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2015-03-24夏元珍戴从容
夏元珍 戴从容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研室,安徽 巢湖 238000)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又需要社会正能量的引领,“中国梦”则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用中国梦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富强”——是从国家角度看中国梦,它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强国特质,是强国梦;“民族振兴”——是从民族角度看中国梦,它体现的是中国梦的文明特质,是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是从个体角度看中国梦,它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和谐特质,是富民梦。中国梦的这三个基本方面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富民梦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是基石。中国梦就是要将这三个梦全都实现,突出了中国梦具有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特性。
2.中国梦的主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追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当前,社会潮流和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殷切期待,对此,我们不能固守现状,必须再接再厉,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勇往直前,在新形势下继续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高潮,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积极奋斗。这既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严峻挑战,又是当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内在地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承载着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使命,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石和最坚定的实践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至关重要,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进一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梦”蕴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它并不排斥个人理想,相反,它积极肯定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和应有的地位,主张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它激励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这些都能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不再觉得理想只是一种好高骛远的空泛概念,让每个大学生都切实明白并坚信,只要通过个人的积极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都能积极地改变自身的命运。同时,它的提出也让当代大学生切实明白了自身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使得大学生更自觉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任务,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2.“中国梦”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中国梦”同时也是民族梦,它代表了最广泛的人民利益,这其中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利益。“中国梦”为每个大学生实现自身的理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大学生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梦”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前途、命运及其自身的利益。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5年的时间,广大大学生可以在这5年时间里,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努力奋斗,抓住时代发展赋予的机会,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30多年的时间,这30多年的历程,包含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应积极明确并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导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做最大的努力。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只有祖国足够强大、经济足够繁荣、社会切实安定,才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契机,才能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最终得以有效的实现。
3.“中国梦”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与大学生应具备的“三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中国梦”无论从宏观层面讲,还是从微观层面讲,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中国人对美好前途和命运坚信不疑的一种向往。它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梦”作为理想信念的指引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客观上也要求践行“中国梦”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民族性,因此,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做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唯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三、“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宏观方面大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微观方面大学生显得更务实和理性,注重个人理想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但大学生中仍有部分同学理想信念缺失,尤其是政治信仰迷茫。基于此,为与时俱进地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应积极地探寻“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1.思想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学习中坚定信仰。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当然首先就要从理论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强化政治信仰,从而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1)充分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要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在学习中坚定信仰。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将“中国梦”的思想有机地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全教材21次提到“中国梦”,尤其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目“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更是第一次相对集中地从内涵上涉及。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就可以将“中国梦”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积极地向学生灌输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更多的时代内容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重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仰教育,使“中国梦”教育在入课堂的同时,能够入脑、入心。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不应单纯地向学生单方面灌输知识,而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便捷,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利用视频教学法,通过《复兴之路》等励志影片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理念,也可以就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个主题,以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梦”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的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关注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密切关注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党课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为了切实提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水平,更深入地向学生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在日常党课教学中,要在传统党课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创新活动,如可通过创办微型课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深入的探讨,紧紧围绕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利用各种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讲座,增强党课的课堂教学趣味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深入地推动党员教育。
2.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良好环境的辅助和支持,优化环境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
(1)优化社会环境。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有最直接的影响,为此,要切实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必须切实优化社会环境。然而,就社会环境现状看,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渐侵蚀着某些学生的思想。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于社会、高校和家庭三者积极的联合起来,政府与相关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加大“中国梦”相关知识内涵的宣传和普及,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正气、切实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力度、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2)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为此,要切实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要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来普及和宣传“中国梦”主题观念,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内时刻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赋予校园环境及其建筑物以生命,从而活化校园环境,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群体活动,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些校园群体活动要紧密围绕“中国梦”主题进行开展,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特征,最大限度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比如演讲比赛、摄影大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主题社团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最后,要狠抓校园制度建设,积极强化优良的校园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有效的校园制度,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
3.注重实践,搭建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载体。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归根到底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构建“四位一体,多元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采取项目化运作,构建包含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优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
(2)搭建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感悟中凝聚梦想。
采取多种途径,扎实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一,深入群众,宣讲“中国梦”。大学生深入群众宣讲“中国梦”,既能让群众学习、理解“中国梦”,又能加强自我教育。其二,服务群众,践行“中国梦”,如开展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将中国梦最大限度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其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抚今追昔,从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其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从而有针对性地弄清楚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怎样树立理想信念,并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理想的外化,从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做到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非一句空泛的话语,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复杂的习题,需要不断地向大学生传输并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得以实现。
[1]习近平.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1).
[2]习近平.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1).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杜德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