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西茶文化(一)
2015-03-24吕传彬
吕传彬/ 文
18世纪英国作家西德尼·史密斯嗜茶如命,他曾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茶,要是没有茶,这世界不知成何样子,不知还能继续存在否?我不生在茶叶未出世之前,真是喜不自胜哩!”像史密斯这种人,在我们东方人看来,当然属于卢仝、陆羽之流;论其性格,仿佛可以与之分为“皮包水”的类型。
世界上的事,本来可真可假,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茶是英国人的“国民饮料”。因之,我们似乎也得公认茶是中国人的“祖传苦汤”(因曾有称茶为苦药者,故彷酒为黄汤例,姑且名之)。总之,在中英两国间,茶之为物,真可谓是彼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尤其是英国人,在他们沉默、严肃、保守的性格中,竟把喝茶一事作为礼式,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习俗。
清异录云:“符昭远不喜茶,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西草’也。”英国人的喜欢喝茶,可能与其国民性格有关,这是不无道理的判断。
摩文·琼斯曾在纽约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写过一篇文章,对于英国人的喝茶精神,真是刻划入微,描写得十分动人,他竟把英国在二次大战中,其获胜的因素,亦归功于茶。他的意思是:在战事的试验中,茶得到了胜利。茶可以使人增加勇气,生长精力;英国人的作战胜利,其实是茶的胜利。无论在交战前后,进攻或后退,任何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在其国定的救急手册中曾规定有:凡遇受震或失血,第一步就应该给病人以茶。
琼斯在其大作中,还提到中英两国对于茶俱有同嗜,东西媲美。可是追本溯源,以历史来论,中国人喝茶的资格,要比英国人老得多了。据史家之考证,茶由亚洲输入欧洲,大约在明末清初,1655年左右。直到1738年,英国人才视喝茶为一种社交,从那时起,举国浸淫于茶道,上至王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每天总要喝上好几回茶,才算是真正享受生活。
提起我国唐代的两大茶圣——卢仝、陆羽,若与英国人饮茶的历史来相比,至少我们已经抢先了七八百年。而且他们不仅是喝,还要加以研究并发扬光大,著书立说,以传后世,如所留传下来的“茶歌”“茶经”等,都是不朽之作。以历史的悠久和流传之普遍来说,世界各饮茶民族中,中国堪称为老大哥,而茶更为中国的“国饮”,亦是当之无愧的。
历代文人雅士歌颂茶的文章,不知凡几。在明朝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中写香茗云:“香茗之用,其利最薄,物外高意,坐语道德,可以清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避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寐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牖,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品之最优者,以沉香茶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古人焚香品茗,乃养生的妙法,可是从现实的近代生活来看,这样饮茶虽然是雅事,但也未免太消极了。
英国人每天生活之中,也必须慎重其事的喝一次茶,其时间大约为早上10时半或下午4点半;在工厂中工作的工人,也是一日不可无此君的,他们称之为“中早茶”或“下午茶”。在一天工作过程中,犹如机器的涂抹润滑油,并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所以在英国人的眼光里,每天喝茶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为了这早上10时半的中早茶,英国秀山波顿的船坞,曾经以罢工来抵制加价。这种早茶本来只卖每杯等于4分美金的价钱,因为要加到5分而引起工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茶是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一种必需食品,犹之于我们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基本饮料,所以不能随便加价,以免增加他们的负担。
品茗为文人雅事之一。中国几千年来所谓士大夫的喝茶方法,能见之于典籍的不一而足,他们谈到茶的品种,以至色、香、味及烹茶所用的泉水器皿等,无一不讲究。以下录文氏“品茶”一节来证明如何讲究,以供同好诸君于公余参考。
文氏云:“古人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若鸿渐之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然其时法用熟碾,为丸为挺,故所称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至宜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番始创为银丝冰芹,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惟新跨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而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所谓洗茶,就是漂洗之谓,其方法:“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则香气自发。”候汤系冲茶的方法,其过程:“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始始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若新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水十沸,汤已失性,谓之老,皆不能发茶香。”
烹茶饮茶的工具用茶洗、茶罐、汤瓶、茶壶等。茶洗:“以砂为之,制各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尽矣。”茶壶,古人以“砂者为上,盖其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茶盏必须“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旧如玉,可试茶色者为佳……茶瓶茶盏不洁,皆损茶味。须先时洗涤,净布拭之以备用。”这就是饮茶工具的讲究,诸君不妨试办,茶道可得其一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