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源杀虫剂对闽粤栲食叶害虫防治效果分析
2015-03-23洪宜聪
洪宜聪
(沙县林业局,福建 沙县 365500)
不同植物源杀虫剂对闽粤栲食叶害虫防治效果分析
洪宜聪
(沙县林业局,福建 沙县 365500)
2014年在福建省沙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闽粤栲林标准样地,采用不同处理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其食叶害虫进行防治,其中不同浓度的1.2%烟碱·苦参碱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剂、碧绿1%苦参碱采用喷烟技术,不同用药量的1.1%苦参碱粉剂采用喷粉技术,防治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的幼虫。结果表明:用药3 d后,4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其中2种苦参碱类药剂1∶9为林间防治最佳使用浓度;5%桉油精可溶液剂林间防治最佳使用浓度为1∶50;22.5 kg/hm2为1.1%苦参碱粉剂生产中最佳林间药剂用量,供试的4种药剂均可以作为闽粤栲的无公害防治药剂。
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林间使用量;防治效果;闽粤栲;杀虫剂
闽粤栲(Castanopsisfissa)属亚热带常绿乔木,适应性强,耐瘠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落叶量大,为速生的壳斗科树种。由于经营者的不合理措施干扰,林分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态效能下降,林分抵御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一些次生食叶害虫逐渐适应并喜于取食闽粤栲进而成为其主要害虫,害虫种类逐年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有害生物为害已是闽粤栲生产上的主要矛盾。以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栎黄掌舟蛾(Phaleraassimilis)为主的食叶害虫连年发生,暴发成灾,严重威胁闽粤栲生长[1],影响闽粤栲的经济、生态效益发挥。近年在闽粤栲上严重发生的有害生物有: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Thoseasinensis)、褐边绿刺蛾(Latoiaconsocia)、毒蛾(Porthesiasimilis)[2]。据统计,沙县2011—2013年连续3 a有267 hm2闽粤栲遭受上述食叶害虫为害,暴发成灾,导致许多闽粤栲新梢枯死,甚至整株枯死,造成了289.3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生产上经常使用菊酯类等化学药剂防治,林中天敌亦被大量杀死、害虫抗药性逐渐产生,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闽粤栲林分的生态系统,林分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被削弱。为了探寻能有效控制闽粤栲的有害生物数量增长的无公害的防治方法,避免或减少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与林区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高效、经济防治措施,从而提供科学的防治技术。本研究于2014年在福建省沙县选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剂、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1%苦参碱粉剂,按不同配比,采用喷粉、喷烟技术防治闽粤栲的食叶害虫的幼虫。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沙县大洛镇、高桥镇、郑湖乡、凤岗街道和国有林管理站,海拔为460~550 m,林分树高为7.2~10.6 m,郁闭度为0.7,林下植被主要由芒萁(Dicanopterisdichtoma)、小径竹组成,试验区面积115.6 hm2,主要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与闽粤栲混交林和闽粤栲纯林。虫口密度在42~98条/株 ,有虫株率47%~68%,虫龄以3龄为主。试验地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闽粤栲食叶幼虫本底调查情况Tab.1 Castanopsis fissa leaf eating insect larva control experiment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与药剂
2.1.1 供试昆虫 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的幼虫,虫龄均为3~4龄。从野外闽粤栲上捕捉相当数量、健康的幼虫,带回室内群体饲养2 d,选取健康的幼虫分装到养虫笼供试。
2.1.2 供试药剂 1.2%烟碱·苦参碱乳油(赤峰市帅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5%桉油精可溶液剂(北京中德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碧绿1%苦参碱(喷烟型)(赤峰中农大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1%苦参碱粉剂(武汉远成共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2 试验器材
虫笼圆筒形直径30 cm,长80 cm,采用100目绿色铁纱网制成,为便于捆扎两头均用长20 cm的纱布缝接;6HWF-20-1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由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SB-35(W)背负式烟雾机由深圳市隆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3 用药量与施药方式
2.3.1 用药量 2种苦参碱类药剂喷烟的用药量为750 g/hm2,设原药与零号柴油的容积比1∶12,1∶9和1∶5共3个浓度[3-6];5%桉油精可溶液剂用药量为1 500 mL/hm2,设原药与零号柴油的容积比1∶40,1∶50和1∶60共3个浓度;1.1%苦参碱粉剂用药量为15.0、22.5、30.0 kg/hm2。
2.3.2 施药方式 采用喷粉、喷烟技术。用喷雾喷粉机喷施1.1%苦参碱粉剂;用烟雾机施放1.2%烟碱·苦参碱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剂、碧绿1%苦参碱。
2.4 试验方法
于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的幼虫为害期,在闽粤栲林中采用对角线方法,设立标准地面积为0.067 hm2,在标准地中随机选45株闽粤栲作为标准株,在标准株的上、中、下部不同高度分别选定标准枝各挂1个养虫笼,每个养虫笼分别放入20头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的幼虫,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调查试验区中昆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并把捕捉到的天敌装入笼中,挂在标准株上。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运用喷烟技术,施放相应浓度的5%桉油精可溶液剂、碧绿1%苦参碱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用喷雾喷粉机喷施1.1%苦参碱粉剂,每个处理5次重复。4种药剂同设1个无施药区为对照,与施药区间隔500~1 000 m、以不会受到施药的干扰。
2.5 调查及分析方法
施药后,每隔24 h检查各虫笼内的活虫数量,施药后3 d对防治试验区及对照区进行虫口密度、失叶情况以及天敌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的调查。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54~17980.148—2004)计算防治效果,根据Duncan氏新复极差法,采用DPS软件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间虫口密度和危害率统计结果
