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泉气田储层评价研究
2015-03-23张晓辉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吉林松原138000
张晓辉(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吉林 松原 138000)
伏龙泉气田储层评价研究
张晓辉(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吉林 松原 138000)
伏龙泉气田在2012年-2013年期间一方面加大含气区域的评价以及扩边发现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主体构造外甩含气圈闭的预探工作,在登娄库与营城组均发现工业气流,2014年继续应用勘探评价一体化工作模式,按照“内部挖潜、深浅兼顾”的整体思路,围绕伏14、伏18、伏26以及伏235等重点区块部署开发井,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储层流体识别图版,对并落实登娄库与营城组储量分布状况。
储层流体识别图版;储量分布状况;产能部署
1 .气田基本情况
1.1 地质概况
伏龙泉气藏含气层位多,主要包括泉头组、登娄库组和营城组三套开发层系,含气井段长,是一个纵向上具有多套含气组合的岩性构造层状气藏。全区无统一气水界面,气层在空间上呈层状分布,气水在各自的系统中遵循重力分异原理呈正常的分布规律。
2 .储层评价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2.1 进一步落实登娄库与营城组储层动用状况
构造形态呈现为近东西走向的背斜构造。断层发育,主要以南北向伸展,近北东走向。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纵向上呈继承性发育,平面上分为西部穹窿、中部断块和东部断鼻三个区带。
平面特征,各区块连片分布,纵向特征,上气下气水同层,无底水,受岩性控制为主,构造控制为辅,气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气藏。
根据旋回特征和全区地层对比,登娄库组划分为4段17个砂组,砂岩分布特征,在垂向上随着埋深增加砂岩厚度逐渐变薄,其中,登四段和登三段砂岩较发育,是主力含气层;平面上在断块主体部位砂岩厚度相对较大,同时,受断层影响,各层段砂岩平面分布略有差异,登四段为主力层。
通过动用井、层的试气结果,建立声波时差与电阻率,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版,其中营四段利用6口井26层,登四段应用25口井49个建立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根据气藏类型、井控程度综合圈定的登娄库组与营城组的含气叠合面积及地质储量。
2.2 应用技术,解决瓶颈,逐步提高产能建设效果
2014 年部署新井38口,完钻30口,作业已完22口,正作业5口,待作业3口,已投产井9口,日增气能力28万方。
(1)应用大规模滑溜水体积压裂技术,增加改造体积气井,增产效果显著。
2014 年应用滑溜水压裂工艺19口井,见气16口井,见气率84.2%。现场滑溜水施工过程测试9层,减阻效果3-11MPa,平均减阻率60%。试验滑溜水加砂工艺1口,伏12-22井取得较好效果,压后排液4小时见气,火焰高5-6米。
(2)完善配套气井压后排液技术,提高压后快速排液效果
一是应用多种压后返排技术,试验井间互联气举工艺,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优选2个气井平台试验井间互联气举工艺,举活了常规气举不见效的2口井。
二是注重压后快速连续返排,有效提高压后一次直排率和最终返排率。
2014 年通过新工艺应用和加强快速连续返排管理,有效提高压后一次直排率,新投井见气率达到71%,目前有3口井正在返排,去除返排井,见气率为78.6%,高于以往新投井见气率11.9个百分点。
(3)应用压裂投产一体化技术,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储层伤害
一体化完井工艺不仅减少工序,降低井控风险,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材料,减少入井流体,最大限度保持气层原始地层状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压后返排时间,避免压力扩散后导致大量入井流体滞留无法排除,对提高最终返排率起到关键作用,2014年已应用21口井。
2.3 深挖措施潜力,减缓递减
2.3 .1 针对未动用层潜力分析,结合有效厚度划分标准,优选措施井有效动用,共实施措施井6井次,累增气700万方。
2.3 .2 采取多元化排水采气技术,满足不同产液井排水采气需求
已投产的18口产液井,立足区块、层位产液特点,依据单井产液量高低、压力变化、井下管柱情况,制定“一井一策”排水采气技术对策。
2.3 .3 应用压缩机增产,实现低压井发挥高产能
伏龙泉1号站陆续进入压缩机生产井13口,合计井控储量5.4亿方,累产气3.5亿方,采出程度59.3%,伏龙泉气田整体采出程度45.5%,对比整体采出程度高出13.8%,说明这13口井属于开采后期,生产压力低,使用压缩机抽吸强采后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日增产8万方。
2.3 .4 采取机械+化学清防蜡技术,保证出油结蜡井正常生产
通过机械除油蜡保证油管通畅,满足正常测试生产条件。通过定期加注清防蜡剂有效清除花管、炮眼附近油蜡物质防止造成堵塞。
3 .下步攻关方向
3.1 深化气藏研究,确定产能建设潜力方向
主体区滚动外扩,挖掘扩边潜力;外围紧跟勘探,落实效益目标区,实现伏龙泉滚动效益建产。
2015 年在伏龙泉气田,部署新井井位15口井,新建产能0.68亿方。通过新钻井资料,进行储层研究,寻找主力层。
3.2 针对作业后不出气井,逐井分析,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提高气井的自然产能
目前作业后无气井共有11口井,采取“一井一分析”,经分析共有三种原因,静态不符井有8口,储层差有3口。
3.3 继续加强储层研究,加大措施挖潜力度,提高区块产能
通过加强气藏研究,针对低产、低效或无气井,通过小层对比及邻井储层动用情况及井网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堵,恢复气井产能。
[1]金忠臣,杨川东,张守良,等.采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3-59.
[2]李士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2-66.
[3]钟孚勋.气藏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