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探讨

2015-03-23方滇东韦佳君张新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年3期
关键词:四川省全省数据库

方滇东,韦佳君,张新克

(1.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成都 610081;2.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都 610072)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四川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提出类似的要求。地质环境工作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密集型行业,国民经济诸多领域迫切需要地质环境信息的共享支持。在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利用等各项工作中,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加速实现地质环境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1 四川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发展回顾

从1999年开始,四川省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专项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专项数据库建设方面,从1999年到2004年,四川省已经分别完成了全省的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和1∶5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从2006年起,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就已经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要求,用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地下水监测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从1985年至今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共约20万条,使历史监测数据得到更科学的保存和应用。

从1999年开始实施县市地质灾害与区划项目,目前,全省共完成174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同时完成了每个县的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2005年开始,在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省在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又完成了15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避险搬迁调查工作,针对县市补充搬迁调查的数据库建设,省厅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建库标准和编制了相关的应用软件;2004年全省共完成105个县(市、区)的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为了配合该项目的数据库建设,该项目制定了四川省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数据库建库技术标准和编制了相关的应用软件;2008年完成了27个县(市、区)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从1996年开始,四川省开始建立矿山环境地质数据库和矿山环境综合评估数据库等建设。

在信息系统与网站建设方面,2003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气象局及相关高校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全省正式全面开展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成了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2012年建设完成了清平、映秀、龙池典型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非工程”措施,建立远程、立体空间监测网络,密切监视危险泥石流沟的动态情况,实现危险识别泥石流来临前提前预警,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系统包括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四川省地质灾害与气象数据实时共享系统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大量数据,并在各行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2.1 海量数据专业性强

目前地质环境数据覆盖面较广、涉及领域较多,由此可获得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实时观测数据及成果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存在相同的问题,即数据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中,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汇总。此外,现有的地质环境数据库标准都是以项目为基础编制的,专业性强。对于领域数据库,没有健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存在同一地质实体在不同项目中不同的描述的现象,难以联合使用,因此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和数据转换才可使用。除此之外,数据采集、汇交、检验的标准不同,致使不同数据源获得的数据质量既无法保证,又不能保证异构地质环境数据的有效兼容,进而影响业务的进展和综合分析的进行。

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对地质环境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很强,对地质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尤其在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或地质灾害发生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数据,对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趋势做出分析和决策。

2.2 数据整合难度大

全省已经完成了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174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及15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避让搬迁调查工作。174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按国家要求建立了数据库,157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避让搬迁调查工作按省级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了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于数据采集、验收的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集成面临一定的困难。此外,四川还陆续开展了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大骨节病及包虫病区找水打井示范工程等工作,这些新拓展的地质环境业务工作数据库建设标准还在完善当中。而且震后灾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程数据库建设目前还没有数据库建设标准。

2.3 缺乏数据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数据资源实时共享、综合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地质环境类数据也有同样的需求,由于县(市、区)→市(州)→省→国家的信息动态更新维护及交换机制尚未建立,在积累大量数据的实际条件下,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造成了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应用系统之间无法互通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2.4 综合分析能力较弱

地质环境动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现有应用系统目标分散,功能相对单一,综合分析成果难以形成,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的辅助宏观决策需求和专业人员综合分析需求。

2.5 信息服务领域不足

地质环境信息的专业性较强,现有的信息系统大多为面向专业人员的“内部”系统,数据及分析成果可视化程度低,表现形式过于专业化,缺乏易于社会公众理解的表达形式,基本上处于“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解渴”的尴尬状态,阻碍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服务。

3 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建立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行业和我省已有的地质环境规范和标准,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已经建立的地质环境标准化框架体系之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全省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及维护管理机制,实现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科学管理。

3.2 建立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体系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环境。利用金土工程国土资源主干网和互联网,建立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传输网络,采用无线通信网、专线网络、卫星通信网,实现地质环境局部节点的网络链接;在省、市、县监测站现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充,以满足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3.3 建立数据体系

数据体系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开发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省级数据中心和市、县级基础数据库,完善省、市、县三级数据存储、管理、交换的地质环境数据体系,并与国家级节点联接,实现四级节点的数据动态更新、实时交换和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

3.4 建立软件体系

软件系统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环境业务的二维及三维综合展示、查询、统计分析等分布式应用与服务;开发地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为地质环境业务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服务;构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对出现险情(或灾情)的地质灾害及时作出响应。

3.5 建立其他体系

其他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系统集成,它们是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利用SOA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省、市、县级信息服务节点,形成全省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基于网络安全防护、涉密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安全保护和冗灾备份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全省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借助于系统集成技术,将全省各级节点系统连为一体,并与国家级节点对接,实现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1]其和日格,韩志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1):12-16.

[2]马宵汉,陆柏树,等.湖北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4):80-85.

[3]王小平.GIS技术在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中应用技术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增刊):105-110.

[4]陈辉.地质环境信息化战略浅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3):3-7.

[5]孙仁先,王小平.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增刊):43-47.

[6]胥良,屈伯强.地质灾害预警发布体系的完善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5(3):35-37.

猜你喜欢

四川省全省数据库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数据库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