在药后3 d,调查防治试验区和对照区的闽粤栲林分的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闽粤栲食叶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Tab.2 Four kinds of agentsin the forest of Castanopsis fissa leaf eating insect larvae control effect
注:用药量单位见2.3.1。
从表2可知,防治3 d后,林分中的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幼虫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所有处理防治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只在浓度为1∶12的1.2%烟碱苦参碱乳油和碧绿1 %苦参碱用量为15 kg/hm2的1.1%苦参碱粉剂喷粉及浓度为1∶60的5%桉油精可溶液剂处理林分中发现少量害虫。其余各浓度的林分中均未发现上述害虫的幼虫。
3.2 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2014年6月10—25日,在选定的试验区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试验时间:喷烟试验选择在17:00—18:00,喷粉试验选择在8:00—10:00,风速为零级。试验后3 d,喷施1.2%烟碱·苦参碱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剂、碧绿1%苦参碱和1.1%苦参碱粉剂,林间的黄刺蛾等5种食叶害虫幼虫出现大量死亡,防治效果均超过90%,结果见表3~6。
表3 5%桉油精可溶液剂对5种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Tab.3 5% eucalyptol solution can control effect of four kinds of insect larvae %
注:数据后同列具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表4 1.2%烟碱·苦参碱乳油对5种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Tab.4 Control effect of 1.2% matrine nicotine missible oil of four kinds of insect larvae %
注:数据后同列具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表5 碧绿1%苦参碱对5种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Tab.5 Control effect of green1% soluble matrine liquid of four larval pests %
注:数据后同列具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表6 1.1%苦参碱粉剂对5种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Tab.6 Control effect of 1.1% matrine powder of four kinds of insect larvae %
注:数据后同列具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由表3~6可知,各药剂处理区与对照区的差异极显著,表明药剂处理有明显的杀虫作用。因此,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1%苦参碱粉剂对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幼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都可以作为防治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幼虫的药剂。
1) 1.2%烟碱·苦参碱乳油烟雾剂浓度1∶12与其他浓度(1∶5和1∶9)之间差异均极显著,浓度1∶5和1∶9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因此,1∶12浓度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浓度1∶5和1∶9的防治效果良好。
2) 碧绿1%苦参碱烟雾剂浓度1∶12与其他浓度(1∶5和1∶9)之间差异极显著,浓度1∶5和1∶9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因此:1∶12浓度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浓度1∶5和1∶9的防治效果良好。
3) 碧绿1%苦参碱与1.2%烟碱·苦参碱乳油相同浓度处理其防治效果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这2种药剂药效相同。同一药剂各配比度处理的防治效果有极显著差异,说明药剂的配比度会对防治效果产生影响。虽然这2种药剂的3个浓度水平,在施药5 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100%,生产中为最大限度减轻虫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减少用药量,因此,以用药后3 d的防效评判为基准,1∶9的药剂用量为生产中最佳使用量。
4) 5%桉油精可溶液剂1∶60与其他浓度(1∶50和1∶40)之间均差异极显著,浓度1∶50和1∶40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73)。因此,1∶60浓度的防治效果较差,浓度1∶50和1∶40 防治效果均良好,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虽然这种药剂的3个浓度水平,在药后5 d时,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其中1∶50浓度的用量为生产中最佳用量。
5) 1.1%苦参碱粉剂用量15.0 kg/hm2与其他用量(22.5 kg/hm2和30.0 kg/hm2)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01,P=0.01);用量22.5 kg/hm2和30 k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42),因此,15.0 kg/hm2用量的防治效果较差;用量22.5 kg/hm2和30.0 kg/hm2防治效果良好,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且与1.2%烟碱·苦参碱乳油烟雾剂和碧绿1%苦参碱的浓度1∶5和1∶9处理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其中22.5 kg/hm2的药剂用量为生产中最佳田间使用量。
3.3 不同挂笼高度的杀虫效果分析
药后3 d,检查各防治试验区不同挂笼高度中幼虫死亡情况,统计防治效果,结果见表7。从表7可知,防治3 d后,在上、中、下部挂笼中的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幼虫的死亡率均超过90%,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这4种药剂对不同高度的害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
表7 施药后3 d不同挂笼高度5种害虫幼虫的死亡率Tab.8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3 d in different height of four species of larval mortality %
注:数据后同列具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3.4 天敌种类及数量变化
药后3 d,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调查试验区林中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同时检查挂于标准株笼中的天敌情况,结果见表8。从表8可知,防治3 d后,线路调查中发现试验区中平腹小蜂(Anastatussp.)、中华大刀螂(Paratenoderasinensis)、广斧螳(Hierodulapetellifera)、大山雀(Parusmajor)、山麻雀(Passerrutilans)、大斑啄木鸟(Picoidesmajor)等天敌活动情况与防治前相当,林中没有发现天敌死亡,标准株笼中天敌也没有死亡。因此,这4种植物源杀虫剂不会对益虫、益鸟安全造成威胁,它们在有效杀死害虫的同时,可较好地保护林分生物多样性。
