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2015-03-24张思娟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民族

张思娟(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文化学研究

试论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张思娟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岁月沉淀中留下的智慧结晶。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更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可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他们自身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包含语言文字、风俗传统、节日庆典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

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虽然汉语汉字是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但仍有部分少数民族以本族语言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语言,也会使用本民族独特的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丰富多样很好地保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2.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礼仪及婚丧嫁娶等方面。以白族姑娘的头饰包头的造型为例,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而白族姑娘的头饰便是根据大理著名的四大名景——“风花雪月”为原型制作的。包头上面垂吊的穗子代表“下关风”,包头上面手工绣的茶花或者曼陀罗代表“上关花”,包头白色的部分代表“苍山雪”,整个头饰的造型就像“洱海月”,这看似简单的头饰却囊括了大理的绝美景色。

3.少数民族节日庆典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庆典种类繁多,节日气氛浓厚。

4.少数民族艺术成就绚丽多彩。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不仅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还凭借着自身的才智编撰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艺术成就都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与独特性统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每个少数民族仍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所以它具有多样性与独特性统一的特点。

2.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历史的篇章中曾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当然保留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吸收着现代社会的艺术成果。所以它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特点。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独特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岁月沉淀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存在,一旦这个民族不再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那么就必将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这种文化的流失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中华文化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习总书记曾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才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族基础。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与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共生共荣[2],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声名远扬。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

1.语言危机。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尽管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危险[4]。比如,云南丽江泸沽湖畔的大于60岁的摩梭族人还能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做流利地道的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放弃了对摩梭语的传承,要么不会讲本民族语言,要么说着已经变味变调的摩梭语。由于摩梭语没有文字形式,文化传承仅靠口耳相传,那么这些老者们逝去后,这些语言也将随他们一起烟消云散。

2.服饰危机。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现在民族服饰也面临被时尚衣饰所取代的危机。在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一代人大多只在节日庆典或者婚丧嫁娶之时才穿本民族服饰,甚至有些人只向往城市时尚的服饰。长此以往,莫说这些特色民族服饰将要消亡殆尽,恐怕就连服饰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会一并消失。

3.建筑危机。受现代建筑时尚影响,很多少数民族民众觉得现代的钢筋水泥房比自己的民族建筑好,觉得这样才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但不考虑环境和文化,一味推崇现代建筑,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绝非幸事[6]。在大理古城,处处林立着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高不过三层。在山顶眺望远处,那一片民居与山水相连的广阔美景,让人在感受自然的宁静时,也不禁生出一种担忧,若有一日,这片特色民居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那我们又将去何处寻一份心灵的宁静呢?

4.生态观念淡漠。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常常是把人类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看做一体的,对自然怀着一种诚挚的敬畏之情。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延续千百年的民族传统生态观的保护,才有了大理丽江那青山绿水的和谐生态美景。而如今对传统生态观念的漠视和遗弃破坏了这种民族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意识的膨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长此以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则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的原因分析

1.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一般出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地区,外界难以介入,故而民族文化仅能在本民族内部安然的代代相传,却无法为其他民族所熟知,尽管社会的不断进步,缩短了一定的距离,但地理原因仍然是横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道难坎。

2.观念原因。少数民族本身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亦是至关重要。一方面,在社会潮流的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某些青年人放弃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老年人固守传统观念,不与外界接触。例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奶思村,是过去土司的奴隶村,他们曾经宁愿忍受着贫穷艰难的日子也不愿与外界接触,因为一些老辈人害怕一旦与外界接触,外人会学走他们的手工艺,拿走他们的智慧,所以他们一度封闭村落,直至政府不断努力劝说,他们才慢慢开放,走出来与外界沟通。

1.3调查所得资料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的数据录入,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水准=0.05。

3.现实原因。为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以云南省为例,虽然申请了多个项目经费,但由于经费总量较少,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不仅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还涉及民族宣传动员等多方面,这样一来这些经费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四、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一)互联网络的特点

1.开放性。网络时代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相对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天然地理屏障,缩短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获取对方信息。

