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2015-03-24齐鹏程晓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16
齐鹏 程晓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齐鹏程晓丹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21181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及学校重视与关心。设计出一套科学准确、切实可行、涵盖面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根本,探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旨在为科学、客观、全面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思路与依据。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当我们还在被“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困扰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日益尖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广义地讲,“体面劳动”包含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两种内容,而狭义上讲,则是就业质量的具体化内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定义,使得就业质量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之风由此在学术界盛行起来。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摒弃了已使用五年的就业包分配制度,这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毕业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自主性,是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举措。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膨胀,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要求随着这种情况的不断进化而降低,就业质量必然难以得到保证。在众多高校引以为豪的超高就业率的背后,是无数个毕业生向社会妥协的结果。因此,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迫在眉睫。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角度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推动国家经济发展。1999年,教育部把“一次就业率”作为评价高等院校就业状况的指标,高校由此关注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只是就业工作上的“量”的变化,而无法对就业的“质”进行评价。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人才在高校中培养出来,要放到什么岗位上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大,这必须有一套具体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加以指导。我们要在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等教育,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2.减少失业离职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失业率高的社会一定是不稳定的社会,低质量的就业会间接导致较高的离职率和失业率,为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相平衡,低的就业质量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缩小生产规模。同时国家也会浪费巨额的教育投资,社会的其他方面都将受到影响。高失业率和离职率会让社会显得混乱,增强社会的不稳定性,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降低失业离职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
指标的选取是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有效的关键,所以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测量标准、规范的统计方法衡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标要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2.可比性原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指标要与国内和国外的通用的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性质上保持一致,以便进行立体上的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能够体现出变化和不同。要体现与国外的水平上的差距,这是不断改进质量体系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提高薄弱环节上更具有参照的标准。
3.主观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客观上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而就业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又是主观上选择的。就业质量指标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客观的社会发展状况、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政策等与主观的大学生本身对个人情况的了解、对职业发展状况的心理感受。做到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使得研究的成果更真实有效。
4.独立性原则。可供选取的指标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强,每个指标都有明确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指标间出现内涵上的重叠会导致研究工作的重复。明确边界和内涵的指标相互独立,能够让整体的评价体系研究目的性更强,研究意义更大。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方便调查和统计,更要符合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除统计客观的就业率外,还要考虑薪金水平、社会认可度、就业结构和毕业生供需比等方面的指标。
1.就业率。就业率的指标是就业“量”的最直接的反映,量变产生质变,要得到“质”就必须有“量”。所以就业率是基础性指标,直接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能力。
2.薪金水平。薪金水平反映的是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投资回报水平,尤其是在不同的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之中,薪金水平的差别可以反映毕业生的竞争力,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等,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直观的体现。
3.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可度应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毕业生和家长认可度,二是用人单位认可度。从毕业生和家长角度考虑工作的环境、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认可程度;从用人单位考虑对所招聘的毕业生的工作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的认可程度。用人单位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毕业生的满意度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4.就业结构。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地域和自主创业率等多种指标,这些指标的差异可反映就业质量的状况。自1992年引入市场经济制度以来,民营和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丛生开来,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国家在地理区域上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要比西部发展快,南部比北部经济水平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空前。所以就业结构是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5.毕业生供需比。当年毕业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就是“毕业生供需比”,可以大体上反映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优秀的企业中,作为用人单位与学校良好合作的前提,“毕业生供需比”显得尤为重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这一指标是保证一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确立评价指标之后,如何获取详细的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测评。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就业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层面展开问卷调查的工作。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将付出较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但问题结构的设置可以获取最直接有效的数据,而且便于统计和分析。
2.企业回访。毕业生最集中的地方是其所工作的单位,要获取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可以进行企业回访对毕业生本人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这样做的好处是真实、客观、有效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做科学的评价。
3.校友座谈。借助毕业生回校聚会和校友返校的机会,可以通过校友座谈会的形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情况的反馈调查,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成本低。
4.网络评价。多媒体发展日渐成熟的今天,通过网络的线上交流互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做到广泛性和代表性,也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获取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网络问卷、微信采访、群组谈论等。
五、结语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不断提高就业水平的需要。把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确立下来仅仅是第一步,具体的工作涉及更专业化的知识,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选取、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等。一个良好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中,可以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可以在将来的就业工作中做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对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在国内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一套适合我国高校体制的评价体系。此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学者们仍需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3-85.
[2]周晓东.国内外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1):79-80.
[3]卫铁林.基于AHP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教育与经济,2013(2):43-47.
[4]张瑶祥.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2-86.
[5]刘范一,钟萍云,孙宁华.基校企双方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教育导刊,2012(9):69-72.
2015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