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三农

2015-03-23

农家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学历老家家乡

微话题一:

你老家现在是什么样子

清明节期间,一些人返回农村老家扫墓,发现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吃饭时已经凑不出一桌年轻人。有网友感叹,老家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已经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模糊的“地理概念”,甚至只停留在从父辈那里听到过的一些残留记忆。您多长时间没有回过农村的老家了?您对农村老家还有哪些印象呢?

网友回复:

@马银生:小时候人们住的是土房,吃的是地瓜面窝头。常想起那时跟随大人一起磨面的情景,虽然生活很艰难,但全家人在一起却很温馨。如今生活好了,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宽的马路,高高楼房,可是宽敞的房子里却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为生活来去匆匆,每次离开都带着牵挂,心中常会泛起淡淡的忧伤。

@甘肃秦安的农民人: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贫穷与落后的地方也有他们生活的方法,古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乡的黄土,山水,永远不能忘记!

@知足496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永远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有长眠在这里的父母,永远不能忘记!

@沪城学士:不可否认,如今的绝大多数农村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房屋建筑,还是乡村道路,抑或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越来越像城市,这一切要是在30多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然而,在发展的背后,总有一股令人说不出的味道,似乎缺少了儿时记忆中的生机、活力与快乐,也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乡愁”。

@中康生态农业旅游:除了几个节日和农忙,农村能见到的人越来越少。农村环境变差,公共事务没人打理,住着也不舒服。唯有资本和人才下乡,改造乡村,建设美丽中国,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钱变化:一直在老家,好多同学朋友清明都回来了。

@绿凤孤鸣:每年回一两次,匆匆就走了,老家村上也都只剩些老人。

微话题二:

如何当好乡村老师

大学生到农村当老师,可以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最近有报道说,在湖北、陕西等地,一些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进入农村任教后,却因教学方法不当、经验不足、不能很快适应乡村生活等问题,遭遇“水土不服”。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您认为,农村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网友回复:

@厦门空间:责任心、爱心、耐心比毕业证、资格证、等级证重要!

@心中仅有你:踏实、认真、能吃苦耐劳又勤奋好学且有学习能力,最后就是热爱孩子,热爱农村生活。

@懒人有妙计:有关部门应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比如工资待遇,住宿饮食质量,从后勤上提供保障。而不是一味地提倡吃苦。在教学上,老老师要发挥帮传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老师下乡支教要摆正心态,认真工作,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生活。

@僧庐听雨168:身边有很多农村代课老师,有的只有初中毕业学历 ,教书几十年如一日,培养了很多大学生,在我们村这些代课老师很有威望,深受村民爱戴。

@浪漫没天赋:只要沉下身子就能融入乡村教育,不适应是他们没有在内心树立为乡村教育服务的精神追求,那高学历等同白纸。

@宁玻微语:教师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育人的事业。只为谋生而从教是教书匠,只有视教育为艺术,以人为本,助人成才,塑造教师职业尊严,才能胜任这一职业。教师是要用心追求一生的事业。

@九零之声: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学生到农村当老师,关键要了解农村的生存状况和教育需求,了解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家庭背景,化学历为经历,进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Julia平常心:让当地毕业的大学生回乡执教最好了,一可以稳定工作,二可以服务乡里。

@yanting陈德超:关键还是乡村生活水平和环境太低,其实农村最需要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来任教,来改变乡村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大学生要有扎根乡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学校更要在生活上提供好服务,只有留住人才,才能改变农村教育的状况。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学历老家家乡
我的老家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退路
在老家过年
香港《明报》香港“师奶”愈来愈高学历 叹困家中“浅水浸蛟龙”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促进高学历女性职业发展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