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墨的价值怎么评估
2015-03-23周文翰
对古人作品评估的“锚点”,一是看作者本身的名气大不大,二是看历代的收藏家、收藏机构重要不重要,三是看以前成交的价格是不是高。
年轻的时候叛逆,觉得当代艺术刺激好玩,所好就偏向这一块。后来见得多了,觉得文化类型这玩意,其实也就是个消费市场、个人兴趣和社会共识之间的一个东西,说不上哪个更好更正确,就看自己喜欢哪个即可,天天义正词严,以为自己所推崇的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就显得荒诞可笑。
不过,“价值”这东西还是避不开,大家谈论艺术品总要用市场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种名词,而且每个人用起“价值”这个词都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比如,有的人说市场价值,实际上是说市场价格,还有人用市场价值来说该作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市场价值——一个更高的、他认为应该有的价格高度的“价位”。
在我看来,价值和价格是两回事,但也不是中学课本上认为的所谓的劳动价值之类,那是骗小孩的。就我的认识来说,其实价值这玩意应该是某种“动态的社会共识”。 比如说所谓“学术价值”,就是学术圈对于某艺术家或其作品的某种“共识”。之所以说是动态的,因为可能这一拨人认为其学术价值高,另一拨人认为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同一个人,早期可能认为一件作品价值高,过一段时间则认为其价值不高,也可能有各种变化。对于批评家来说,这似乎就是写写说说的事情,显得更摇摆不定了。
就因为“价值”有动态的特点,像是在海上随着风浪起伏的帆船,所以大家都在寻找更确定的、可以用数字来量化“价值”的“锚”。比如说教育背景,名师名校出来的可能就更有保证一些;比如说展览履历,举办展览多、重要美术馆做过展览的,好像就更靠谱一些;比如说价格纪录,在画廊、拍卖行能连续卖出、价格不断上涨的,似乎就更有利一些;比如说名誉地位,社会上名声大、或者在美协书协任职高的人,就更容易卖出好价。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美协书协换届,常常就是书画界合纵连横的大剧场,盖因这和艺术家的市场价值直接挂钩,有利益,才有口舌之争,有背后角力。
问题是,这些“锚”也不是固定的,也是动态的,而且它们同时施力形成“价值”或者某种“价格趋势”的时候,也不是平均划分,而是某些时候某些因素更重要一些。比如对传统书画家来说,可能美协书协任职的重要性更高一些,对当代的观念艺术家来说,有好的展览履历则比较重要。而自从有了拍卖会,这种显性的价格公式似乎越来越重要,这也就出现了针对拍卖会的“价格操作”,这其实和争夺书协美协职位是一样的,都是争取占到有利于自己的“锚点”上。
那么,对于古人的作品,比如唐宋元明清的画作,据以评估的“锚点”也就变化了,一是看作者本身的名气大不大,二是看历代的收藏家、收藏机构重要不重要,三是看以前成交的价格是不是高。这里面有意思的是,近来收藏市场对于《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的重视,它是乾隆下令编撰、皇家收藏,于是大家纷纷争夺。这就好像是美协高官在全国美展上的获奖作品似的,购买者看重的正是这些看似坚实的“锚点”。
周文翰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阿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