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国学, 圆中国梦
——重筑中华民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之路径

2015-03-24李跃中汪秀丽杨玉军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五经国学孔子

李跃中 汪秀丽 杨玉军(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哲学史学研究

兴国学,圆中国梦
——重筑中华民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之路径

李跃中汪秀丽杨玉军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摘要:要有效消解民族虚无主义、传统文化空壳化和道德放任主义的侵袭,就必须大兴国学,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重筑中华民族信仰之根和魂。

关键词:国学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念融为一体,成为团结和指导我们接续奋斗、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指南。

当今社会,我们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传统文化空壳化和道德放任主义的威胁。所谓传统文化空壳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持续文明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一部分年轻人的脑中、在当今某些地方,成为一个历史的空壳。所谓民族虚无主义,是极端个人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认为社会是由原子式的个人构成的,每个人的天职就是最大限度地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事业成就,与其他人和组织没有任何稳定的关系,更无任何必需的义务。所谓道德放任主义,就是把道德自由化,认为道德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自由判断和自愿选择。道德实质上成为一种廉价的便签,随便贴、随便撕。在道德自由主义的旗号下,假、恶、丑的行为肆行无忌,匪夷所思的言论登堂入室、招摇撞骗,敲打着五千年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道德的身躯。

要抵御民族虚无主义、传统文化空壳化和道德放任主义的威胁和侵蚀,就必须重建中华民族道德信仰体系;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兴国学。

1.何谓国学?国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一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显然,这里指前者,即张岱年所言:“所谓国学是本国之意,学即本国的学术,亦即中国学术之意。”[1]国学虽是学术思想,却不限于书籍。由于载体不同,国学实质上具有五个层面的面相:载于器物的国学,如中国玉器所蕴含的“温润如玉”的君子文化;载于制度的国学,如礼乐制度所蕴含的“和合文化”等;载于活动的国学,如“其射也君子”之射箭活动;载于书籍的国学,如四书五经等;载于人格的国学,如岳飞、屈原等民族英雄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我国的国魂孕育于国学之中,若无国学,我们何以自别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国学寓于这五个面相之中,兴国学,这五个面相的资源都必须发掘,而不可限于书籍理论。

2.兴国学当以《五经》和《论语》为本。国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不可能全部都学,所以兴国学要做好普及和重点的结合,即对于学习的内容要区别对待,既知其大概,更学有所重。方立天认为“国学作为一国的学术,也指一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即学术部分”,确实,在国学的五个面相中,以学术国学为核心,而学术国学中又以儒学为重点,尤其是“六艺该统摄一切学术”(马一浮语),“六艺者,即是 《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柏拉图的注脚,那么中华文化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柳诒徵指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儒家宗师孔子,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此六艺为教学内容,所以此六艺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这里包括后来从《礼记》中抽出的《大学》《中庸》)。此外,孔子的思想还纪实性地记载在《论语》之中,“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冯友兰先生也指出“经学在以后历史上中国思想史之地位,如君主立宪国之君主”,自汉代以来,五经和《论语》就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成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今天,如果我们要继承自己的文化民族性,则五经和《论语》应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正餐。

五经和《论语》之所以如此重要,乃因五经和《论语》为思想集大成者。钱穆指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2]。五经吸取前两千五百年之精华,开启后两千五百年之新统,其思想之深广、社会影响力之大、理想之深宏,无可比拟。《礼记》中记载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斗不息,就是现代革命家孙中山亲自撰写的黄埔军校校歌、国民党党歌、“中华民国”国歌中都大书“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梦”,与“大同社会”的理想也不无契合之处。《尚书》所记载的“敬德保民”“选贤任能”的政治原则和“以德配位”“为民造福”的政治模本,塑造了中国几千年来基于“权力作为必需的善”而建构的权力体系,与西方基于“权力作为必要的恶”而建构的国家体系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今天依然是我们反腐败、做先锋、谋民利的一个政治思维框架和政治道德要求。《易经》中的乾坤精神及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我们巨大的财富宝库。《论语》虽然不是经书,却不亚于经书,乃对五经之画龙点睛之作。

