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03-23李德志杨海燕段云学刘海梅张丽芳
李德志,杨海燕,段云学,刘海梅,张丽芳
(大理学院楚雄附属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近年来,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m,CCTA)技术日臻成熟,高性能的成像设备使得冠状动脉清晰成像成为可能,CCTA 正在成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CCTA能够“无创”提供冠状动脉病变与否的“证据”,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1〕。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4 年1~8 月行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检查(CTA)的患者80 例,其中男性为43例,女性为37例;年龄在33~78岁,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 技术扫描组40 例,平均年龄56.9岁,回顾性扫描组40例,平均年龄57.7岁。
1.2 方法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s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及原厂工作站;德国Ulrich双桶高压注射系统。
扫描方法:若患者心率大于80 次/min,给患者口服美托洛尔25~75 mg,若患者心率小于75 次/min,即可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先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扫描范围:气管分叉部到心底部;经患者右侧肘前静脉注射浓度为320 mg/100 mL非离子对比剂碘佛70~95 mL〔3〕,注射速率:4.5~6.0 mL/s,之后使用相同的速率注入40 mL 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使用人工智能触发进行扫描,触发层面为主动脉,触发阀值为100 Hu。扫描呼吸延迟时间5 s;扫描参数:机架转速0.35 s/r,准直器宽度0.625 mm×64,回顾性扫描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平扫参数:准直:0.625 mm;螺距:0.2~0.5;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5 mm。冠状动脉图像分析使用Siemens 专用心脏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回顾性扫描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Sv,平均5.47 mSv;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扫描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Sv,平均1.27 mSv。见图1。
图1 71岁男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图
2.2 评分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 技术扫描组40 患者评价冠脉476 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 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由于其优越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一直是冠状动脉评价狭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1〕。但它属于创伤性检查,有较大的X线辐射危害,检查耗时,费用也较高〔2〕。在判断斑块成分性质、稳定性、预测危险性上尚显不足,并且冠脉造影是有创检查方法,不适合作为低危患者的常规筛查手段。冠状动脉64排128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C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具有耗时短的优点〔3〕。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管壁钙化和软斑块以及血栓的情况,准确区分冠状动脉的软硬斑块。冠状动脉CTA与SCA相比,不仅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作出判断,还可以对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肌桥提出明确诊断〔4〕。可以利用智能血管分析软件来对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有效地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5〕。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6〕。
CCTA 对冠状动脉分支远段病变的显示、对细小分支病变的判断以及对支架内管腔病变程度的评价仍受到成像质量的限制。仍无法达到常规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水平。对冠脉较大分支近、中段和小分支近段病变程度的判断目前已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128 层 MSCT 的层厚为 0. 625 mm。扫描速度比较快,能够获取到冠状动脉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的原始断面图像,同时其层厚较薄,能够得到结构更为清晰和细腻的重建图像。还可以用分析软件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冠状动脉主干和相关分支清晰地显示出管壁病理表现以及相邻血管和组织结构情况,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冠脉壁钙化和软斑块以及血栓情况。
常用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通常采用小螺距,在所有心动时相内连续扫描,因此辐射剂量较高。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可以根据心动周期,在预选心电时相范围内采用高毫安秒输出,获得三维重建所需要的低噪声图像,而其余心动周期则采用相对低的毫安秒,虽然图像噪声较高,但仍可满足一般的诊断需求〔7〕。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非螺旋扫描方式,为心电触发步进扫描技术、扫描图像很少重叠,曝光时间明显缩短,在一定的心率(75 次/min)范围内,明显降低了辐射量〔8〕,可以满足诊断要求〔9-10〕。前瞻性触发使CCTA 剂量一般在1~4 mSv 内,与回顾性门控CCTA 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可使剂量减少60%~80%〔11〕。对于心率稳定且低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轴向扫描可以保持图像质量,而且辐射剂量大幅减低〔12〕。因此,合适的病人应该尽量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以避免不必要的高辐射暴露。
CarekV 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降低了扫描剂量后,图像的对比信噪比不变。在每次扫描前,系统会根据由病人定位像计算出来的衰减值来决定最佳的扫描电压,从而在整个扫描中达到剂量最优化。换言之,该技术可根据病人的解剖情况、扫描范围和扫描目的计算所有千伏选项下的毫安设置曲线,并预估不同电压/电流设定下的辐射剂量,从而找到最佳的电压/电流组合。然后系统检查该电压/电流组合是否可行(电流极限值、螺距、扫描范围等)。如果该组合系统无法实现,则选择下一个最优组合。保证图像质量达到临床对于信噪比的诊断要求,从而达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最低的辐射剂量。
现阶段CCTA 图像质量的提高仍需要低的规律的心率、不能过分肥胖、患者能够制动、成像时需要屏气等〔7〕。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有较严格的要求,要获得满意的图像,需保证心律相对匀齐且将心率控制于要求范围之内;心率低于75 次/min 及节律整齐是获得优质图像的重要保证。此外,对被检者进行呼吸训练,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情绪也必不可少,必要时需服用倍他洛克减慢心率以达到诊断目的〔7〕。
〔1〕左稳,陈竹碧,王建秋,等.128 层螺旋CT 对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013,28(10):87-90.
〔2〕曹丽珍,杜祥颖,卢洁,等.CT冠状动脉成像中造影剂注射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216-217.
〔3〕盖兢泾,翟学,白启才,等.冠脉CT对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62-65.
〔4〕陈浩.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查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6):453-456.
〔5〕宋鹏,王曙霞,汪晶晶.64 排螺旋CT 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37-139.
〔6〕王照谦,朱皓,周旭臣,等.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和限度〔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1):989-993.
〔7〕刘斌,赵世华.2010年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专家共识解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43-46.
〔8〕曹希明,黄美萍,郑君惠,等.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2,27(6):629-631.
〔9〕汪波,常时新,郝楠馨,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877-1879.
〔10〕贺卓.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76-278.
〔11〕苟文静,刘士远,于红,等.低剂量冠状动脉CT 成像的策略及进展〔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35(2):147-150.
〔12〕王海军,刘挨师.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46(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