表8 防治前后林中天敌种类和数量Tab.8 The situation in the forest and natural enemies control
4 结论与讨论
选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剂和碧绿1%苦参碱、1.1%苦参碱粉剂喷粉防治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3~4龄幼虫,药后3 d幼虫死亡率都达到90%以上,杀虫效果较好,可使林分中虫口密度迅速下降,可作为林间防治黄刺蛾等4种食叶害虫的重要药剂。
喷烟技术对作业时间和气象条件要求不高,且具有工效高、成本低、易于操作的优点,在防治过程中可解决因丘陵山地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困难,与喷粉、喷雾等措施相比可节省大量工作,降低防治劳动强度,解决降雨影响药效等问题。
烟碱·苦参碱具强烈的触杀、胃毒作用,对多数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绿色环保植物源杀虫剂,药后不会产生药害,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安全威胁[4-7]。精桉油精又称桉树脑,桉叶素桉树精,属单萜类化合物。主要是以桉叶油等中草药提取加工而成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该制剂以触杀为主,其主要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体内的乙酰胆碱脂酶的合成,阻碍神经系统的传导,干扰虫体水分的代谢[8],具有低毒、无残留、高效、持续期长、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因此采用这4种药剂防治闽粤栲食叶害虫,可实现无公害目的目标。
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是近年来为害闽粤栲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其突发性强,扩展速度快,危害面积大,幼虫在林间属聚集分布,严重危害闽粤栲生长。闽粤栲林出现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为害,应根据其各自的防治阈值,在其幼虫4龄之前,从减少对林分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出发,针对不同闽粤栲林分及虫口密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9-10]。上述3种烟雾剂和1种粉剂均可作为防治黄刺蛾、栎黄掌舟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毒蛾单独或综合防治的药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
[1] 陈顺立,林庆源,黄金聪. 南方主要树种害虫综合管理[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
[2]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 洪宜聪.苦参·烟碱烟剂防治竹毒蛾试验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8,6(2):46-48.
[4] 洪宜聪.植物源杀虫剂喷烟防治竹镂舟蛾试验[J].竹子研究汇刊,2013,32(2):52-54.
[5] 洪宜聪.竹镂舟蛾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2):31-33.
[6] 洪宜聪.苦参碱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37-39.
[7] 洪宜聪.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4):114-116.
[8] 章一巧,骆有庆,刘永华,等.6种药剂防治栎黄枯叶蛾幼虫的毒力和药效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10):165-168.
[9] 洪宜聪.3%高渗苯氧威防治波纹杂毛虫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8,35(4):20-23.
[10] 丁吉同,唐桦,阿地力·沙塔尔,等。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毒性与拒食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4)80-84.
[11] 洪宜聪,林华,张清.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对黑竹缘蝽的防治效果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35(3):107-110.
(责任编辑 韩明跃)
Contro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lant Source Pesticides onCastanopsisfissarehdLeaf Eating Pest
Hong Yicong
(Forestry Bureau of Shaxian County,Shaxian Fujian 365500, China)
A representative standard plot ofCastanopsisfissarehdforest in Shaxian County was selected in 2014, and applied different plant source pesticides onCastanopsisfissarehdforest to test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leaf eating pest. Of them, application method of 1.2% nicotine, 5% eucalyptol solution, 1% soluble matrine was applying smoke spraying technology, and different dosage of 1.1% matrine powder was applying dusting technology to prevention ofCnidocampaflavescens,Phaleraassimilis,Thoseasinensis,Latoiaconsocia,Porthesiasimilismoth larv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ministration for 3 d, control efficiency of 4 kinds of chemical could reach more than 90%, of which 2 kinds of matrine type with 1∶9 was the control optimal concentration. For 5% eucalyptol solution,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1∶50 was the best. The dosage of 1.1% matrine powder production with 22.5 kg/hm2was the optimal amount for forest. Therefore, the all tested 4 reagents could be asCastanopsisfissarehdpollution-free control agent.
leaf eating pests; pollution-free control; usage amount in forest; control efficiency;Castanopsisfissarehd; pesticide
2015-02-27
福建省地方标准项目(闽质监标[2015]94号)资助;沙县科技计划项目(沙财教[2012]46号)资助。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5.013
S767.3
A
2095-1914(2015)05-0071-06
第1作者:洪宜聪(196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研究。Email:honghyc_886sina.com。