其次,五经和《论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格。孔子指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杜维明教授通过精心研究发现:“可以说儒家的‘五经’是对人的不同侧面的理解,是五种具有儒家特色的洞见。《诗经》代表对人的感性、艺术性的理解;《尚书》代表对人的政治性、政治理想的理解;《礼记》代表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春秋》代表对人的历史性的理解;《易经》代表对人的哲学性、超越性的理解。”[3]五经所要培养的就是一个个有生活情调、有政治理想、有社会情怀、有历史自觉、有哲学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些人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和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3.兴国学,还要做好全覆盖与层级化的结合。这里指的是学习对象的区别对待,既要求人人皆学,又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实行层级化的安排。兴国学,至少《五经》《论语》,要做到国人人人皆学。但在学习方式上,则要充分整合国学的五个面相的载体,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因材施教,多样化施教。就教育系统而言,幼儿园可以挑选《弟子规》《三字经》等文本中一些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的句子教育孩子,或者将中国历史中璀璨的文化成就、杰出的伟大事迹、复杂而曲折的奋斗历史编成喜闻乐见的口诀,或者让孩子们接触中国一些传统乐器和艺术,让孩子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学则可以挑选《五经》和《论语》中某些与学生智力水平相适应的短文编入教材,在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方式,让孩子们产生民族自觉感,通过校本课程,鼓励孩子们学习传统礼乐文化,让国学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中学生应该对五经和《论语》有比较全面但可以不深入的了解,对中华民族取得的璀璨文化应该有切身体会,对中华民族所取得的成就和遭受的苦难有清楚的认知,激发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而大学生则应该要求人人都有一定的国学根基,深谙礼义廉耻,创立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团,有创造性地进行一些复兴国学、弘扬民族文化的实践活动。大学应该开设国学方面的选修课,规定必需的学分,研究生系列则应该设立国学学科的学科点,培养、扶持国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积极开展国学走进生活、走向全球的活动。

就教育系统而言,应该把握好三个重要的关节点,举行庄严而隆重的典礼:一是六岁入学典礼,晓之以学习的利他性;二是十八周岁的成人礼(冠礼),告之以社会的担当义务;三是大学的毕业典礼,倡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职。此外,建议把5月5日端午节改为龙舟节,把9月28日改为教师节,全国各地举行隆重而简朴的庆祝纪念活动,缅怀和弘扬以屈原为载体的爱国情怀、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系统之外,充分利用市民大讲堂、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活动中心、居委会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性的国学传播活动、国学活学活用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学者走出书斋,到群众中去(有的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在评高级职称之前,必须给群众做一次文化方面的讲座),做讲座、开专题,鼓励民间国学爱好者走入学校,走入讲堂,彼此切磋,互通有无。要鼓励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大家喜闻乐见、有档次有品位、为我国历史作出杰出成就、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和伟大情怀,比如相声、小品、戏剧、电影等,在弘扬国学上,也应该来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古代,民族精神的传播基本上依靠的是全民参与、生活全领域渗透,无论是街头小贩,还是茶楼小厮,由于其对中国精神的信守和传播而获得尊严,总之,要努力让国学回归百姓日常生活,让日常生活重新精神化、尊严化。

在现实的生活空间之外,积极开辟国学的第二舞台,那就是网络世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扫荡网络中的歪风邪气,唱响网络世界的国学最强音。互联网+国学,互联网应该成为国学灵根再植的一方沃土,需要所有的有识之士倾力奉献。

复兴国学,最关键的是要恢复读书人的身份自觉。在中国传统认知理念中,读书人就是士,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但是在现代西方文化的浸淫下,读书越来越局限于一种谋生的手段,读书人似乎成为靠读书卖知识挣钱的脑力劳动者而已,与其他职业人群无异,许多读书人由此堂而皇之地逃避责任。其实,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成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乃天下之公器,读书人接受天下之公器,就天然地对民众、对社会、对人类、对天下多一分责任,多一分担当,“为民前锋”“一往无前”。与之相应,在社会大力弘扬正能量,强正弱邪,让大众媒体由无底线媚俗的恶性竞争发展为有尊严的、有理想的、有担当的良性互动,做有良心、有良知的大众喉舌。

4.兴国学,当以圆中国梦为标。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国学之主源在《五经》,上承两千五百年之精华,下启两千五百年之奋进,但是这五千年并非一帆风顺,乃是 “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再大同社会”曲折发展的历程,与之相应,国学也非处处是鲜花、遍地是黄金,可以无选择地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群。国学源远流长,源头虽清,末流或混,源头虽好,未必人人皆宜,所以国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换言之,当以今裁古,古为今用。另一方面,今日之中国,非天外来客,乃五千年文明氤氲之中国,乃五千年文明之继续,所以当以国学的精神来剪裁、批判今日之思想,换言之,以古判今,今与古合。总之,今日国学灵根再植,当以圆中国梦为中轴,以发掘、丰富、弘扬、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宜,以有效抵御传统文化空壳化、筑牢民族的防堤大坝为宜,以凝聚民族力量、抵御民族虚无主义为宜,以正思明德,祛道德自由主义为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自选集[M].重庆出版社,1999:389.

[2]钱穆.孔子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72.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hxjz/hxjz_yw/201402/t20140225_1765530.shtml.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机制研究”(2015SJD183);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教育课题(SZ201515)(SZ201517)。

猜你喜欢

五经国学孔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五老”唱“五经”胜过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