
在中关村,90%的人都跟创业有关。他们有着很多的想法和创意。但是谈及为什么去创业时,答案往往归为两种,一种是做事为了拿钱,另一种是拿钱为了做事,而价值观和责任感在他们眼中却变得并不重要。创业者之间聊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我的项目融到多少资金,而在怎么高效利用这笔资金上,他们却很少真正去研究。但是,即使这样,中关村的VC还是前赴后继地赶来捧场创业者们的项目,毕竟这才是创业和梦想的天堂。当然,在中关村确实还有很多有谋略有智慧的创业者,他们深沉讲究产品的内功。即使在经历过千百次的摸爬滚打之后,也从来不放弃创业的梦想,愈挫愈勇,最后终于事业有成。
其实倒也不是创业者势利没有主见,投资人往往是军师,指向哪里,创业者就会打哪里。资本的博弈就是挣钱的速度,投资人可以不在乎服务或产品,不管挣得钱来自于用户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这是资本属性。创业者向用户提供服务,收取用户的服务费,挣的钱只能来自用户的市场,你无法从资本市场很快获得收益,除非你上市了。但是95%的公司不到这一天就会死掉,因为泡沫来了,而且是投资人炒出来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屡见不鲜。
泡沫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投资客,往往会习惯于这样的方式去炒作一个项目,吸引资金:比如,A欲联合B、C、D、E投资某个领域,初期是非常安静地介入该领域,然后时机一到,就会借助媒体大肆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领域,最后在这领域足够热的时候,他们就会退出。然后就布局新的市场,但是布局完毕后,市场上没有资金和参与者了怎么办?开始抨击之前的领域,让很多资金和人都不敢再参与了,这个时候市场就有了足够的存量资金和参与者。接着就是大势宣传现在已经布局的市场,这些资金和创业者就会跟着上,如此循环下去。这样一来,泡沫便产生了。
作为投资者,他们参与金融领域投资操作;作为创业者,他们还在为梦想或者金钱创业拼搏的路上。我们应该多理性地问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干嘛?社会的发展进步不缺少一位创业者,也不缺少一点点资金,而是缺少一位有想法的人。
中国“万众创业”的未来,除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外,更需要政策的有效扶持,不论是一个硬件的制造发明,还是服务的构建完善,都离不开双方因循利诱的配合。只有秉持崇高一致的理念,才能一起为未来的梦想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