2.高效性。互联网络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速度需求而不断更新换代,这种高效性使得人们能够快速获取世界各地最新最全的报道。

3.多媒体性。互联网络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除了文字和图像外,还有各种音频视频等方式,让人们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时不再枯燥无趣,而是可以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愉快阅读沟通。

(二)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1.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互联网的出现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了互联网,一些不再有精力学习那些经过历史岁月沉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也不再有闲情翻看那古老的民族文化书籍,而只是盲目追逐着网上的潮言潮语,以及醉心于网络上那眼花缭乱的新潮小说。

有了互联网,一些人不再有耐心观看节日庆典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而只是沉迷于网络上那些哗众取宠的视频。

有了互联网,人们不再沉静下来品味民族特色艺术文化,而将时间花在那看似酷炫实则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2.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机遇。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互联网的开放性、高效性,以及多媒体性在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也带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阅读少数民族历史书籍,学习少数民族文字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曾经,人们若想阅读少数民族文化古籍及学习他们的文字,必须得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才能找到原始资料,而一旦资料遗失损毁,多少历史将化作不解之谜。而有了互联网,人们便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世界里探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奥妙。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曾经,人们若想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去了解,要想亲身体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恐怕难如登天。而有了互联网,人们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参加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如云南大理的蝴蝶会,在“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这样的节日美景下感受白族风俗的韵味。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观看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歌舞表演提供了更多重的感官享受。曾经,人们在观看少数民族节日庆典的歌舞表演时,只有单一的感官享受,那节庆欢喜气氛的场面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而有了互联网,它不仅可以跨越千里之距随时随地观看到最新的节日视频,更有不断更新的3D技术,使人们在观看节日庆典视频时有身临其境的多重感官享受。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感受少数民族艺术成就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曾经,人们若想品味少数民族艺术成就,只有亲自来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置身其中细细感受。而有了互联网,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了解少数民族艺术成就的历史渊源,还可以借由互联网这个平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品味少数民族艺术成就。

其实,互联网本身只是一种生活工具,如何用它走正确的路,取决于使用者的心。

(三)推进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1.少数民族古籍电子化。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蕴含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文本典籍以电子化和图片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建设相应的数据库及各种数字图书馆保存这些民族文化典籍。一方面可以使民族文化古籍不至于因为无人问津而黯然消失,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古籍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为更多人所熟知。

2.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多媒体展演。我们可以使用虚拟网络展现民族文化,还可以使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景漫游”,以及在线3D游览等方式,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少数民族历经岁月沧桑的文化沉淀。

3.少数民族民俗故事化身网游。我们可以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故事制作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通过有趣的故事描述和游戏体验,借由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内容的隐性表现与倡导,使人们在游戏中品味历史文化。

4.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建设。我们可以建设相关网站系统详细的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以此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网站可以分为很多板块,分别介绍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分布、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禁忌、少数民族的服饰及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等。在网站文字叙述上应尽量生动,也可以用故事或图片加深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理解和认同。

五、结语

诚然,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但关键点还在于让少数民族同胞们重视自己的文化,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兴趣。而对于我们汉族同胞,则应以一种友爱的心态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只有百分百地爱上这些朴素实在的文化生活,才能帮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也能让我们在这繁荣的世界中仍能寻得一份宁静的乐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R].2014 年6月13日.

[2]徐翔.在线仪式:传统文化的网络新构建[J].国际新闻界,2011,04.

[3]李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4-16.

[4]刘德海.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思考[J].盐津县委党报,2011,9(29).

[5]杨建忠,胡双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评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总第103期.

[6]郑文宝.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补性[J].文教资料,2006年4月号上旬刊.

[7]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3期2002年5月.

[8]宋楠.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总56期).

[9]兰莹萱.时代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

[10]班瑞钧,杨建林.网络民族社区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初探[N].人民论坛,2009年.

[11]刘惠敏.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8期2010年8月.

[12]安俊秀,靳宇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教育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NO11.

[13]王建.网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5年3月.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