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初探
2015-03-24张晓刚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四平136000
张晓刚(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四平 136000)
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初探
张晓刚
(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四平136000)
摘要:课例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中介技术,为教师集体观课、议课,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开展课例研究的方法及途径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例研究教学方法
课例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课例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中介技术,为教师集体观课、议课,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了推广和实施。从2010年暑期开学,我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撰以此文,以飨读者。
一、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的必要性。
从课程性质来看,思想品德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任务,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思想品德课由于不被关注,成为“小学科”,“小学科”往往是“薄弱学科”的代名词。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课堂教学效能和科研水平同“大学科”教师队伍相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亟待提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层面来看,承担思想品德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承担“大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一样,都应平等地享有专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应通过课例研究这种途径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的可行性。
思想品德学科课时较少,而且没有太多作业量,考试压力不大,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把课例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思想品德教师往往一个人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同一课时的内容可以进行反复多次教学实践,真正实现“同课异构”,可供研究的问题也较多。长期以来,我区思想品德学科在教育科研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一些“小学科”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及单位和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更渴盼改变现状。这种状况决定了“小学科”在这一领域提升的空间更大,见效更快。
二、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充分发挥基层教研机构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成立跨校际的区域性学科课例研究团队。
成立学科课例研究团队,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各校思想品德教师人数较少,在本校内难以形成研究团队进行课例研究的现实,我们大胆尝试,突破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在“联片教研”的基础上,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协调,把各校的思想品德教师有效组织起来,成立跨校际的区域性的学科课例研究团队。这种跨校际的课例研究团队由教研员做具体负责人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可行的。
(二)适当地借助行政力量,健全和加强课例研究小组的组织制度建设。
课例研究团队建立起来了,但是怎样把这些不同 “背景”的成员有效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就成了难题和关键,这一问题解决不好,最终只能使这种跨校际的课例研究流于形式。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与各校的校长达成共识,将教师在课例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其在单位内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其“评先选优”的一项指标,从而给了参与课例研究活动的教师“紧箍咒”和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具体而完备的课例研究活动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以激励为核心,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共同进步为原则,内容涵盖了课例研究小组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这种跨校际的课例研究团队的正常开展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制度保障。
(三)大力创新研培模式,在课例研究的“真懂”和“乐行”上下工夫。
“紧箍咒”虽然戴上了,但是如果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对课例研究及其意义没有真懂,没有树立对课例研究的正确态度,那么,何谈乐行呢?这种“紧箍咒”反而会增加他们对此项工作的厌烦情绪,结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在参研教师的“真懂”和“乐行”上下了很大工夫。
“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抚养孩子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要适合家庭情况,就是最佳方式。”刘主任表示。
要让教师对课例研究活动及其意义“真懂”,必须创新研培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是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一线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理论”,如何绕过理论区呢?在实践中,我们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突破口,将课例研究理论的学习放到真实的课堂上,增强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感性认识。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接触课例研究理论,由浅入深,由少及多,最终实现课例研究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就使“僵死”的理论变得“鲜活”了,更易于他们接受和理解课例研究。通过这种模式,教师很快地理解了课例研究,掌握了课例研究的相关技术,澄清了以前认识上的误区,如:课例研究与二次备课的区别、课例研究与集体教研的关系、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的关系、观课议课与以往的听课评课的区别等问题都顺利地解决了。解决了“真懂”的问题,“乐行”就成为必然。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跨校际的区域性学科课例研究团队的成员毕竟来自不同学校,在开展活动时,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团队成员由于时空的问题所造成的不便。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最常用的QQ和微信这两种信息技术,利用它们可以实时地、全天候地把分布于不同地方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动研究。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这种跨校际的课例研究团队几乎就无法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教师们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公共博客,大家把在网上找来的一些好文章转载到这个公共博客上,日积月累,博文章越来越多,教师们交流的帖子越来越多,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有关课例研究的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共享和交流学习资源,大大地丰富了课例研究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课例研究的实效性。
(五)积极寻求高层次的专业引领,保证课例研究的质量和品位。
课例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活动,为了保证课例研究活动的质量,离不开高层次的专业引领。
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远赴北京、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地,分别聆听了顾泠沅、王洁、周卫、陈大伟、吴正宪等国内知名专家的相关讲座,并把现场录像带回来让全体教师观看学习。此外,积极寻求省市教研机构和师范大学的支持是我们寻求高层次专业引领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先后请来了吉林师范大学的孙艳红、许淑杰、奚亚丽、李振锋等教授专家,对我校进行专题辅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关学科的省内外的 “名师工作室”很适合课例研究活动的“口味”。这些“名师工作室”的名师既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更有实践经验,他们与一线教师有相同或近似的经历和感受,更易于相互沟通和交流。我们尝试与“名师工作室”进行真诚的沟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郝淑霞名师工作室”一直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三、点滴成绩与感悟
(一)有了自觉研究的意识,由“要我去研究”变为“我要去研究”。
过去,这些教师是“稀里糊涂”地上课,只是为了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上完课,就是“闲待着”。现在,教师有了从未有过的研究意识,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思考问题,科研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
(二)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试验,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现在,所有参研教师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课例研究的相关技术指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都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进行 “同课异构”,进行对比教学试验。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教学方法的改善,使课堂教学效能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我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三)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人们发现,在课例研究中泡了三年的这些教师,其精神状态、谈吐举止与以往大不一样了,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教师已根据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论文,不再为评职称没有论文而苦恼了。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各校教学骨干。如我区第三中学的青年教师闫冰卉,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教学能手,并在2014年获得了吉林省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新秀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们满意了,校长满意了,学生们也满意了。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校长对课例研究的思想认识工作,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是“小学科”进行课例研究成功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凡是校长给予课例研究真实支持的学校,其参研教师的工作态度就好,所在学校的课例研究工作成效就明显。没有校长的真实支持,这种跨校际的课例研究团队的工作就无法持久而深入地开展。
(二)切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把“小学科”课例研究活动搞成课例研究“运动”。
一定要在教师们对课例研究的“真懂”和“乐行”上下工夫。要靠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信服,尽快让他们从课例研究活动中收获效益,体会到研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齐渝华.怎样做课例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安桂清,赵萌萌.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六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人民教育,2011.
[3]季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