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地理学视阈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翻译

2015-03-24苗莉珺毛智杰1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张掖市第二中学甘肃张掖734000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张掖城市形象

苗莉珺 毛智杰(1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张掖市第二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翻译地理学视阈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翻译

苗莉珺1毛智杰2
(1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2张掖市第二中学,甘肃 张掖734000)

摘要: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文化区域间的活动包括旅游活动,定会产生文化交流,翻译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翻译旅游地理论和翻译文化地理论出发,探讨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英译,旨在促进旅游外宣翻译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翻译地理学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城市形象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西北粮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河西走廊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自2011年起先后在河西走廊举办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促进了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河西走廊的城市形象。本文从翻译地理学出发,探究东西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讨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英译,旨在促进旅游外宣翻译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一、翻译地理学

翻译地理学(Translation Geography)是翻译学地理学的交叉研究,把翻译与地理因素联系起来,以地理学和翻译学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从系统论的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从地理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将翻译置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研究地理环境同人的生理、心理等地理因子与翻译的关系,初步构建翻译地理学的研究体系[1]。翻译旅游地理论和翻译翻译文化地理论作为翻译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翻译与旅游地理和文化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旅游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同民族文化关系极为密切,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必然会涉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2]。由于东西方地域差异,旅游宣传口号翻译应当从地域文化差异出发,遵循翻译旅游和翻译文化理论的指导,特别关注其传递信息、吸引游客,宣传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功能,在充分理解原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最佳的宣传、交际效果。

二、旅游宣传口号

旅游宣传口号,又称旅游形象宣传语,实质上是城市的旅游广告,主要用于向外界和旅游者推广和传播当地的旅游形象,打造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游客。宣传口号在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形象、营销推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颖、独创、寓意隽永的旅游口号,往往能在城市形象塑造与提升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3]。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城市都很重视自己宣传口号的设计,旨在通过浓缩的语言、精炼的文字、新颖独创的口号,将城市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潜在和现实游客面前。从市场营销的要求来看,旅游宣传口号必须能够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给游客留下永久而深刻的记忆,并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进而产生广告效应。

三、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翻译

1.翻译旅游地理论和翻译文化地理论

无论是翻译旅游地理论还是翻译文化地理论,都对旅游宣传口号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从翻译旅游地理论来看,河西走廊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源于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气候,多样的地质地貌,戈壁、沙漠、森林、冰川,绿洲、湿地、湖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有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多个民族。如何让更多的游客欣赏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景观,是翻译者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其次,文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4]。人类生存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在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发展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文化[5]。东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势必造成众多文化差异,并体现在语言、价值观、传统习惯等方面。翻译与文化地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翻译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6]。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翻译既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要准确表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2.翻译地理学视阈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宣传口号翻译

(1)源语言信息全面准确

旅游宣传口号翻译要完成宣传的使命,必须全面而准确地传递出源语言的信息,不仅仅是内容的调整,还要考虑到源语言的形式和特色,尤其是地域语言的影响,那就是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7]。旅游宣传口号的语言常具有鲜明的节奏,富含韵律感,有韵律的文字,可以带来愉悦感,口语化的口号简洁易懂,便于记忆。只有简短易记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口号,才能使旅游者下意识地记住旅游广告的内容精髓,达到宣传的效果。例如:七彩丹霞,湿地之城(the Pearlof the Silk Road—Golden Zhangye),旅游宣传口号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时运用了与汉语相对工整的表达句式,保证了英文表达的地道性。金张掖,银武威(Gold Zhangye,SilverWuwei)中,gold与silver相对,Zhangye和Wuwei两个地名相呼应,均用了“形容词+地名名词”的结构表达。这两个宣传口号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注意到了宣传口号的韵律和节奏特点,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易懂,口语化突出,便于读者辨识,值得反复品味,也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河西走廊城市形象的传播。

(2)蕴含人地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地质地貌。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的原文和译文,都应该通过精练的语言,做到易于记忆,并凸显该旅游目的地吸引人的特色,彰显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定位。例如:七彩丹霞,湿地之城(the Colourful Danxia,the City ofWetland),中文口号采用了汉语旅游资料中最常用的四字结构,富有诗意,令人遐想。“丹霞”、“湿地”是张掖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和自然风景,用较普遍的方式翻译为the Colourful Danxia,the City of Wetland,语言精练、便于记忆,符合翻译简洁明了且文体整齐的基本要求,同时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基本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张掖旅游的鲜明特色,凸显了张掖的特色定位和旅游形象。

(3)受众得体

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旅游宣传口号的设计必须考虑旅游口号的接受人群和推出口号的目的、时机,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所处的竞争环境,适时地调整改进旅游口号[8]。一则好的旅游宣传口号既要传播城市形象,又要新颖创新,勇于与时俱进[9]。例如:一山一水一古城(OneMountain,One River and An Ancient City),这里的一山(祁连山)、一水(黑河)孕育了富饶的古城(张掖),体现了山水相依,人杰地灵的张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古老神奇的张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内涵。这个口号完美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也赋予了这古老而神奇的大地新的内涵。在英译本中,“One Mountain,One River”句法结构特色鲜明,两个“One”形成了优美的排比,“Mountain”和“River”前后呼应,翻译处理严谨工整。整句口号简洁、响亮,寓意深远,让潜在游客读者可以尽情驰骋于美丽的想象中。这个口号原文和译文,都有比较明确的宣传目的,既把握了旅游地的环境特征和面对人群,又迎合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符合旅游宣传口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也符合张掖城市整体形象的推广战略。

旅游宣传口号作为城市乃至国家的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0]。恰当、有效地翻译宣传口号,需从语言、文化及受众人群等方面考虑,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翻译既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要反映地方特色,体现原文风格和文化背景,让潜在游客能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宣传城市,吸引游客的功能,向世界更好地宣传河西走廊,促进城市形象建设和对外交流,推动城市旅游业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忠.翻译地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少爽,田国立.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河北学刊,2014(1).

[4]陈晨.浅析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口译中的“不可译”[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5]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6]崔莹.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城市形象翻译[J].海外英语,2011(5).

[7]林竹梅.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8]金惠康.全球语境下的旅游广告[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9]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张璇.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成都市旅游宣传口号英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形象视阈下的河西走廊旅游外宣翻译研究”(QN2014-09)。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张掖城市形象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到张掖看黑河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西夏时期的张掖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