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2015-03-23

地质装备 2015年5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

我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为此,《方案》提出五大方面的措施:

一是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各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

二是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三是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

四是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

五是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健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

《方案》要求,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

(来源:中国矿业报 2015-08-13)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